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改善途径

2017-08-15黄丽兴

神州·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从学前儿童手工教学课堂出发,探索改善教师指导行为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各种途径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更新家长观念等等。

关键词:感知素材;注重观察;教学反思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艺术素养

作为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而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美学意识以及艺术素养,首先,可通过频繁参与艺术活动,来丰富对艺术的爱好,并在活动中提升自己艺术品位,以及审美的能力与意识。

其次,教师也要多利用业余时间“充电”,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多学习相关的书籍,多接受相关的培训,具体包括了各种讲座、以及参与各种教研小组等等,通过培训,增加学前儿童手工艺术活动中心理方面的常识。

最后,正所谓“学以致用”,教师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己业余掌握的知识,以便在指导学前儿童的教学工作能够更有效的開展。

二、提供易感知的材料,以便于幼儿感受与体验美

笔者纵观目前学前艺术教育大多是重结果轻过程,关键是要幼儿掌握制作某样东西,而忽略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在使用艺术材料和工具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对于幼儿而言,那些艺术的材料和工具,比如最简单的纸张和手工泥都是他们的玩具,他们通过对纸张的撕、卷、揉、贴、剪、折叠以及卷,这一系列把玩的肢体动作,不仅最直观地了解了纸张的性质,软硬度以及可折可分解等;而在对手工泥的拍打、捏、搓、团、压、滚直观的感受了泥的可塑性,在这过程中,通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声音图像等等,一些反应他们生活所见所感的意像,都通过作品一一展现出来[1]。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在学前儿童的手工课堂上,教师最好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的方式,选用的范例也最好是直观形象的,这样不仅让幼儿易于接受也能增加他们生活的体验。比如,笔者在“学做小瓢虫”为题的手工课上,把活生生的瓢虫带到课堂,让每个学前儿童都通过触摸瓢虫的身体,感知它的身体弧度,直接帮助他们完成课题的创作。当然,对于条件不那么具备的教师而言,可以准备一些瓢虫的图片,以及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对瓢虫进行“肢解”。以上方式都是让学前儿童最直接的感知事物的真实度,从而积累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发挥。

三、指导前进行全面的观察,提高观察质量

笔者通过业界范围内的考察,总结出幼儿手工教学活动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教学活动停留在表面的指导,教师严重缺乏对幼儿从语言动作到思维能力,包括情感兴趣,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有效监管,只有在幼儿停下手头的功课,才动身去进行指导,这样暴露了教师明显缺乏有效的观察,没有深入幼儿内心的需要,故而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以及帮助他们调整手工活动的方向等等。有效的观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背景知识经验包括关于幼儿发展的理论知识、手工知识与技能、幼儿手工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和感性经验以及对每个幼儿的了解。

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

对小班幼儿,我们通过雪碧瓶做的花篮和泡沫纸做的花让幼儿做掐花的游戏。中班幼儿,我们通过如毛线、布条、皱纸、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等材料,供幼儿包饺子、馄饨、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作粘贴等游戏用。大班幼儿的动手游戏则更多,如编织、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开设多种手工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大班美术区可投放废纸杯、奶盒、彩带,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玩具,随时添加活动材料。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步,每个环节,包括课前气氛的营造、整套连贯的教学流程以及所有手工教学活动涉及到的材料的准备工作;并要求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每个环节注意力都集中在学前儿童身上,及时对他们行为反应做出相应的指点;每次课堂结束,都应该做好总结反思的工作。

比如,笔者在一次“放鞭炮”的纸工教学活动中,以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过年放过鞭炮吗?“你们放鞭炮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常规的谈话结束后,笔者就出示自己制作好的范例来讲解怎么用纸撕出人和鞭炮,随后就是幼儿自由操作时间。

在课后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要的亮点:一是对于课堂中挖掘到的有教育价值的典型事件或者问题,进行梳理,以启发今后的教学;二是通过观摩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来反思自己的问题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事实证明这是提高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

学前儿童的手工教学的真正意义是需教师因应不同的手工类型,引导学前儿童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基本过程引导,从临摹,到仿造,到自己独创,最终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了幼儿把自己头脑中属于原创的艺术构思,通过手工制作的不断练习,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考虑到完全没有任何干预的“独创”对学前儿童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笔者考虑到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仿制”,允许学前儿童通过对原型的修改,也就是在临摹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

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游戏的元素带到手工制作的课堂,学前儿童以完成游戏为目的,在教师的鼓励下激发出创作的积极性,通过自动自发的创新,从技法到工具,从而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新作品。

六、更新家长手工观念,加强家园共育

事实上,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学前儿童的家长的教学观念还比较传统陈旧,这严重制约了从事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师在实际的手工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效果,因此亟需家长接受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的全新教学理念的“改造”。

家长要树立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包括:(1)充分的尊重学前儿童的艺术方面的兴趣,尊重他们个性化的感受的自由权利,理解他们在手工制作以及在欣赏手工艺术作品时因为兴奋而手舞足蹈的“过分”行为;(2)注重学前儿童在个性化创作中独一无二的专属情感体验,不要用成人的简单粗暴的“二元化”比如像与不像,作为评判他们手工作品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张乃会.家园共育 学习《指南》[J].张乃会.2016(3)

作者简介:黄丽兴(1968.05.14)女,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幼儿园,本科学历,现从事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
感受溶液“生长”的历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