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库克:为什么建筑的语言如此受限?

2017-08-15管婷婷

艺术与设计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库克思潮彼得

管婷婷

近日,英国著名建筑师彼得·库克(Peter Cook)先生的建筑手稿在柏林建筑图纸博物馆展出,展览涵盖了这位现年80岁的建筑大师从1968年到2016年的一系列作品。从发起“建筑电讯”(Archigram)小组,到建立Crab Studio建筑师工作室,彼得-库克先生一直深耕于建筑领域,并用大胆的构思为世人展现出诸如“Hidden City”(隐藏城市)等一系列前卫的作品。经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经历的反思,他向业界发问,为什么建筑的语言如此受限?

彼得·库克出生在海边,成年以后也在沿海城市的大学中学习、进修。从年幼到成年后的近海生活对彼得.库克的影响很大。滨海城市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季节性流动性人口,一座近海城市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可能人山人海,但在淡季的时候也会变的荒无人烟。这在幼年的彼得库克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即城市和人口的可变性,这为他后来提出的概念“城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奠定了基础。

1958年彼得库克从伯恩茅斯艺术大学(Bournemouth College of Art)毕业后,便到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 L Assoelation Schoot of Archltecture)进修建筑学直至1960年结业。1960年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二战后的满目疮痍已经消失殆尽,世界在飞速的发展,社会也在进行着各种变革,个体价值日渐觉醒,这一时期兴起的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航空航天科技竞赛、反政府学生运动、朋克艺术等反传统的话题无一不透露着这是一个时髦而又放纵的时代,这一代青年的身上到处都充盈着自由和个性的气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领域也同样陷入了迷茫,僵化的功能主义思潮可谓是了无生趣。以彼得.库克为主导的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成立。小组建立之初就集结了一批年轻的英国建筑专业学生。这批初出茅庐的学生企图努力摆脱传统建筑设计办公室里的常规化生活,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并试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寻找建筑设计上新的解决方案和概念模型。于是,这一时期衍生出了大量的想法和实验并尝试了诸如水下城市、活细胞、插入式和混合别墅等新创作。

建筑电讯小组还开始对城市进行重新解读,主张城市是可流动的、可变化的,留下了“PLug-in City”(插入城市)、“lnstant City”(即时城市)、“WalkingCity”(行走城市)等著名作品。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诠释一反传统和常规,一举成名轰动业界,也影响了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雷姆库哈斯(RemKoolhass)、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Rogers)等整整一代的建筑师。

Ptug-in City这一构想是彼得库克在五十多年前提出来的。当人们的视野还固化在不可移动的建筑里和功用性区域,他率先抛出了这个相当新颖的观点,即人不一定需要住在建筑物里,不一定需要有固定的居所,人的居所可以简化至一个小型的房间甚至是货柜。这个小型的房间或货柜也是可以根据人的需求自由移动和组合的。它可以随时从一个大型结构内“plug-in”(插入)或“ptug-out”(拆出),而这个大型结构是以45°角互扣的巨型结构,每一个小的房间或货柜都由起动机来升降和置放。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领域掀起7--股新思潮,同时也颠覆了社会的等级观念。可移动和按需求任意组合的居所意味着人们将不再被地域和国界、贫穷和富裕等客观条件所限制,可以按需求按意愿自由的流通。城市也不再需要特意去治理和规划,因为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是随时可增可减的,就连功能性的区域也是一样不再有区分,因为每个区域的组合和角色都可以随时因情况而改变。但是随着上世纪狂热思潮的平复,建筑电讯也在1970年代左右解散。由于他们的理念充斥着前卫思想和玩世不恭,直到2003年彼得库克和科林福尼尔(Colin Fournier)共同设计的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开幕后,这些愿景才首次在大型建筑中得以实现和应用。

自此以后,彼得库克逐渐成为英国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他于1969年至1971年间负责运营当代艺术学院,并在1972年9月成立和主导了Art Net,主张用新技术思潮重塑建筑图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彼得.库克开始在麻省理工(MI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Hochschulefor Bitdende Kunste Stadelschule.Frankfurt am Main)等世界名校讲学和任教,影响了大批学生。

2007年,已经71岁高龄的彼得库克与建筑师加文·罗伯森(Gavin Robotham)合作在伦敦成立了Crab Studio工作室。这一时期,库克的设计在保持流畅空间、明朗线条和大胆构思的基础上变的更为实用化。相关建筑作品和设计方案主要有邦德大学(Bond University)Abedian建筑学院、维也纳金融大学(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伯恩茅斯艺术大学(ArtsUniversity Bournemouth)画室、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文化区(Gotd CoastCultural Precinct)和台北流行音乐中心(Taipei Pop Music Centre)等。彼得库克的建筑本身来源于多样性新思潮,这些不同来源的新思潮彼此之间也在互动、排斥和挑战对方,通过不断的讨论和推演,最终体现在绘画、文字、展览或其他建筑项目上,鼓励着人们不要按照既有风格和建筑惯例去讨论和协作,也不要在建筑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受到约束。

在长期的教学和创作中,彼得库克曾经质疑过:“为什么建筑的语言如此受限?”在他眼里建筑应该是有机的生命体,它能以任何一种形式流动起来。他深入探究这些困惑,并向学生们介绍新的想法和人物,激发起大家对艺术和当代文化的讨论,他的创造性实践离不开课堂中的讨论和实践,并围绕着“概念、隐喻、图像和设计”将领先的设计思潮教授给各国学生,他不希望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固有的建筑理念和经典的图纸而束缚了自身的创造力。

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在为时未晚之前,让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回到学校”。彼得.库克认为建筑语言或者说建筑的表现形式受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今的建筑教育模式,当下的大学教育一点也不自由,比较偏向于学术而非建筑教育本身。高校里大多数的教职员工都是职业学者,他们在大学里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而稳定的避风港,只要通过以往案例和人物事件按部就班的将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就可以基本完成任务,而很多有趣、有想法的人正在被这种教育模式慢慢边缘化。因此最聪明的设计师对学校也不感兴趣,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僵化以及教学水平的日渐衰退。

彼得·库克也谈到,有创造力的建筑师通常专注于他们的创作,而很多学者选择在30多岁大好年纪里去进修或攻读博士,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浪费了最好的创作时机。他认为,今天建筑学教育模式的僵化也是建筑师们自己造成的,当一个人带着做建筑师的目标走进学校,一个基础学位就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应该用创造力去设计和实践,而不是去追求各种高级学位以便装点门面。有人批判现今的建筑教育是“有钱人的游戏”,顶级的教育机构和建筑工作室里充斥着上层阶级的子女,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很难负担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这应该也是建筑语言受限的原因之一。彼得库克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世界各地都会存在。但是这不代表着建筑设计会变成上层阶级的专门职业。建筑学很可能发生极大的革新,未来也可能会脱离学校,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可以衍生出建筑学,比如在商业支持下的研究小组,一些奇怪的角落或有趣的地方,甚至来源于那些本不是建筑师的人。是学校把建筑拉进了这些无聊的条条框框里,而建筑遠比建筑学院更重要,学校只是服务性机构。一些有趣的工作室还是很欢迎拥有怪异想法的青年人的,因为“好的老师喜欢和支持古怪的学生,因为老师们同样需要新鲜血液的刺激,而无聊的老师则想要培养出自己的模仿者”。

尽管一代建筑大师彼得库克今年已经80岁了,他仍然站在建筑设计的最前沿,用他最习惯的画笔和手稿阐述着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展望。彼得库克的一生都和建筑连接在一起,在他眼里建筑是具有自我更新的力量的,他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现在,用理想和信念在建筑领域里孜孜不倦。尽管很多设想还处于“乌托邦”阶段并没有真正实现,但是他的设计理念就像海中灯塔一样,启发了无数后人。

猜你喜欢

库克思潮彼得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美国法院禁止女粉丝骚扰库克
库克岩石
了不起的库克船长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苹果与库克为何重视中国市场?
长不大的彼得·潘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