APP下载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9-08张梦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语文教学

张梦琳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设计上有突破点,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度、教学的温度、探究的效度,思索文本新味,教学富有创意。本文以教学《狼》为例阐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教学;探究效度

为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设计上有突破点,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度、教学的温度、探究的效度,思索文本新味,教学富有创意。

一、教学设计突破点

《狼》第2课时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

教学文言小说《狼》,首要任务是开发课程资源。第一课时根据文言特征进行了简单地疏通后,笔者对第二课时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广度拓展:人们眼中的狼——凶残、贪婪、狡诈;艺术作品中的狼——孤独、敏感、敏捷、勇敢、坚强、坚韧、执着、团结协作;蒲松龄作品中的狼——残忍、愚蠢、狡猾、贪婪;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狼——生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精心选择课堂素材,课堂所用材料来自平时生活的积累、歌曲、影视作品等,体现了文本资源开发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2.语文课堂教学的温度

课堂上所选材料兼顾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本单元文章反映的主题是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解,同时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对自身生活的思考,也引发了我们对狼的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文化对狼有一种偏见,一种成见,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设想:站在生命的高度去体验狼的生存能力、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

3.语文探究能力提升的效度

本堂课,笔者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品、思、悟。

环节“品”:笔者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中的“黠”字入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出“狼”的“黠”和屠户的性格特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环节“思”:品读、范读,探究主旨:不能像狼那样贪婪、狡猾、自作聪明,否则只能自食其果;面临危险时,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邪恶势力有时也是智慧的,要权衡双方实力,保全自己、巧斗智巧斗智取。

环节“悟”:思考“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说法,探究写狼的意图“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设计三个环节的目的:这三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了世上万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待,提高认识的辩证能力,提升语文的探究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创意性

教学目标:分析《狼》中“狼”和“屠户”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两狼”形象和“屠户”形象的深层意图,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导入:人们眼中的狼

1.从成语、谚语中发现普遍性认知

(1)有关狼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狈不堪……

(2)有关狼的谚语: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般人眼中的狼“凶残、贪婪、狡诈”,一般人对狼的态度是“恨”。

2.从艺术作品中发现个性化认知

(1)齐秦的歌曲《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

(2)电影《狼图腾》。

(3)电视剧《独狼》。

小结:艺术化的狼有“孤独、敏捷、勇敢、坚强、坚韧、执着、团结协作”的特点。艺术家对狼的态度是“爱”。

过渡语:在一般人眼里,狼是被贬斥的对象,而在艺术家的心中,狼却成了褒扬的对象。在小说家蒲松龄的心里,“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作者塑造“狼”的意图何在?这是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蒲松龄作品中的狼

1.“品”狼——黠

分析“狼”的形象,探究塑造“两狼”的深层意图。

(1)小说最后一段作者评述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认为狼“黠”且“变诈”。通读全文,看看狼的“黠”和“变诈”,体现在哪些地方?

(2)结合小说内容,先分析狼“黠”和“变诈”的原因,然后再说说你是否同意作者对狼的“黠”和“变诈”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语言中,你能透视出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是什么吗?

(4)就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你作何评价?

2.“悟”屠户——智

分析《狼》中“屠户”的形象,探究塑造“屠户”的深层意图。小说末段,作者只评述了自己对“狼”的看法,并没有表达自己对“屠户”的情感态度,但是小说毕竟是围绕着“屠户”和“狼”矛盾冲突与纠葛来展开的,从而使“屠戶”成为了该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请你细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有关“屠户”的动作、神态及心理反应与变化历程的词句,并从中分析出“屠户”的形象特征。

相关链接:蒲松龄的相关背景介绍及郭沫若的“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评价由来。

思考:如果说作者塑造“狼”的形象意在“刺贪”的话,那么作者塑造“屠户”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3.“思”人生——启迪

结合“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一“麦场”环境与“屠户”所拥有的工具“担”和“刀”,“屠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保护自己、也不致于使“顷刻两毙”的悲剧发生呢?引发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屠户”似的困境或矛盾冲突,“屠户”的故事能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三、有效性设计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以生为本的意识,重视学生对文本形象的评价,正视学生的质疑。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对这三个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课堂教学必然有效。教学过程应以生为本,启发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意识和落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评价狼的形象有点囿于文本:狼的贪婪、愚蠢。教学中却听到了学生用“聪明、机智、勇敢”等评价语来评价狼。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六单元中动物的感情分配是不是有点不合理?有郑振铎对猫的悲悯,有对华南虎的心存护佑,有对的心怀喜爱,但为何偏偏对狼心生恨意呢?

如果我们教师具有以生为本的意识,在赏析文本形象的时候,就应该尊重学生,善于听取他们的不同声音。一言堂的课堂不敢说是否有效,不同见解的课堂肯定是有效的。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经常听见学生对教师的质疑声,能听见教师与学生的争辩声,那么这样的老师是在真正放飞学生的思想,是在引领学生走向远方,这样的文本解读才是常读常新的解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新鲜的生命,散发生动的呼吸,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语文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