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甸地区柞蚕产业发展思考

2017-08-17宫艳虎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业现状

宫艳虎

摘要:宽甸县是辽宁乃至全国柞蚕生产重要基地县,柞蚕业已成为宽甸县历史悠久的优势特色产业。介绍宽甸地区柞蚕业发展现状、规划目标和技术措施,提出加强柞蚕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加强柞园管理、重视科技培训等对策,为宽甸地区柞蚕业发展提出思路和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柞蚕;产业;现状;柞园;宽甸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S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4-0073-03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南部,县域面积

6 193.7 km2,下辖22个乡镇街道,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宽甸地处北纬40°50'—40°57',东经124°44'—124°57',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7.1 ℃,年活动积温3 000.0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200 mm,空气湿度70%,年平均无霜期129 d。森林覆盖率高达78%,位居辽宁省第一位。境域内山水风光独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联合国环境开发署认定的世界六大无污染区之一,享有“鸭绿江畔的香格里拉”之美誉。宽甸县是辽宁乃至全国柞蚕生产重要基地县,柞蚕业是宽甸县历史悠久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柞蚕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1 宽甸柞蚕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宽甸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解决蚕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相继封育了残次蚕场,使林蚕结构趋于合理,林蚕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柞园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并出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使柞蚕产业走上了依法治蚕的轨道。目前,全县保留柞园4万hm2,年放养柞蚕1万把左右。2016年,在柞蚕种短缺的情况下,全县仍放养柞蚕7 500把,产茧5 500 t,产值达2.2亿元。柞蚕养殖带动了蚕茧加工业的发展,蚕丝深加工及蠶蛹、蚕蛾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柞蚕产业链基本形成,全行业年产值规模达4.0亿元以上,成为推动宽甸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2 宽甸柞蚕业发展规划目标

按照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山上丹东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宽甸县提出了稳定柞蚕生产、保证养蚕面积4万hm2的建设目标,明确了柞蚕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建立生态蚕业大格局,本着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科学分类、因类施策的原则,稳定柞蚕放养面积;二是大力建设生态型柞园;三是努力实现集约化经营;四是依法加强柞园管护;五是积极鼓励和扶持蚕茧深加工企业,全面推动柞蚕业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制定了宽甸县“十三五”期间柞蚕业发展目标:养蚕总面积稳定在4万hm2左右,柞园单位面积经过科学规划后进一步整合资源,最终达到年养蚕1万把,产茧7 500 t,实现蚕茧产值3.0亿元。

3 宽甸柞蚕业发展措施

3.1 建立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宽甸县设有蚕业管理总站,各养蚕乡镇均设有专职的蚕业技术指导干部,养蚕重点村设有蚕业指导员,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及科学服务网络。在技术力量方面,县乡两级拥有蚕业专业技术指导及服务人员3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2人,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25人。

3.2 加大柞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

宽甸县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每年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科学试验,同时带来了很多蚕业新技术、新成果,为全县培养了大批蚕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蚕农骨干。在生态型柞蚕场建设及柞蚕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面稳步推进,大量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3.2.1 生态柞园建设技术

1) 柞树补植加密技术。按照《辽宁省柞园建设技术规程》(DB21/T 655—2008)要求,主要采用蒙古栎、辽东栎、麻栎柞苗补植和种植橡种的办法,对园内缺墩断条地块和砂化斑块进行补植加密,提高柞园的利用率和郁闭度。建成后柞树植株齐整,使每667 m2柞园有干树型达180株以上、无干树型达200墩以上,柞树郁闭度达0.8以上,辽东栎、蒙古栎、麻栎等优良树种率达80%以上。

2) 树型养成技术。将柞园内原有的无干、低干柞树更新改造成有干树型,并根据柞树品种差异,将蒙古栎养成中干留拳树型、麻栎养成中干放拐树型,使柞树树冠呈现多层立体结构,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使叶面积系数和载蚕量增加40%,树型改造达90%以上。柞树中刈树型的养成有利于提高柞园单位面积产叶量、产茧量,也有利于提高蚕茧的质量。

3) 种草串带等生物治理技术。对柞园砂化斑块采取移植草皮、柴草打桩拦截覆盖杂物、栽种抗旱耐瘠薄胡枝子等措施,综合治理砂化斑块。

4) 修筑闸沟等工程治理技术。对已发生沟蚀或生态脆弱可能发生沟蚀现象的柞园,通过闸沟修坝、打桩固土固砂等措施,治理和预防水土流失,提高柞园水土保持能力。

5) 柞树施肥技术。采用轮伐休闲、施用菌根菌肥方法,对园内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低下、柞树退化地块进行追施肥,提高地力肥力,恢复和增强柞树的生长势。

3.2.2 柞园优质高效生态型生产技术 在柞园生态建设基础上,按照《柞蚕放养技术规程》(DB/21T 1536—2007)要求,利用柞蚕饲养新技术,实现柞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1) 推广应用柞蚕新品种,主推“五统一”制种技术。在生产中选用抗逆、抗病、高产的柞蚕新品种,如抗大及其杂交组合系列等新品种,推广率达90%以上。科学保种制种,严格卵面消毒。项目区在春蚕生产上采用统一购种、统一保种、统一制种、统一卵面消毒、统一技术指导的“五统一”技术,保证项目区春蚕稳产增产。

2) 小蚕保护育技术。春柞蚕小蚕期,在选择保苗场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土坑育,河沟畦芽、纱网或塑料薄膜罩把育,合成袋室内育等新技术,以抵御自然灾害及鸟虫危害,提高保苗率。

3) 规范化生态型放养技术。推行科学化、规范化放养。一是原料茧生产春蚕放养采用三移法、秋蚕采用二移法,做到良叶饱食、精养细放;二是加强柞园保护,控制食叶量,春蚕食叶量不能超过2/3,秋蚕食叶量不能超过3/4,移蚕时不剪主枝和主要侧枝,摘叶移蚕;三是实行全园禁牧和适当免割;四是适当休蚕养柞;五是合理更新轮伐,无干树型每隔5~6 a轮伐1次,有干树型每隔2~3 a轮伐更新1次。

3.2.3 柞园病虫鸟害综合防治技术 利用柞蚕主要病蟲害监测预警防控体系,采取全程综合配套防治技术措施,重点防治柞蚕微粒子病、软化病、脓病,灭杀防治柞蚕饰腹寄蝇、步行甲、线虫、蚂蚁、螽斯、四星埋葬虫等柞蚕害虫;采用收集害虫卵块、人工捕杀、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剂等方法防治柞园害虫。

3.3 加强柞蚕基地标准化建设

宽甸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蚕业这一大格局,大力开展生态型柞园建设。针对柞蚕场缺墩少株、水土流失等退化问题,在现有18个养蚕乡镇中全面开展生态型、标准化柞园建设工作,全县累计在柞园内补植柞苗1 274万株,新建生态型、标准化柞园0.53万hm2,为宽甸蚕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4 加强柞园管理工作

依据《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对柞园管理实施依法行政。一是对柞园更新工作实行严格审批制度,更新总量实行限额管理,凡不到更新周期的一律禁止更新,鼓励适当延长更新周期;二是进一步完善柞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承包期为30~50 a,以调动蚕农自觉建设、管护柞园的积极性。坚持“谁承包、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对只养蚕、不建设而造成生态破坏的,依法终止其承包合同,另行发包;三是充分发挥《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的法律作用,对柞园实行严格管理,凡在经营和使用柞园中违反有关法律规定,一律严肃处理。

3.5 加大科技培训工作

蚕业要发展,必须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蚕农。应积极引进和推广柞蚕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做好从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每年在重点乡镇和重点养蚕村组织开展大规模新型农民培训,聘请蚕科专家、学者开展讲学、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科学养蚕水平,为宽甸县蚕业生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4 结语

宽甸地区发展柞蚕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经过几代蚕业人的不懈努力,柞蚕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成为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未来宽甸县应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优势产业,在将柞蚕产业做强做大上谋思路、下功夫,开展生态柞园建设,弥补柞蚕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当地柞蚕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国峰.关于促进柞蚕生产健康发展的建议[J].科研,2015(10):107.

[2] 石淑萍,陈增良,滕雪莹,等.促进柞蚕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6(3):65-68.

[3] 赵翀.浅谈辽宁柞蚕产业发展优势[J].北方蚕业,2014(4):52-53.

[4] 王兆峰.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 科学发展柞蚕产业[J].辽宁丝绸,2012(2):1-3.

猜你喜欢

产业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