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内容”转向“教语文”

2017-09-01柯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公鹅白鹅母鸡

柯玲

所谓“教内容”,是指教学时偏向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偏向于情感体验。所谓“教语文”,是指教学时关注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从“教内容”转向“教语文”呢?笔者结合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明确单元目标

语文教学中,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尤其重要。有了整体教学意识,就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第四单元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作品。认真研究这几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四篇文章写的都是小动物,其中《白鹅》和《白公鹅》是中外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猫》和《母鸡》是同一个作家(老舍)写不同的动物。在表达方式上,四篇文章各有特点:《白鹅》一文,丰子恺用一些贬义词和具体事例,从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四个方面表现出了鹅的高傲,把一只普通的鹅写得趣味盎然,讨人喜欢;《白公鹅》一文,叶·诺索夫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猫》一文,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和贴切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母鸡》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四篇文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

通过这样的分析,这四篇文章的整体教学目标就变得十分清晰——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小动物写得生动、形象的;了解四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体会每位作家的语言风格。用这样的目标来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课堂就初步具备了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条件。

二、聚焦表达方法

笔者之所以用“初步具备”,原因在于,有了明晰的目标,只是从宏观上划定了“教什么”的大致范围,而具体“教什么”“怎么教”才是最终决定教师究竟是在“教课文”,还是在“教语文”的关键因素。

如《白鹅》这一课,教师如果把教学定位于把握白鹅高傲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研讨“从哪里感受到白鹅的高傲”,那么,学生除了从白鹅的叫声、吃相、活动几个方面感受到白鹅的高傲外,其他方面的收获可能微乎其微,因为教学的着眼点决定着教学时的用力方向,着力少或不着力的地方收获自然会相应减小。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就是典型的“教课文”。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因为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课文找了一遍,找完就下课了;下课后,学生就只记得“高傲的白鹅”这点东西,而对于丰子恺先生精妙的写作手法可能就会一无所知。那么,如何转变才是“教语文”呢?也就是如何去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能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可以这样改变——不以研究“白鹅的特点”为重点,而是着重研讨文本语言文字本身的价值,研究对比、拟人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白鹅表面贬低、实则饱含喜爱之情的幽默风趣和文章的总分式结构。

具体教学中,教师以第三自然段“鹅的叫声”为重点品读、鉴赏对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初步接触文本时,学生只是直观地认识到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品味到语言的精妙。因此,教师追问学生:“作者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把鹅的叫声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这个问题,学生显然没有认真思考过。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一段中还写到了哪种动物,是怎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用鹅和人们熟悉的狗进行对比,从而写出了鹅的叫声的生动形象。明白了这一点,剩下的几个段落,教师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不仅真切地感知了鹅的吃相、活动的特点,而且进一步感知了作者为了突出这种特点所采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教语文”。

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能用于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教学《白公鹅》时,教师就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充分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前,一定要协助他们初步规划出路径和方法。

学习《白公鹅》之前,师生经过商讨,确定了这样的学习思路:通过整体阅读和品词析句的方法,对比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充分研讨,发现相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鹅的称呼不同。前者称鹅为“鹅姥爷”,后者称鹅为“海军上将”,不同的称呼能让人轻而易举地想象出两只鹅的不同形象。二是叙述的语气不同。《白鹅》的作者丰子恺更多地运用了善意的揶揄,如“我们的鹅姥爷”“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姥爷的脾气”等;而《白公鹅》的作者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如“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等。

《白公鹅》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是自主完成的,但从学习效果来看,他们不仅抓住语言文字清晰地感知了白公鹅的形象,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且能更熟练地使用“对比”这个工具来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教语文”的价值所在,用古人的话说,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注重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的问题,第二部分已有所涉及,如学习《白鹅》第三自然段后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自学其他段落,学完《白鹅》后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自主研讨《白公鹅》,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这个部分重点谈《猫》和《母鸡》两篇文章的迁移运用问题。

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既涉及与《白鹅》和《白公鹅》的对比,又涉及它们自身的对比和相互间的对比。第一个方面。《白鹅》和《白公鹅》分别是中国作家和俄国作家的作品,而《猫》和《母鸡》则是同一位中国作家——老舍的作品;在表达方法上,前两篇文章都分别赋予动物某一个人的形象,而后两篇文章并没这样写(《母鸡》虽赋予写作对象以“母亲”的形象,但仔细区分,与前两篇文章所赋予的形象是有差异的)。第二个方面,即后两篇文章自身的对比方面,《猫》通过猫的動、静以及胆大、胆小等方面而展开,《母鸡》则通过母鸡成为母亲和没成为母亲时的不同表现而展开。后两篇文章相互间的对比方面,《猫》自始至终在作者心目中都是可爱的,而《母鸡》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上述结论的过程,既是理解文本的过程,又是对前面所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本文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的运用越来越熟练。

本单元的迁移运用还涉及习作训练。这个单元的习作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要求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动物的特点,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系统回顾,学生在习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效果就会十分明显。实际训练中,学生或运用了对比、拟人的写法,或抓住动物的特点构建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或运用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等等。这些都说明,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不是只掌握了一些枯燥的、随着时间流逝会逐渐遗忘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一种工具,获得了一种能力,而这是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用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陆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鹅白鹅母鸡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母鸡
母鸡下蛋
鹅,鹅,公鹅
一只大白鹅
白鹅写生记
母鸡
大公鹅勇士
地方良种——马岗鹅
可爱的大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