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与大众诚挚的沟通

2017-08-15姜向阳

艺术与设计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双年展策展当代艺术

姜向阳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尤其是文化间的碰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意义,在艺术领域中当代艺术这部分近年来广泛的受到各界关注。当代艺术的精神和味道似乎太符合现今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考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从了解的状态逐渐变成熟知再到触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努力和付出才使得“这场诚挚的沟通”在展览与大众之间起到互动的关系。

上海双年展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便很早在国内起步,它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气氛,随着其规模的发展和影响程度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此次第11届双年展的主题《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这部分文字主要受启发于印度新电影《正辩,反辩,故事》,这次的策展构思从辩证的角度出发,让艺术家成为寓言中的人,让他们在展览中尽情地发问,带着令人困惑的问题,发出人们对于艺术、文学和哲学之间的思考。当然从情景带入的方式使展览本身散发出除了展览本身的意义之外的新层意义。这种思考的语境也是需要大众本身带着自己的观点进入到展览本身,就好比是一个旁观者,我们透过展览之间互相的辩驳,我们通过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作为第_人称的我直接参与到这场辩论中,从他们叙述的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答案。这种思考方式仿佛超越了展览本身的限度,它带我们进入到一种新型的感受环境中,这种环境其实也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字之间形成的,更多的是参与者本身通过倾听和判断之后同所处的思考形成的特殊的环境。

此次展览业通过“终端站”、“复策展平台”、“理论剧院”“51人”多重轨道的交叉使我们对认识了此次展览的主题,这种多轨道交叉的表现形式不仅满足了大众深入到主题内部思考的需求,更是通过新手段和新的处理方式将人们从以往的固定思考和认知中进行改变,在获得全新的认知体验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本身深刻程度和结果的重要性。“终端站”主要是进行对问题的拓展性认识,通过艺术家之间的共同发问、议案和叙述来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表述。那么“复策展平台”则是通过对于策展可利用的多种有利的方式引发出新生代对于策展的新认识与新思考,这种思考是希望能够独立进行的,独立进行对策展的认识。“理论剧院”则是由音律来引发出人们想象空间的思考潜力,想通过这些音符的交织变化和发展引发大众的共鸣,那么这种共鸣是基于整体的主题语境中的思考。最后的“51人”简单地可以理解为伴随着行为的艺术产生出来的对于未来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愿景,同时在正辩和反辩的共同交织中形成的环境下获得主题的升华。所以,第11届双年展是一场诚挚的对话,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诚意,他们希望更多的参与者能够在这场精彩地辩论中获得自己对于生活、社会、文化、哲学的新认识。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是Raqs媒体小组,“Raps”是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无二度语中的词,其中含有重复修炼的苦行僧在舞蹈中达到出神状态的意思。此次双年展不仅以突出的主题反映了当下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的各种问题,以问题式带入的方式启发大众静下心思考出更多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展览所启示的思路来探寻问题的答案。“Raps”媒体小组于1992年在印度成立,由吉比什·巴什、莫妮卡·纳如拉、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组成。之后,他们参与组织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中包括了多种职业的人,他们结合对于个人专业领域的了解,探讨存在于社会、文化、经济、哲学中的问题,联系的思维模式下问题发问让探讨这件事情显得尤为的重要,从而研究和引出核心问题,然后再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和探讨去进一步将问题去完善。现今的当代艺术越来越成熟地走着它所应该走的路线。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需要去思考更多的问题,而问题与问题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领域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发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现出它的无奈和无助,而越来越多领域的人们在协同策展人的这种体制机制中将问题解决的更加立体化,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急需的进展方式。策展人与他所经营的策展主题是提前去替人们发现问题的影子,大众透过这种影子而寻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这种方式一是能够快速帮助大众找到存在问题的关键点,其次大众因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能够对这种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大众通过反应而得到思考,问题的解决也有待于这些问题在思考中所触动。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的诸多领域,人们大多数是看到问题的冰山一角,策展人和策展团队的策展思路则是同更多的层面更充实、更完整地反映大家看不到的问题,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将整个冰山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当然近年来成熟的策展机制使得策展人和策展团队在策展构思与策展的主题上更加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贴近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层面。

当代艺术展览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普通的作品展出,它除了拥有策展人和策展机构在幕后的展览主题策划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展览或者这系列的展览要对社会做出反馈,这需要艺术家、策展团队、艺术工作者和文化艺术研究生在一起商讨和制定出一个合适的展览议题,而整个展览的议题—旦确定,那么展览中的作品就要最大程度地去反映这个展览的主题,第11届上海双年展从展览的表现形式和区别以往的社会互动方式的加入以及剧场的加入都是比较新颖的层面,深入到展览中,不难发现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在自己的作品内容中散发主题的气味,最终的主题还是归于“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通过这种类似辩论的方式而引发观者对于议题的思考已经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展览中较为常用的表现形式。

本次展览中的“51人”的外延项目也是发起了寻找在上海生活的你,这个外延项目是很有地区性意义的。首先上海的双年展的展览地点是在上海,而这个外延项目是在展览的发生地发起的,这样规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策展认希望了解生活在举办展览的城市中的人与展览本身发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带有地区活动的双年展活动在丰富展览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展览在该地区发展的意义,而提到的“51人”其实代表的是51个生活领域,这51个人是生活在上海地区的各种职业背景的人,整个51人可以看成是上海生活中的一个缩影,通过51人的人生经历和背景,了解他们在上海发生的故事,这也和本次11届双年展中的主题中的故事挂上钩。与这51个人对话其实也就是间接地与上海这个城市对话,与上海的文化背景对话,他们形成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活态的圈子,是这个城市真实的缩影,为什么说通过本次双年展的主題就能看到这是一场诚挚的沟通呢?这“51人”就是很好的答案,在活动发起后,策展团队奖与这“51人”形成的讨论和过程通过展览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这个活动的态度就可以看到展览背后策展人的态度。与其说是和“51人”对话不如说是和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大众对话,这次诚挚的对话不仅能让生活在本土地区的大众看到社会、文化、经济、哲学的发展,更能映射出上海的社会文化整个大的发展状态。

当代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朝着积极的态度发展,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们透过展览本身可以看到展览所具有的态度和策展人与策展团队对于展览的认真和重视,当我们重新审视近几年来的双年展,人们在收获思考结果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这种艺术展览方式的魅力之所在,而展览背后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他们则是站在社会前面的思想者,他们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观者可以看到现今社会所发展的状态并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相信“何不再?”会为更多的人解开问题的谜底。

猜你喜欢

双年展策展当代艺术
关于策展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