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祠堂与学校

2017-08-17

粤海风 2017年4期
关键词:私塾受教育者祠堂

旧时的祠堂,往往是某种经济性、政治性的组织,同时也兼负着很明显的教育功能。所谓“谨庠序之教”,大多数祠堂都是和私塾之类的教育机构联系在一起的。祠堂文化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对宗族的物质财产、精神品格和礼仪制度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当然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才能实现。所以对于后世子孙的教育,在祠堂的各项功能里,具有极为显要的位置。

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旧时的祠堂对于人的看法,与现在不太一样。那是首先将家庭、宗族里的人,看成是一家、一姓所私有,而不是整个社会所公有。这一点,就决定了旧时祠堂里所办的教育,与现在的学校教育有本质的不同。现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大众教育,而祠堂里的私塾,是面向本宗族子孙之中的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所以私塾规模不大,条件、设施也很简陋。但是,由于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本祠堂的“私有财产”,“产权”明晰,所以教育是很用心的,施行教育的过程、方法,都很讲究,并经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这情形,就有点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土地”,其精耕细作,与人民公社的“大土地”,大不一样。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受教育者,是社會的人,而不是祠堂里一家一姓的人,所以作为祠堂文化重要内容的私塾教育,本质上是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晚清废除科举以后,现代化的学校全面取代了旧时的私塾、书院,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时祠堂里的私塾教育,没有可以供现代学校教育借鉴的经验。特别是,目前学校教育日益形成一些明显的弊端,其实正可通过挖掘与运用中华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之精髓,加以救治或弥补。

比如说,从教育思想方面来看,教育的要义,一般认为就是“教书育人”。但是,“教书”和“育人”基本上要算是一对矛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不容易很好地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思想与方法体系,本身决定了其发展过程,“教书”的比重越来越大,“育人”的比重越来越小,到了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学校还有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功能了。其实,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蔡元培先生,曾经明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人格”,他的“五育并举”的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学校教育,实利教育得到高度乃至畸形的发展,其余四个方面却隐而不彰了。可见,“育人”的被忽视,不是教育家的思想的问题,而是学校教育体系本身所决定的。你看现在的中小学,也有类似“思想品德”之类的课程设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一课程基本上被视为可有可无,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里,逐渐演变为对于法律、时事政治、中共党史的条文背记,与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没有什么关系了。相比之下,祠堂里的私塾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认知、情感、意志多方面培养智、仁、勇的理想人格,是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

再有,从教育方法上看,现代学校教育基本上只有课堂教育,课堂之外几乎无所作为。但旧时祠堂里的私塾教育,课堂之外,更特别关注日用伦常,生活中的洒扫应对,都是育人的课程。为此,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具,成为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殊的“教具”。先生手中的那把“戒尺”自不用说了,你看祠堂开筵席所坐的条凳,似乎有意不让人坐得太舒服、安逸,实践着居安思危的教育。以日常用具塑造受教育者的人格,这方法,是不是比课堂上的说教更为有效呢?

猜你喜欢

私塾受教育者祠堂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拆迁
我们的祠堂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