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美”

2017-08-25陆沃邦

速读·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诗意意境

陆沃邦

摘 要:语文课从课堂的感受到课后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都不尽人意甚而令人诟病不已。我们是到了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创设“心境美”和还语文应有的诗意,让学生享受语文特有的“意境美”让语文课充满“美”的时候了。

关键词:语文课;“美”

前段日子,不少语文教研的文章都不约而同惊呼:中国语文教育失败!君不见:经过9年共三千六百多课时语文浸淫的不少初中毕业生阅读理解能力何等低下;写一篇文章,文不从字不顺,错字病句连篇;高分低能到连一封信格式也是乱七八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后果呢?我们发觉,作为向下一代传授伟大祖国语言的语文课确实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已无“美”可言,失去了吸引力:课堂干枯、乏味,甚至面目可憎;作为语文课生命和本体的诗意,正如泥士之于植被般大量流失;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解读,还拿了一个个“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因此,回复一个充满“诗意”的富吸引力的课堂,让学生如沐春风,解开思想的束缚,没有厌倦,没有紧张,就成为对我们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为此,我们要着意创设两种“美”。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创设“心境美”

方法有: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各种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推动各项活动的内部动机。它强或淡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而教师一腔热情要结出“硕果”,是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实现的。当然兴趣是不能仅靠学习的诸如目的意义、作用的说教可以激发的,它需要教师巧设心思。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次在教《中国石拱桥》,一上课他就挂出赵州桥挂图,并说开场白,要同学用简洁语言说明赵州桥的外形,但是不要看课文,看看谁的说明能力强。有的学生说:“大拱的两边各两个小拱”,“大拱之上有小拱”,“大拱的顶部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但钱老师根据回答画的图形却跟挂图上的桥不一样,有的相去甚远,有的根本不成桥形,引起一阵阵笑声。这时,不少人早已憋不住要偷看书了。时机到了,学生的兴趣给激发起来,钱老师宣布打开课本,看说明赵州桥的两段。原来这句求之不得的话竟如此简单:“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同学们对这“肩”的妙用赞叹不已。经过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可谓认识深刻。

我们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文学鉴赏活动,也会收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比较《孔乙己》中孔乙己取钱的动作“排”与“摸”的不同,想象当时孔乙己的情态;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的“无意而遇”之贴切;思考“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的“横着”为什么比“座落着”好,等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行一些文学的改写或续写活动。我们可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被于勒发现时的情景,若瑟夫的姐夫又如何等等,这就避免了枯燥乏味,还能唤起学生创作的激情。孔子有一句古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这样的巧设心思又如何不令学生培养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呢?

2.运用幽默

幽默是一种艺术,它内庄外谐,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发人深省,能够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将幽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的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能活跃气氛,创设“心境美”。

我在教《“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这一课时,见到学生兴趣不高,气氛沉闷,我就告诉他们:“其实近义词用得不准确,有时是会闹大笑话的。”接着我就讲了则幽默:大型晚会,一曲唱罢,主持人就说:“刚才这两位男女演员是第一次结合,唱得多好,掌声感谢。”结果,此话一出,台下嘘声一片,把主持人笑红了脸。他是用错了“配合”为“结合”呢。学生在一片笑声中,既认识了词语不能乱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一次批评个别同学总是抄袭别人作业,不相信自己,我立刻用了他们刚学的鲁迅一句话幽他们一默“他们简直是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了”。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哼歌,我为了既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营造课堂的轻松气氛,不让师生矛盾激化。我就对全班同学大声笑着说:“XX同学,我们的作曲家,能不能将你的作品大声演绎一下,让我们一饱耳福。”这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着接受了批评,众同学也心动情释然。

3.多用表扬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學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地敏锐地看到孩子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激励性的言辞,进行表扬。有一位老师教“官”字,提问:“这官字应该怎样记?”一个学生答:“这个官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那个东西象家里的双门电冰箱。”老师用赞叹的语气说:“真了不起啊!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善于联想,善于发现的闪光点。整堂课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一次,我到外校借班上课进行教学竞赛。看到课室后坐着密密麻麻的听课老师,很多学生紧张得声音也颤抖起来。我就立刻对一位主动举手且在“情景交融”写法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同学,毫不吝啬起我的表扬来:“这课我上过四个班,就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像刚才这同学镇定自若,气定神闲,描绘准确,又富有感染力,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是不错的,基础扎实,艺高胆大。”其他学生一听,精神一振,有几个还跃跃欲试,“欲与天公试比高”了呢。因此,这节竞赛课,由于我发挥表扬在调动情绪,创设“心境美”的作用,学生心情舒畅,配合得非常好,也让我顺利完成了任务,取得竞赛好成绩。

二、还语文应有的诗意,让学生享受语文特有的“意境美”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缺乏诗意,创设不出语文特有的“意境美”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意境美是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铸的产物,情与景和谐统一。苍苍的“蒹葭”、为霜的“白露”、晃动的“水”,构成了一幅如幻如真的朦胧图景,与主人公苦苦追求“伊人”不着的焦急而又泛起丝丝希望之情浑然一体,达至艺术的完美境界。

1.借用图画创设“意境”

即充分利用照片、教学挂图、CD等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画面,并抓住图文相似之处,以图导文,图文合一使用启发点拨、设疑、对比等手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琢磨画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细细品味文字,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如我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就专门请我校的“美术王”根据曲词绘了三幅惟妙惟肖的画,创设了一个氛围让学生体味一个游子离乡别井的孤独、凄清,领会“断肠人”无尽的愁哀,把握曲词的意境和情愫,领略文学独有的魅力。

2.借助音乐创设“意境”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借助音乐语言,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紧紧抓住他们感情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导情,情理兼顾。如教《蒹葭》时,我就配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缠绵排恻的旋律,打动了学生,再现了诗歌的朦胧的诗美。

3.导语设“美”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关键是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将学生导入语文美的殿堂,如我教《观潮》时,先用富激情和诗意的语言导开了此课:“钱塘江之潮,名满大下。声撼天,涛动地,势如千军万马。而江岸上的人潮也和海潮一样的汹涌,真有点人赏潮来潮观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周密笔下宋人的观潮盛况吧!”受我导语的感染,学生很快就被课文表现的自然美、人性美所吸引、所陶醉。

4.诵读出“美”

自韩愈开始,古代文学家莫不倡导吟诵,郭沫若也曾说过文学作品要“多读、熟读、烂读”。在不停的诵读中,反复揣摩、体昧,才能领会其表达的独到之处。如在教学《关雎》《蒹葭》等诗歌时,老师就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在琅琅书声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的回环往复反复咏唱之美,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5.抓住精彩文句、文段精讲

语文教材里不乏文辞精妙,哲理深刻,意韵传神的文句、文段,将之讲深讲透,对学生体悟语文的意境美作用也不小。如教学《使至塞上》,教师就抓住描写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教学《斑羚飞渡》,我就引领学生去朗读斑羚一对对凌空飞渡山涧的壮观场面的文段,感受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座生命的“桥”的悲壮,领略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的高超,描绘的形象和贴切。

又如教学《不朽的失眠》,我就专门抓住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来精讲,抓住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地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等等文句,将一个失意人所见、所闻和所弥漫着忧伤的感受向学生细细解读,精心营造一个诗的境界,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整节语文课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因此,只要我们老师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并努力将语文的“诗意”还给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就必定是“美”满的,我们的语文课就必定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要相信孩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

[2]第斯多惠(德).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诗意意境
诗意地栖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被耽搁的诗意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