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地

2017-09-01操戈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研员珍珠荷花

操戈

美好童年邂逅美好童话,是幸运的;美好童话浸润美好童心,是幸福的。童话故事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经验,几乎可以覆盖人生的每个角落,它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童话,如鄂教版共计38篇,其中一年级10篇,二年级13篇,三年级6篇,四年级5篇,五年级3篇,六年级1篇,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关注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如何在童话教学中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学习语文的底子,唤醒学生的内生力,激活其想象力、创造力及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呢?笔者以“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童话《珍珠不见了》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全区推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一、用情,找准童话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落脚点

教研员与教师一起读童话,在读中了解童话、探究童话,触摸和捕获童话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落脚点。

首先,指导教师咬文嚼字,把童话读厚。第一步大声读。深入教研组,教研员率先范读一遍,教研组成员每人大声读一遍,授课教师大声读三遍。大声读课文,能使自己与文本及听众产生共鸣。朗读者得心应“口”,听者才能心从耳顺。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既能显现童话的语言之美、情韵之美,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第二步反复默读。教研组每位教师结合课后习题和单元话题,反复默读童话,勾画出关键的字词句段及标点,如“珍珠、荷花、青蛙、小鱼”这四个词语,既是课后练习中的词语,也是课文中人物、事物的名称。做好批注,用心去捕捉和提取童话中的文字和情感信息。补充提炼,用自己的话介绍童话作者、归纳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感知人文内涵。童话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处标点、每一幅插图、每一道思考题,教师都必须烂熟于心。

其次,指导教师提纲挈领,把童话读透。教研组成员在对童话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交流反馈,思维碰撞。面对不同的理解和多样的设计,教研员必须要有定力,要把准舵,把稳舵。笔者告诫研究团队成员,选择是一种艺术,放弃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尤其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把文本解读得多深多透,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童话的训练点转化为学生易学易记的设计。如何转化?一要抓住“块面”,把握童话的结构。二要拎出“线索”,把握童话的思路。本课的思路就是:丢失珍珠——寻找珍珠——找回珍珠。三要明确“体例”,把握童话的写作特点。四要选择“训练点”,优选童话的教学内容。本课的训练点是:①会读、会写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②读一读、想一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间的美好情感,涵养道德情操;③关注句式,感受语言表达的妙处,激活个性创造思维;④童话的拓展延伸,了解露珠形成与消失的相关知识。这样的优选,巧妙地将核心素养蕴藏于训练点之中,教学时就有的放矢,不会迷茫。

最后要瞻前顾后,设定童话教学目标。结合课后习题和训练点,教学目标的制订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蹲下去,近距离与教师一起读童话,聊童话,制订教学目标,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教研员既能听到一线教师的真话、实话,又能够准确地把握童话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二、用心,在童话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与教师一起解读了文本,找准了训练点后,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去聚焦、去落实核心素养呢?

1.精心设计朗读的层次

第一步,读好生字和词语,如“珍珠、荷花、青蛙、小鱼、月亮、东找找、西找找”等词语,这是读好童话的前提。第二步,读好关键句段,如难读易错的长句子,值得深究的句段,這是读好童话的关键。第三步,读好整篇童话。读出童话中蕴含的美好的情愫,这是读好童话的目标。

教研员必须让教师明白朗读的环节和朗读的目的。读是方法和手段,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渠道。学生喜欢读,足够量的朗读实践,促使学生读懂童话语言,熟悉童话人物,细细品味出童话所传达的语言信息与情感信息。以朗读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让有滋味的朗读与飞扬的想象相互碰撞,童话语言、童话情感、童话人物悄悄走出课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分层次指导学生读,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巧妙设计提问

依据童话内容,笔者和教师一起设计问题,琢磨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小巧的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能瞬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引爆课堂的兴奋点,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与童话情境产生碰撞,加速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荷花姐姐这么漂亮的珍珠不见了,池塘里有谁来帮助她找找?”此问一出,迅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学生在情感的促动下快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简简单单的一问,经过学生思考与想象,一是让他们知道了池塘里有些什么,如小鱼、小虾、水草……了解了池塘里的生物;二是通过语言、透过形象使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蕴,无形中拓宽了课堂的边界。

同一篇童话,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像青蛙、小鱼会到哪里去找?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自主表达,尊重他们思维的差异,令童话激发童趣,促发童言,显露童心。这一过程就是核心素养沉浸、内化的过程。

3.相机渲染与烘托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研员还要帮助教师精心挑选音乐、动画来渲染气氛,烘托场景。在音乐与动画中再现、品悟童话的语言与形象。

如:“青蛙说完,马上跳进池塘里……”此处,动画演示。“青蛙没有找到珍珠,荷花姐姐会怎样说呢?”此处,背景音乐响起。教学过程中有了动画和音乐对语言、形象的烘托与渲染,加速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思考、想象,能准确地领悟教材的内在信息,丰富内心世界和情感。全体学生在“丢失珍珠——寻找珍珠——找回珍珠”的过程中,无痕地接受了审美熏陶、道德感化,感受了帮人的友善,助人的快乐。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孩子们收获了这样一份宝贵的精神涵养,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endprint

4.适时表演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学生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长时间的读与思,让学生渐渐喜欢上童话人物。此时,笔者要求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要学生“演一演”,就是要学生戴上人物的头饰、做出人物的动作、模仿人物的口吻、表现人物的神情。“演一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想象、自我创造的平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欲、创作欲被激发,课堂的氛围更活跃,而童话的语言、形象则更深入童心,童话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就得以渗透。

5.顺势迁移

学完第一、二、三自然段,笔者指导教师顺势抛出:“还有谁会来帮助荷花姐姐呢?它会怎样说,怎样做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安静地思考片刻后,纷纷举起小手,模仿起来。

小乌龟说:“我帮你找。”小乌龟爬上岸,东瞧瞧,西瞧瞧,就是找不到。

小螃蟹说:“我帮你找。”小螃蟹钻进洞里,东摸摸,西摸摸,还是找不到。

……

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童话之中,自己就是池塘里的小乌龟、小螃蟹等,急荷花姐姐之所急,想荷花姐姐之所想,说着同样的句式,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都能结合小动物的特征尽情表达,只是所用的语气不一样。文本中的句式立刻被赋予了生命,语言立即变得鲜活起来。

6.拓展延伸

学完了全文,笔者要求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延续童话,丰富童話,提升童话教学的品质。

如让学生思考荷花姐姐的珍珠明天早上会不会回来,并引导学生观看露珠形成和消失的视频。视频很直观地告诉了学生露珠的形成和消失,自然而然地落实了本文的训练点。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再次设置情境:荷花姐姐明天清晨见到了珍珠,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想一想,说一说,启发学生想象,续编童话。这样的续编,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运用词语,训练表达,发挥想象并培养创新思维。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情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课堂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关注。教研员的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聚焦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实则是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思考中,引导学生体悟童话情感,实则是在提高学生的感知领悟力;表演中,引导学生体验童话人物形象,实则是在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中,引导学生品味童话表达,实则是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一环扣一环,环环朝着教学目标进发;一步接一步,步步落实着核心素养。就这样持之以恒,小学生核心素养何愁达不成?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教研员、每一位教师怀揣一颗童心去阅读一篇童话,去经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真情去温暖每一颗童心,将童话的魅力、语文的核心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彰显于课堂。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孙爱蓉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员珍珠荷花
“小珍珠”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绿珍珠城(上)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