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越轨行为

2017-08-23肖菲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民群体青少年

肖菲雅

一、我国目前文化转型的背景阐述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意识到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性,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层面的改革同样也催生了政治与文化层面的转型。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表现为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文化转型的实质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流文化的根本转变。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必然出现变革社会的各种利益调整和结构转型,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矛盾,即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思想尤其是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新兴文化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化也正处于其蓬勃发展时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内容庞杂,性质复杂的文化类型,包含了诸如新旧交织,良莠不齐的特性,并依托于其特殊的传播媒介,影响范围及传播速度,对人们的影响甚至有远远超过传统文化形式的趋势。

二、我国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较2014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与此同時,上网的青少年也日益增多,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从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持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分布体现出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了使用网络的主体,同时也是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群体,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见一斑。再者,从我国网民的文化程度来看,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网络文化的主体学历水平的相对降低则说明网络文化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堪忧。再者,针对中国网民的职业结构分析可以得到,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学生群体,很大程度上与青少年群体有着极大的重合部分,这也再次印证了青少年群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之深。青少年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主要受到网络文化影响的客体,分析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就需要具体来分析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其内容与传播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性。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成熟,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被互联网所联系。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渴望知道的所有信息,但同时,在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种思想观念通过网络的传播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迷惑和困扰。比如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后,外来文化中的确有先进经验与文化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同时也有许多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极端个人主义等不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思想没能被我们所辨别,甚至经由网络平台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西方价值观念无意识的认同, 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青少年理想、信仰与价值观的确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被信仰的迷失所阻碍。例如,受到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少年,更难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更难接受家长或者老师的管理,从而因为其观念上对社会控制的抵抗,使其更容易做出背离社会公共利益的越轨行为,更容易实施青少年犯罪。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的全球化特性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到外来自由放任思想的蛊惑,从而更加抗拒社会规范的管理,更容易在被误导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

2、虚拟性。网络是一个由数据信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在这种虚拟性的背景下,网络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人际交流。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更加迷恋网络交流,其原因在于它的虚拟性可以避免直接面对面而使彼此之间有一种神秘感,由此产生美好想象和热情交往。网上交流提供给了青少年一种完全由自我意识来主导的空间,使青少年很容易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然而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或不愿公开的个人愿望和生理欲望,在这里也可以得到一种假想的满足和实现,这极易使青少年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难以自拔。网络文化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缺少信任感,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被弱化。网络世界的追责体系远未完善,一些现实生活中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借由网络外衣的掩盖,往往变得无足轻重。可以想见,一个沉迷于虚幻世界的青少年在回归现实世界过程中更容易遇到困难,更可能存在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甚至冲突,无法实现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互适应和转换,以至于更有可能逃避现实甚至激烈的反抗现实,从而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3、开放性。在当今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网络文化也会极大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点使其内容包罗万象,信息的更新更是普遍。这种现象客观上而言给予了青少年一个拓展视野,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同样使得传播网络文化的主体几乎没有门槛。这意味着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可以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未经严格审核的信息发送到网上,这些信息中不乏宣扬暴力、色情、种族歧视等负面内容的“文化垃圾”。某些不法分子或者不良网站,通过售卖资源,线上交易等难以被查处的行为传播着负面消极的网络信息,青少年通过各种链接,依然能获取此类信息,进而受到“文化垃圾”的危害。由于监管乏力,青少年浏览暴力色情等负面内容,容易意志消沉,同时也放纵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传授给了青少年通过不法途径就能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错误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使得青少年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与处事方式,对于诱发青少年犯罪有很强的诱导作用。

4、匿名性。网络是一个隐蔽的世界,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不用公开自己的身份,同时也并不了解他人的身份。正是这种因为互不了解的特性,網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予网民们一种平等性,因为在大家互不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意见都有可能被认真的倾听而不受到其身份或者阅历的影响,由此为青少年思想观点的表达和个人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青少年在网络上可以不必顾及年龄、地位和身份的限制,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自我并获得他人的认可。网络的出现促进了青少年参与和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网络环境的自由化和复杂性也使得青少年参与和表达的意识往往不受约束。大部分情况下青少年其实并不用为其言论负责,这就容易使部分青少年道德意识淡漠,他们不再像遵守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那样遵守网络世界的道德,甚至利用信息的非公开,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网络活动,从而越来越不受控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针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解决之道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有诱导作用,在当今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更多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应当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审核,尤其是对于外来文化的甄别。从网络文化传播的源头着手进行辨别从而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根源上极大地减少青少年群体收到负面文化内容的影响。然而如何建立制度或者审查体系去控制网络文化传播的源头,以及去权衡甄别接受外来文化和抵御外来文化之间的尺度,即不让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陷入闭关锁国的误区,都是网络监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青少年群体作为思想意识尚未成熟,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的特殊群体,其在接受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的最初步的教育,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的形成和接受的最直接影响者。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甄别网络文化,并告诉孩子在网络环境中哪些事不可以做, 哪些信息不能泄露,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怎样分辨信息的真伪等。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增强网络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教会学生判断和选择正确网站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同时,学校也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更多地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被网络中的负面信息轻易诱导。时代的发展也需要学校在网络方面的教育不断更新,注重青少年本身的心理与思想特点,关怀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内心意愿的充分表达,为青少年抵御负面网络文化,减少犯罪行为,健康成长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网民群体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调查
中间群体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有感“网民节”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