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8-17陆燕

文理导航 2017年23期
关键词:质疑物理教学创新

陆燕

【摘 要】课堂是有效提升学生发展科学探究乐趣的场所,可以有效的促使青少年养成科技创新的新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可以点燃创新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质疑;探究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句话深入解读出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创新对于时代进步的重要作用。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学科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呢?在物理课堂上实现知识传递的同时,在学生中播下创新种子,是本课题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引导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1.把“问”的胆量还给学生

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通常无法畅所欲言的提出疑问,形成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者问得较为压抑、犹豫,不自信。要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以及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措施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令学生感到质疑问难时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打破提出疑问时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和胆量,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当关注学生发展,以此作为基础,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理解和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发展,从而改变原有的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二是应当始终尊重学生人格,教学态度要做到和蔼亲切,与学生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要有情有理,循循善诱,既要像严厉的父亲一样对学生谆谆教导,又要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给予学生暖暖关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便是学生说错了或者做错了,教师也不可以对学生冷言讽刺或挖苦,应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应当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鼓励与支持学生保持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如果回答错了,可以重新进行作答,答案不完整,可以允许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对问题不理解,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意见不相同,允许学生间进行争论,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氛围,营造起师生参与、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通过一系列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活动,将教学活动打造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思考,鼓勵学生创新的过程,从而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把“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问,把学生当前所处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展示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渴望、追求,并积极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应当注意,不要出现只有教师提问而不准学生对老师质疑的误区,要将学生提问当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得以有效解放。对于可以提出创见性问题的学生不吝表扬;另外,应当结合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点,并依照教材本身具备的特点,指引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操作,相互进行讨论主动提出疑难问题等,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来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气功”大师的做法,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系列行云流水而夸张的动作,把一只手掌插入半盆水中,接着大喝一声,用一只手便将脸盆吸了起来。对此,同学们感到非常震惊,不知道老师采用了什么方法才可以将半脸盆水提起来。等到老师将手掌收回,才看到原来手中有一只塑料材质的吸盘,它能够贴在镜子或者墙壁上来挂衣服等物品,通过手掌将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压出去,并利用大气压,便可以将脸盆吸上来,这样就成功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并为学生揭示了生活中所谓“空手取物”的伪科学表演是如何操作的。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问题,以此来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1.基于教材内容,设置探究活动

充分开发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促成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并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热和能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拟定“走进微观世界”作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浏览相关网站,查阅图书资料,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与形象的结构模型为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微观世界。“花香从何而来”、“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快乐的水分子”……这些非常形象而生动的小课题包括了对于分子性质的描述、原子结构的概述、分子与原子发现历史的探索等,也包括了对于生活现象和微观世界之间的关联。学生们运用自身智慧和现代化的眼光来观察微观世界并比较着其与宏观世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收集整理信息,不停地创造展示:通过《分子热运动》和《内能》让同学们交流了关于地球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通过《比热容》和《热机》让学生感受物理世界的神奇之处。这些方法令学生明确感受到“物理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自探求问题,独立寻找规律,独立归纳结论,在对于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更有效的提升了创新能力。

2.基于学生思维,设置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设置诸如“个体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等环节,令学生充分感受在学习中“发现规律”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深化所学知识,同时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在《光的传播》一节中,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作为学习核心,关注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模式方面突出“探究”,从生活中常见的“人眼看物体”来展开讨论,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热情,并做好学生在劳动创造人类文明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相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自行开展实验,并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归纳得出光能够实现直线传播的条件,深刻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以“探究”为目标的实验中,在实验中学生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去感悟。通过这样持续的探究性实验活动,能够有效的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帮助学生辨析真伪,能够激发探究深入发展,从而顺利实现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为今后更好的创造、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基于学生操作,设置探究活动

学生开展活动的平台越广阔,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大,其可以获取帮助的渠道也就愈多,思维才能够更活跃,这是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展现学生创造才能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家庭电路》前,笔者和学生们共同用数码相机对家庭电路中的组成与布线情况进行了拍摄记录,如此便巧妙的把生活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内容的学习上。电路故障问题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试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对此,笔者为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回家之后咨询家长,亲自走访物业与玩具店,弄清家庭电路中有哪些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存在的危害等内容。之后,笔者在实验室中架设了一个电路,并准备出常用器材,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们在实践中可以迅速找到故障点所在,并亲身体验维修的过程,总结得出诸多电路检修的相关技巧。通过不断地参加这些生活实践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学科独有的魅力。小活动不但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理论来源离不开实践,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笔者相信:结合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立足于课堂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创新素养培养的相关内容,便能够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而科学的教育与训练,可帮助每位学生储备有效发挥才智的能力。同时,笔者也深知:虽然令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依然需要继续巩固,促使其发展,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注重贵学生创新毅力的培养,科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猜你喜欢

质疑物理教学创新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