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学情”,建构有意义的“学材”

2017-09-04花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材学情数学教学

花海霞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为重要。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但内容研究得少。数学教学的方向与内容相比于数学教与学的方法更为重要、根本。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首先明晰“教什么”的问题,然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数学教学要依据“学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构有意义的数学“学材”。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情;学材

从整体上来说,数学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数学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数学怎样教的问题。当下的数学教学,往往重视数学教与学的方法研究,而忽视有效的数学教学内容、数學教学方向的研究。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内容‘方向永远比‘方法更为重要”(张奠宙语)。立足于学生立场,“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学什么”的问题。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方向错误,前进就意味着倒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一、 由听课引发的“学材”思考

某一次听课,一位教师教的是《圆的周长》(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在测量圆的周长的猜想环节,教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

生1:我觉得可以用细线绕圆一周,然后拉直,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真有办法。

生2:我认为还可以将圆滚一周,从哪里开始滚,还要滚到哪里。

师:真聪明。

生3:老师,他们的方法都是书上有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

师:尽管书上有,但预习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呀!

……

进入测量圆的周长并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的环节,笔者发现生3直接翻开教材,没有进行操作和计算。在全班交流环节,生3的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让其汇报,生3直接说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有学生表示生3没有进行测量、计算,生3振振有词“我是通过看书得到的”,教师无奈。

在评课环节,教师针对课堂中的现象围绕如何处理教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教师认为,不能让学生预习教材,甚至应当将教材悬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让教学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有教师却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先行预习,在他们看来,学生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不过应当教育学生如何预习。

在笔者看来,上述论争归根结底是对教材的态度。教师应当教什么?毫无疑问,教师应当“教数学”“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既然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应当将“教材”转变为学生的“学材”,让知识以适切的方式与学生相遇。尽管教材是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等编写的最为重要的教学范本,是核心的课程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依据“学标”,研究“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切加工。“学标”是什么?学标是课标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宪法”,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依据,是出发点和归宿。“学情”是什么?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心理、情感态度等。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一个班级的具体学情,要研究一个学段的具体学情,甚至要研究“具体个人”,教师要拥有“具体个人”意识。只有将“学标”和“学情”结合起来,数学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材”。

二、 疏“源”活“水”,彰显学材的教学力量

“学标”是数学教学的刚性要求,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方向,是数学教学的标准。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致力于学标的达成。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是不同的,所以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而不是搞一刀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标和学情,对以教材为主要媒介的课程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和使用,以便让学习活起来。

1. 尊重:打造学习空间

对待教材,我们首先必须拥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尊重的态度,因为教材凝聚着专家学者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教材是需要教师精心研读的,如果对教材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者对教材的理解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教学就会误入歧途。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前后的关联,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侧重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打造学生的学习空间,让教材在教学中彼此关联、相互照应、相互融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材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学材”。只有充分尊重和用好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要求才能得到满足。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教材呈现的学习素材是“投票箱”,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因为投票箱大小适中,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教材所提供素材的深意正在于此。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方便,将投票箱改成了小方块,这样的改动看似基于学生立场,因为学生人人都有一个小方块,然而,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素材的改动将给教学带来麻烦,让学生的学习走入误区。有学生在观察中认为,从同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四个面,最少能看到两个面、三个面……因为方块小,学生观察时眼睛的微妙变动让学生产生了观察错觉。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素材,首先呈现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该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然后让学生拿着手机拍照:只拍正面,只拍正面和右侧面,只拍正面、右侧面和上面等。在拍照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感悟到: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少只观察到一个面,最多可以观察到三个面。最后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数学理性认识,即为什么从一个角度最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不难看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轻视教材,想当然地随意更改、调换,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2. 延展:开发学习空间

就某些知识点而言,有时数学教材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些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缺乏启发性、引导性、召唤性。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补缺”,开发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对教材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或者不愿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照本宣科,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显得枯燥、乏味,甚至会干瘪、了无生气。

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教材呈现的是这样的素材:买一副三角尺用0.6元,买1本练习本用0.48元。三角尺和练习本,哪个贵一些?应该说,就基本方法而言,教材已经通过鲜活的情境图给予了清晰而准确的表述。然而,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当孩子们在独自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所产生的理解仅仅是這些吗?调查表明,学生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无论是其理解还是其解决方法都是多元的。笔者在教学时,对教材做了简约化处理,即直接出示0.6和0.48,让学生主动赋予情景意义,在情景意义中进行比较。学生比较的方法很多,如有学生用0.6千米(也就是600米)和0.48千米(也就是480米)进行比较;有学生通过画长方形图进行比较,0.6是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而0.48则是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48份;有学生通过中间数进行比较,即0.6大于一半,而0.48小于一半;甚至有学生从经验的角度这样推理,0.6元可以买0.48元的物品,而0.48元不可以买0.6元的物品;……学生的经验理解是多元的,建构数学知识的方法也是多元的,对教材的适度延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能够让数学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

3. 重建:创生学习空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而是指一切的教学素材、资源,包括影像素材。有时,教科书的素材并不是优化的,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理性重建,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素材;可以进行方法重塑,在素材的呈现方式上进行突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互动,创生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理解和教学风格,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建、重塑,开发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素材。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 册),教材呈现的素材是南京、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然后给出了问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材直接“告知”学生:零上20℃可以记作“+20℃”;零下20℃可以记作“-20℃”,-20读作负二十。在这后面,教材给出了第二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20℃”和“-20℃”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尽管如此,教材所呈现的这部分内容的材料还是显得很单一,首先材料是静态的,不利于认识“负数是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其次,尽管一个是正20℃,一个是负20℃,但还是不能让学生理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本质。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重建教学素材,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一家超市的水果进出库记录单(见表1):

学生敏锐地觉察到,这份记录单不容易看出是进库还是出库。怎么办呢?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作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进库”和“出库”。于是,学生创造出了“进0.2吨”和“出0.2吨”,“→0.2吨”和“←0.2吨”,“+0.2吨”和“-0.2吨”……在此基础上,教师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诸如“收入100元”和“支出50元”,“前进5步”和“后退7步”,“上升10米”和“下降7米”等。由于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素材,他们对负数的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最后笔者补充了负数的诞生史,揭示知识的形成背景。学生体验、感受到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换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疏“源”活“水”,依据“学标”,从儿童的“学情”出发,将“教材”建构,创生成有意义的“学材”,重构学生“学”的课堂。

猜你喜欢

学材学情数学教学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