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语中探寻数学教学方法

2017-09-01黄崇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加数正方体算式

黄崇飞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成语内涵丰富,表达精炼,意义深远。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学到知识,增长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通权达变——激发探究欲望

以王江老师执教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为例。

【课堂实录】

师: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信息有5条。1.一共有25个小组;2.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3.每组2人负责抬水、浇树;4.每组要种5棵树;5.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存在问题】

因为情境图中呈现的信息太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清,更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耗费了大量精力在不重要的环节上。

【调整意见】

师: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信息有5条……

师: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运用哪些信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运用哪些信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一点感悟】

在情境图的教学中,教师的常规做法是:从情境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做未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信息较多的题目,有时我们不妨反过来教学,把“根据信息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改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这样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有用信息的能力,效果会更好。对于能提出很多问题的题目,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这样设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答的问题吗?这样把问题锁定在我们需要研究的范畴内,节省教学时间,避免学生无价值的思考。

情境图中信息怎么呈现,也值得我们思考,是一次呈现,还是依次呈现?是直接呈现,还是让学生猜测、补充后再依次呈现?不同情境,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呈现方法,方法改变了,信息会以更震撼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自然不同。

二、去伪存真——抓住问题本质

以王鹏老师执教的《加法运算定律》为例。

【课堂实录】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40+56=96。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生:56+40=96。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生:相等。

师:所以40+56=56+4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20+32=32+20;57+23=23+57;77+32=32+77。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存在问题】

学生只从表面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为什么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学生理解并不透彻,为后面的加法结合律教学设置了障碍。

【调整意见】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40+56=96。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生:56+40=96。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生:相等。

师:不用计算,你认为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用上午加下午的等于一天的,下午加上午的同样等于一天的,无论把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最后都是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计算出的都是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接下来,教师呈现情境: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课堂实录】

师: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88+104+96。

师:还能用其他方法计算吗?

生:104+88+96;96+88+104;96+104+88。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回答不出。

【存在问题】

受前一个例题影响,学生只会用交换加数位置来列式,很难想到88+(104+96)这个算式。

【调整意见】

师:还能用其他方法计算吗?

生:104+88+96;96+88+104;96+104+88。

师:不改变88+104+96中加数的顺序,还可以怎么处理,使计算变得简便?

生:88+(104+96)。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处理?

生:因为先把第二天和第三天相加,再加上第一天的,与先把第一天第二天相加,再加上第三天的,计算出的都是三天一共骑的路程。

师:加上小括号的好处是什么?

生:加数位置没有改变,但运算顺序变了,计算简便了。

【一点感悟】

数学教学要注重对知识进行质的探讨、根的探寻,教学时不要兜圈子、绕来绕去,要通过巧妙的设计,直奔主题。学生理解了知识,记忆才会更牢固,才会融会贯通。

三、大浪淘沙——拓展题目功能

以杨丽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为例。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用小正方体学具摆出例题1中的组合图形。

(学生拼摆。)

师:用小正方形分别摆出你從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合作拼摆,摆好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翻书完成例题连线。)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存在问题】

例题是简单的组合图形,学生容易用正方形摆出并观察到图形形状,所以教师容易忽视观察方法的教学,一旦图形组合复杂了,学生观察就存在障碍。endprint

【调整意见】

在例题和习题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

从左面看:例题后面一排的正方体在第一列,习题后面一排的正方体在第二列,它们的位置不同,但我们看到的形状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明确,后面一排的一个正方体只要是沿着一条直线摆放,无论在哪一列,我们看到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拓展:请你移动一个正方体,使我们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依然是[\&\&\&]。

师生总结出观察方法:如果只摆放一层,我们就从左到右看一共有几列,就摆几个正方形。这几列的正方体可以在同一行,也可以在不同行。

接着进行练习四第1题的教学,练习四第1题题目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从下层第一排随意拿走一个正方体,问学生:此时,从前面看,形状改变了没有?从左面看形状改变了没有?要想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拿走一个正方体可以怎么拿?拿走两个正方体可以怎么拿?拿走三个正方体呢?能拿走4个正方体吗?

【一点感悟】

对教材给出的素材,如例题和习题,要进行深挖。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例题和习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不同习题之间有什么区别?能不能做一个小调整,让例题和习题变一个样,使例题和习题变得宽厚,使理解知识更容易?

四、纲举目张——抓住关键句子

以李琪木格老师执教的《除法(二)》为例。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按照题意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是如何分的。

(学生上台展示。)

师:20是什么数(总数)?4是什么数(每份数)?5是什么数(份数)?像这样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是)?像这样的平均分能不能用除法计算呢?这也是一种平均分,20里面包含5个4,也可以用除法20÷4=5来计算。

【存在问题】

如此讲解,还是不够深入。学生对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还是不够理解,并且容易把20÷4=5这个算式列成20÷5=4。此例题和前一个例题没有很好地对比,没有抓住最关键的一句话,那就是: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如何。

前一个例题情境图为:

【调整意见】

师:前一个例题是分什么(分12个竹笋)?怎么分的(平均分成4盘)?结果如何(每盘3个)?此题分什么(分20个竹笋)?怎么分的(每4个放一盘)?结果如何(能放5盘)?

(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口述,分什么,怎么分,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上台展示操作过程,展示时口述分什么,怎么分,结果如何。

(学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看,他每4个作为1份,这是平均分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进行计算。分什么,这个数作为被除法;怎么分,这个数作为除数。分12个竹笋,12作为被除数,平均分成4分,4作为除数。今天的例题也是平均分,分20个竹笋,20作为被除数。怎么分?每4个分一盘,4作为除数。所以除数可以是份数,也可以是每份数。

学生做习题的時候,要求学生说:分什么,怎么分,结果如何。全课都围绕这句话来展开。

【一点感悟】

数学教学也可以像语文教学一样,抓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来进行教学,这样一节课的主线就显现出来,重点就凸显出来了,难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关键词的教学,能让学生思维更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五、量体裁衣——找准学生起点

以祁林老师执教的《十几减5、4、3、2》为例。

【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计算12-5;12-4;12-3。

(学生独立计算。)

师: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想到“算减法想加法”,破十法,平十法。教师课件同步演示这几种算法。)

师: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

【存在问题】

一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方法,缺乏一定的比较能力,更缺乏抽象概括能力。教师设问过大,学生不知道从何观察,从何比较。

【调整意见】

前面教学步骤相同,在观察算式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进行:从上往下观察这组算式,第一个算式的被减数是多少,第二个,第三个呢?三个算式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从上往下观察这组算式,第一个算式的减数是多少,第二个,第三个呢?三个算式的减数有什么特点?

在被减数相同时,减数依次减少1,差怎么变化?(依次增加1)这说明,被减数不变时,减去的数越多,剩余的就越(少),减去的数越少,剩余的就越(多)。

接下来,让学生计算出11-4,根据11-4的结论,不计算,直接写出11-3、11-2的结果。

刚才是从上往下看的,现在从左往右看,12-5,11-4,被减数怎么变化,减数怎么变化,差呢?

谁能说第二排被减数、减数怎么变化,差呢?谁能说第三排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这一规律?

【一点感悟】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概括,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该铺设的道路给学生铺上,该架设的桥梁给学生架上,这样可降低思维的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数正方体算式
分解加数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怎么写算式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好玩的算式谜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