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以内,生活之外

2017-08-14方沫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例日记作文

方沫

我对写作的兴趣源于阅读。

初中时代,我的阅读量很大。我的父亲是一名语文教师,但他让我的阅读史和“偷”结缘。他那时给我们订《儿童》《少年文艺》等杂志,杂志上的画工和文字特别美好,常常使我在读完杂志之后喜欢到不能自已,便把杂志上喜欢的图片和文字偷偷剪下来,再贴到自己的小本上去翻看,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为此我挨了不少打。他也给自己订杂志,《小说月刊》《当代》《人民文学》等,我就跟在他后面囫囵吞枣地一期一期偷偷读。再大一点,父亲的书房成了我的神秘园,我不只读童话,还读武侠小说,读《基督山伯爵》《平凡的世界》……只是,他的书房是我的禁地,所以我只能逮个机会钻进去,偷到什么读什么。我甚至还跟着他偷读了一些禁书,比如《丰乳肥臀》。后来我学当代文学史,学到了刘心武、阿城、张承志、池莉、迟子建、王朔、韩少功、王安忆,这些名字跃入我的耳朵,我才发现当年我读到的很多作家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而靠着偷读的书,我的閱读能力的确有所提升。

受阅读的蛊惑,我不可抑制地想成为一名作家。我的日记从有梦的初中时代开始,坚持写了十多年。显然,我并没有成为一名作家,但保持一定的写作频率却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也使得我以一个语文老师的姿态继续写作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下水文。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并没有成为到达彼岸的人,但我作为一座桥留了下来,希望可以渡更多的人到达彼岸。

因为喜爱阅读,我的写作自然开始于模仿。记得初中学过一篇课文叫《二六七号牢房》,文章以一句话开头:“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当时觉得这个开头真是简洁有力,于是作文中就模仿了这个句式开头,写的是我家的小院,“从墙到窗是十步,从窗子到墙也是十步。”后来我被语文老师好一通表扬,说我能活学活用,很有悟性,这也使我发现模仿是最好的写作导师。所以当我成了一名老师后,我并不愿意给学生教太多写作的技法,而更愿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模仿并慢慢领悟。我相信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到多时自会用,写到多时自会读。

但初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时,出于对写作的敬畏,我也做过很多写作教学的尝试。

我正儿八经地教过技法,诸如“文章如何开头”“给文章一个出彩的结尾”等等,但我自己都觉得越教越死,越教越俗,越教越无聊,写作之路好像也越来越窄。于是我开始求变,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以激起自己的教学兴趣和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尝试进行小组合作式写作,比如将一场运动会由N个学生来共同描述完成。

我尝试进行情境创设式写作,比如让学生春游时每人带上一个鸡蛋,然后一路上可劲地折腾这个鸡蛋,拍照、留影、签名……直到把一个好蛋整成一个臭蛋。

我还尝试以微写作的方式来让学生爱上写作。我曾经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和学生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断互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微写作。我从“什么是微写作”的微话题入手,开始了一系列的微写作之旅。起书斋名,写微游记,写三行情书,发现除夕夜幸福微点……微写作并不是为了教学生刷朋友圈、玩微信,而是希望他们发现,这一个个沉淀下来的微点是生活的快照,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一个寒假我和我的学生在朋友圈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许多学生家长都加入到了我们的微写作当中,把朋友圈变成了微写作的阵地。然而当假期过后,我发现,我并不能去占领微信朋友圈,我顶多只能用它作平台,找一点写作的乐趣罢了。

后来我想到了自己,我这些胡诌海侃的本领,不都是得益于长年日记的写作么,大概不会有比写日记更好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了。对于日记写什么,写成什么样,我不做要求,因为事实上,我过去这些年的日记写作也写了许多少女怀春、无病呻吟的话,但长期心灵的自由抒发使我的思维变得流畅,使我的情感变得丰富,使我的想象变得独特,使我的语言变得细腻,所以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感受去体察学生的感受,不去拘束他们,禁锢他们。但把日记写作当作一项任务毕竟不同于自发自觉的写作,引导学生日记写作之初,我并不知道日记的写作应该怎样进行。于是就写呗。

我的日记写作训练从七年级开始。一开始我基本不讲技法,只是鼓励学生去写,写什么不定,怎么写不定,只有一个要求:字数200字以上,做到天天坚持。

我是鼓励写流水账的。因为如果你天天记流水账,不用我去指点,自然有一天你自己都会厌烦,就像每天只能让你吃青菜,你一定不喜欢。我常常开学生玩笑,流水账好比一条没有特色的长裙,但是长裙能裁剪改短啊,这超短裙吧,大概只能改成三角裤了。

我是鼓励发牢骚的。私人化的写作以吐槽作为乐趣之一,胡适、季羡林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干这事就干得很快活。况且,发牢骚是“欲扬先抑”的一端,他们只是还没有意识要走到另一端 而已。

我也鼓励分解生活。今天写到200字,字数够了,不想多写了,可以,请听下回分解。

我做得最仔细的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写的评语尽量生活化,但在生活化的点评中我一定注意发现学生无意识体现出来的写作上的一些小技巧,多数情况下我是见招拆招。比如学生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但他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这就叫开门见山,于是我点出来:“真不错,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入叙事。”因为被表扬,他可能就记住了这样一种文章开头的方式。有时候我会因势利导:“不错哦,你竟然会欲扬先抑呀,满满正能量。幸好能扬,不然文章就没什么嚼头,变成吐槽文了。”那他下一次可能真的就会考虑如何通过欲扬先抑将文章中的负面情绪转化成正能量。

学者周国平的日记从小学写到大学四年级,他认为:“因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我的灵魂是醒着的,我在品味哪些经历对我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双内在的眼睛,我不但在用外在的眼睛看,我灵魂中的眼睛也是睁着的。”我希望通过日记写作,每个学生都能睁着灵魂的眼睛洞察这个世界,我也希望我能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情感交流,让他们慢慢体会到生命的真、善、美。然而我毕竟不是知心姐姐,作为语文老师,日常的写作不论怎样自由随性、有感而发,终究还是得提炼一些技法以应对考试作文。黄厚江老师在谈及“自由式写作”时曾经说:“没有学生作文的自由和自主,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简单化、表面化地强调作文的自由和自主,作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泥淖。只有把握自由作文的内涵,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写作现状。”“如何把握”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没有这样一个点,让学生转过来是快乐,转过去是收获?

我对于写作方法的研究始于荆州市“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的作文教学论文大赛,我从写作创意的角度思考选点,课题叫“写作要追求第三想法”。

因为相信阅读对于写作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引导学生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拘于教材和课外拓展的限制,我以为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转化更多的应该基于课本,源于阅读,成于写作。所以我在课文中选了一些例文,在设计活动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写一份创意评估报告。可供选择篇目如下:《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爸爸的花儿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给出的范例来自课文《芦花荡》:“作者在选材上以小见大,体现平凡中的伟大,有创意;作者通过残酷战争背景下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让斗争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有创意;作者用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来揭示人物性格核心并贯穿全文,有创意;作者在写法上欲扬先抑,凸显‘传奇,有创意。综上所述,《芦花荡》的创意指数为四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给出的课文篇目,学生以创意报告的形式再次解读课文,不仅关注文字本身,还关注写法外延,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打通,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和呈现。由此我发现,课本的经典可以浸润人的灵魂,可以激发人的思维,可以去模仿也可以去超越。大概没有比跟课文学写作更加有效的将阅读效能转化为写作效能的途径了。

这一次的课例让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的视角,即“跟课文学写作”。事实上,这个点与我县教研员李爱梅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谋而合,让我收获了一个作文教学研究路上的导师和心灵投契的朋友。在李愛梅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把这个点变成了国家级课题“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她召集了一大批热爱作文教学的人,引领大家在“跟课文学写作”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究。课题组成员成果斐然,这一群人也成为了荆州市作文教学研究的中流砥柱,成为了一个有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作文教研团队。

使我的作文教学艺术和思考层级有质的飞跃的契机源于2012年荆州市第三届作文艺术研讨会的竞赛课——《独句成段的简约美》。我被选派为监利的选手去参赛,对于课题的确定我煞费苦心,余映潮老师只给了我三个字的提示——“结构美”。为了找到结构之美,我从十一个角度设计了十一个课例。那一次的磨课磨出了我人生的新高度,一路陪我听课的小伙伴苦不堪言,我自己也感觉进入了一个魔怔的状态,像是入了戏的演员有些出不来,所幸最终找到了出路——“独句成段的简约美”。我一直感谢那一次的磨砺,使我终于跳出了过去狭隘的技法层面,开始思考作文教学中应该有审美、有情感、有顿悟。我还要感谢陪我一路磕磕绊绊行走,不厌其烦地打击我、批评我,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我、鼓励我的小伙伴,我尤其记得为了帮助我找到最佳的授课感受,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课给我听的唐莉老师,他们都在我成长道路上惠我良多。这个课例也是对“跟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的一次推进,把“跟课文学写作”纵向深挖——“跟课文学写作”不仅仅学章法、学句式,还可以学写一个句子、一个词,基于模仿又高于模仿。后来,我们课题组熊向华老师的课例《问里乾坤知多少》算是这一课例的姊妹篇,两个课例都成为“跟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的经典。

这之后,我陆续又有了《学写演讲稿》《不一样的母亲》等经典的作文教学课例。这些课例的诞生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方法指导上,我已经不会停留在写作技术的层面,我更关注的是寻找写作与阅读的契合点,努力使学生达到技巧与领悟上的统—,认知和情感上的 统一。

我仍然坚信,阅读和模仿是写作最好的导师,日记写作是最贴近学生内心的写作方式。我崇尚这种随着孩子天性发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我希望带着学生将阅读动能转化为写作动能,将技能培养转化为审美领悟,在日记写作的道路上漫溯,找到满天的星辉,并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我带领学生写日记的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建立一个灵魂花火的采集点,打造一个锻造性格的气缸,修建一座盛放情绪的中转站,书写一部心灵成长的进化史。

这次“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的参赛课例《日记勤积累,妙手剪华章》就是我日记序列化写作研究的一个折射,也是我有限却积极的一点思考。从写作实践的层面来看,“序列化”三个字是需要有规划和远见的。写作自由的度如何把握,写作素材的分类如何个性化,写作升格的层级如何建立,写作素材的裁剪如何艺术化,阅读和写作技法如何共存,日记写作有没有更上层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究的话题。

回首来路,我的作文实践和教研之路也跟《新作文》密切相关。跟随《新作文》走过的三年,每一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第一次“创课”作文大赛,都有我从未见过的精彩新世界。因为它,我们的“跟课文学写作”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且喜欢;因为它,让我有了更多可以聆听名师讲授的机会;因为它,我在日记序列化写作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它,我找到了一群可以敬仰、值得追随的同路人。

《新作文》,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关于作文的新故事在发生,今天的主角是我,明天也许就会是你。因为它,我不再是我,我又更像是我,皆因一切追寻源自心灵之内,却又超然于生活之外。

有梦,有路,有一颗爱作文的心。

猜你喜欢

课例日记作文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