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土木类专业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8-15崔德芹彭军志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崔德芹?彭军志

摘 要 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规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理论教学与成绩考核、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素质教育环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土木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29-04

《吉林省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内的9所本科院校进行转型试点的目标。在学校转型发展时期,学校土木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能力差、学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毕业生就业率低等突出问题。而目前的土木建筑类人才市场存在着企业用人需求量大却招不到人的现象,这与学校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关注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1],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开展了以职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明确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重在“应用”,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人才培養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教育观念的制度构架,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具体措施”[2]。还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3]。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所有重要因素。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囊括了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两个部分。知识结构强调适用,是根据职业岗位一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不再追求高深的理论知识;其能力体系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包括大学生的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自学等一般能力,还应包括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即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独立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4],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更突出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指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岗位需求,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工建筑、市政等各类工程领域一线,掌握土木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各类建筑、道桥、隧道、市政工程的规划、施工、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土木类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土木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为标准,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

针对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生产一线技术工作流程,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社会需求作为风向标,深入调查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整合传统的专业课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三个部分。

理论教学体系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的知识体系,以模块化形式呈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类、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专业教育模块分为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学科平台课程指按照能力模块的需要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主要能力培养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平台课开设了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工程实验课程。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专业模块课程开设了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结构设计三个能力模块方向,根据方向开设相关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施工技术模块主要开设工程CAD、房屋建筑学、工程地质、工程施工、桥梁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道路工程等课程;项目管理能力模块主要开设工程项目管理、BIM管理软件、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组织、建设监理、建筑法规等课程;结构设计能力模块主要开设了流体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岩土工程实验、BIM设计软件、防灾减灾、PKPM、钢结构等课程。在学科平台课中,分别以较多学时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基础知识课程,重视对学生力学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力学分析及应用功底,不仅为后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PKPM等课程学习打基础,也为后期有考研需求和参加相关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做准备,同时更是毕业后土木建筑类相关工作必备的能力之一。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实验课按照验证、设计、综合和研究性实验的顺序设计实验课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引入学科新技术和新方法,倡导师生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开发实用性实验项目。鼓励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引领、任务趋动”等方式,在校内外开展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科研训练方面,通过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项科技创新或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方面,利用寒暑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及行业发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土木工程专业全学程实践教学的比例为45%,全学程累计实践教学环节1年以上。

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科学素养类课程、艺术教育类课程、心理素质类课程、企业管理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大学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类课程、职业技能类培训课程和参加学科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等。

四、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指引,规划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一、二年级为社会实践与认知实习,二、三年级为课程实验与专业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三、四年级为课程实习、独立实验,四年级为毕业设计、综合实训及毕业生产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建筑施工课程,实践环节的实验课可在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而2周的课程教学实习在实际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也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实习条件灵活设置。如吉林省施工期在每年的4~11月,故施工课程的教学实习结合施工期进行安排。把毕业生产实习放在第六学期的后8周和第七学期的前8周,中间有一个暑期,使毕业生产实习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后8周返校完成相关课程并准备毕业设计或继续在企业实践,真正做到“工学交替”。

课堂的实验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实验室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缩短“讲台”与“实验台”的距离,如工程测量课程,教师在测量室上课,可随时让学生操作相关仪器。将实验课程的实验操作制作成视频,在实验课上供学生参考,如建筑材料独立实验课,教师带笔记本,学生可随时查看相关试验视频,提示操作步骤。在实验课组织时,根据课程实验内容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既可以解决实验仪器不足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依赖,提高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理论教学设计与成绩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工程项目实际案例为主线,开展项目化教学。聘请企业专家带着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进入课堂教学,企业专家承担课程的一部分授课任务,与任课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与实施教学。教师采用工程案例、问题牵引、问题互动、角色扮演、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理论性内容可操作化;将幕课、微课及仿真等教育技术融入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技术、在线知识支持等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中,教师可灵活掌握。加大学生在实验实习及课堂表现在成绩分配中的比例。通过课程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给出相关课程的成绩,如学生在测量比赛中取得名次,其工程测量的成绩即为合格;学生参加CAD绘图资格认证得证后其成绩即为合格。也可以采取口试、操作、报告等方式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方式灵活多样,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实质性融合

结合社会需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一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的作业现场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对在校生进行实践教学,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利用学校现有教学与实验设备,为企业提供所需资源,做到设备共用、基地共用。

二是共建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投资,学校提供场所,可共建实验室,供学生实验和企业作业所需。实验室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既满足了学生上课的需求,也为企业进行相关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师生也可以参与企业项目。共建实验室不仅是与企业共建,也可以是高校與高校间共建,方式灵活,目的是共享资源。

三是共建双师型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共建课程教学团队,企业人员更侧重于实践实习部分,对学生进行现场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讲解与指导;学校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提高自己实践指导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方案制定与实施监控;由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从企业相关岗位招聘专职教师,拉近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四是校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可利用共有的设备及资源进行实验等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及申请专利等。

七、强化素质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互联网+”及专业社团等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每年一次的“南方杯测绘技术大赛”及测绘省赛、国家级相关BIM竞赛、广联达省级竞赛等。大力支持“互联网+”、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积极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积极争取和组织学生参加工程测量员、BIM等级、CAD绘图技能等国家资格认证考试,使学生走出校门时取得1~2个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准备。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依托专业实验室的硬件条件,通过人员培训等手段,帮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如依托企业资源成立服务社会的质量检测中心、测量队、监理公司、咨询公司等,为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进行技术方案编制、简单结构设计、施工过程监控、工程测量、材料检测等技术支持。这既有利于相关课程的教学、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也可以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职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创新教学研究
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模式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职业导向性高职护理解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