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创客教育的目标建构与实施要点

2017-09-01李亦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陀螺创客工具

李亦菲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本文概要地分析创客教育的性质与特点,从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提出创客教育目标的陀螺模型,并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创客教育实施要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客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在美国,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创客教育并不是一种局限于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式教育,而是一种倡导“基于制造的学习”(learning through making),以培养针对多学科学习以及整体学习过程的自信心、创造力和兴趣为目的的综合性教育。《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认为,创客教育是经验学习,而不是知识学习,主要是传授如何做某件事情的经验,学习如何创造的过程,而不是书本上那些用来考试的东西。

2016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聚集了创客教育界的20余位研究者和实践者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对创客教育给出了以下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这一定义将创客教育界定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类型,并明确了它的学习方式、支持条件、主要特点和培养目标。然而,该定义过于强调“数字化工具”和“造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创客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针对这一不足,“中青创奥活动”将创客教育定义为“以创意制作与开源分享为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教育”。从性质上,这一定义将创客教育界定为综合性实践教育,与分领域的学科教育相对应;在特征上,这一定义将“创意制作”与“开源分享”作为创客教育的核心特征,没有限定制作工具和作品形式。在实施层面上,“中青创奥活动”根据制作工具不同,将创客教育分为手工制作、数字制造、智能硬件、数媒创作、数学益智等类型;根据所制作作品的功能不同,将创客教育分为趣味创意、益智创意、科普创新、发明创造等类型。

二、创客教育目标的陀螺模型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来看,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六种素养中,“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属于必备品格,“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属于关键能力,而“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分别是学习结果和身心状态。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作为必备品格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称为基础性素养(elementary literacy);将作为关键能力的“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称为工具性素养(instrumental literacy);将作为学习结果的“人文底蕴”和作为身心状态的“健康生活”称为表现性素养(performance literacy)。

结合创客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基础性素养、工具性素养和表现性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性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心理品格,包括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分别反映学生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价值判断;(2)工具性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其中,工具使用能力涉及的工具主要有手工制作工具、机械制造工具、数字制造工具、计算机编程工具、数媒创作工具等;(3)表现性素养是学生实际达到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文化知识水平,表现为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多学科学习成绩。

创客教育目标的构成可以用下面的陀螺模型形象地描述出来。根据这一模型,基础性素养的三种品格对应于陀螺底部,其体积虽小,但对陀螺的运行起着支撑作用;工具性素养的三种能力对应于陀螺的中部,是陀螺的主体部分,可以调节重心的高度,保证陀螺运行的稳定性;文化知识对应于陀螺的上部,身心健康对应于陀螺的轴心,它们共同对陀螺的运行起平衡作用。显然,只有三個方面的素养目标共同配合,才可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创客教育实施要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推动下,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措施,而创客运动的兴起,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理念、工具和方法的支持。下面,简要说明学校如何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体规划和系统推动创客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对创客教育有两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第一种误区,是将创客教育理解为一种特长教育,并将其与模型教育、机器人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相提并论;第二种误区,是将创客教育等同于STEAM教育,认为创客教育必须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种误区将创客教育限定为一种特长项目,只面向少数学生开展创客教育,并以竞赛获奖为目的。第二种误区虽然克服了面向少数学生开展创客教育的局限,但将创客教育局限于跨学科教学,关注知识内容的学习,忽视学习方式的变革。两种认识都不利于充分实现创客教育的功能。

为了克服以上误区,需要将创客教育与特长教育和STEAM教育明确区分出来,面向全体学生,在资源建设、教师成长、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促进学生基础性素养、工具性素养和表现性素养的整体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努力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事实性知识、记忆、基本技能和考试,这一做法妨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创客运动倡导创意制作和开源分享。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学生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时,他们可以学得更多。

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采用动手做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在学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创客空间,并配置各种设施、工具和材料。对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这些工具和材料可以为他们提供探究、捣鼓、制作的机会。从功能上看,学校创客空间就是一个能够引导和支持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学习使用工具和材料(实体的或虚拟的)、开发创新性项目的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不同,这是一个支持创意与制作、鼓励分享与合作的开放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每一个人(包括教师与学生)都能自由地使用其中的工具和材料,并在设计、制造和分享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自信心、科学精神、责任意识和独特能力等充分地展现出来。

3.立足学校课程,让每间教室都成为创客空间。

虽然“做中学”的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但创客运动却是在21世纪发展起来的。在鼓励非正式学习的现代教育系统中,创客教育成为一种基本的、必要的和有价值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传统正规教育的补充。在创客空间中,大部分学习是随机发生的,甚至大部分有意安排的学习也不是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创客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范式转化,可以称为“非正式学习的复兴”。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们应立足学校课程,探索创客教育的多样化实施模式。从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开展创客教育。第一种途径,是依托创客空间开设校本课程来实施创客教育,主要包括对创客工具的使用和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种途径,是依托相关的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实施创客教育,从国家课程来看,可以依托小学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实施创客教育;从地方课程来看,可以依托各种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课程实施创客教育,这些课程形态往往采用跨学科的STEAM教育的形式进行。第三种途径,是将创客理念融入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基于制作的学习”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

一旦以创意制作和开源分享为特征的创客文化开始形成,就会从创客空间中扩展开来,延伸到图书馆和实验室,延伸到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和音乐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最终,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会成为创客空间。

作为应对个人制造技术对课堂实践和学校改革所产生影响的重要举措,创客教育正在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强调在新技术支持的制作过程中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以实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担当社会责任、发展创新能力等综合性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陀螺创客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巧用”工具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