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新词新语运用研究

2017-08-13王春燕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语新词用语

王春燕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 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可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这样的重要基础科目,卻面临着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局面。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重艺轻文等原因导致语文课堂效率极其低下。但是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并乐于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对生活中涌现的流行元素,尤其是新词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积极的、充满活力的词语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资源,造就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关 键 词] 艺术学校;语文课堂;新词新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008-02

我国著名的教育先贤孔子在培养人才上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主张,即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艺术专业的学生个体化差异更是显著。在艺术院校里,文化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但艺术的欣赏与创作需要丰富的文学积淀,不具备艺术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匠人,而非真正的艺术家。所以,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艺术院校中职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架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内部的教育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台上讲,台下倒”的现状,大部分學生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交头接耳。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文化课占据了学生中学阶段总学习量的1/3,如果中学时光都是这种状态,就意味着学生大部分的美好光阴都虚度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出现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重专业、轻文化

“重艺轻文”的学习现状在艺术类学校中随处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以后是从事艺术的,那我现在也就应该下大力气练专业,为将来做准备。这个观点看上去很正确,实则是坐井观天。许多艺术学生根本不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自身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他们不认为文化课可以更好地辅助专业学习,甚至认为文化课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我们应当意识到,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致力于培养的是专业能力、艺术修养都极高的艺术家,而非舞台上光彩夺目,实则一窍不通,只会生搬硬套的匠人。

(二)学生基础、素质较差

进入艺术中职类学校中的一批学生很多由于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在普通中学无立足之地,转而求其次,为获得进入大学的捷径而学习艺术。艺术极致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会选择艺术专业学习,无非是因为艺术类考生高考中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从而为进入大学多一些机会。还有一批艺术生虽然是真正热爱艺术,但由于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绘画、器乐演奏、舞蹈等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正因为文化基础薄弱,也就极容易对文化课产生消极厌烦情绪。

(三)语文课内容枯燥,资源单一

有一部分学生其实很愿意上语文课,他们明白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对提高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是有益的。但是,有些语文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最高目标,而不细思怎样完成才是最具魅力的。

二、新词新语与语文课堂“联姻”的意义

(一)学生乐于接受,有效改善学习环境

中学阶段对于青少年来讲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强烈,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爆发的时代,几乎每个中学生每天都要花或多或少的时间游弋在网络世界里,从QQ到微博,从贴吧到微信,新词新语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既然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那我们为何不将这些流行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提高听课效率呢?作为教师,如果一味认为网络新词缺乏鲜活生命力,不符合传统文化,不注意筛选甄别,那么这股新鲜的血液就会断流,也就不能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网络新词带动语言环境的更新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流动的,充满活力的,它的内涵随着外界语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民族文化是否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瘠,这个民族也像是一潭死水,毫无活力可言。”新词新语的出现,给凝滞的语言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力”“网红”“表情包”“洪荒之力”等网络新词的出现,恰好表明了人们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

(三)网络新词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在信息快速更迭的现代社会里,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日新月异,学生信息的储备量不断加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由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组成的丰富的视听资源中到处都充斥着新词新语,这里面不乏许多灿烂的、充满生机的文化。评价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不再是学生语文知识点掌握的多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具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驾驭时代文化的能力。语文教学进程应该是重新“发现事物”联系的过程。教师通过恰当的手段,善加利用于语文课堂中,将之与教材完美结合,这将极大地扩充语文教学的资源,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教师首先要对流行用语有准确的认识与把握,能够辨明哪些新词是能够引领民族优秀文化的,哪些新词是缺乏生机的、低俗的。因为青少年的心智并未成熟,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三、新词新语与语文课堂的“联姻”——以作文教学为例

作文是表现学生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这是发现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媒介。作文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可现状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谈到作文都头疼,甚至有学生戏谑地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更不要说语文基础功底本就不深厚的艺术类学生了。教师何不思考将新词新语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呢?

但将新词新语引入作文中,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表明学生网瘾太深,必须连根拔起,以绝后患,坚决反对流行用语进入课堂。也有人认为,文字是与时俱进的,不能静止不动地看待,如果新词新语在当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又符合用语规范,为何不可采用呢?对此,笔者认为,中学生经常接触网络,对这些新词新语自然耳熟能详,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能把握的是哪些流行用语可以诉之笔端,能够让作文大放异彩;哪些流行用语必须舍弃,以免文章“画虎不成反类犬”。目前为止,中学生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判断,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一种标准,尤其是在考场作文里,贸然使用新词新语是有极大风险的。但这并不表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将之摒弃在外。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利用那些他们耳熟能详的新词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知道,作文的精髓就在于学生能夠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性地表达。在作文课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请仿写下面句子

你是不是还要发誓:谁干了让谁在糖罐里甜死,在棉花堆上碰死,在头发丝上吊死?!(贾平凹《高州初录》,《钟山》1983年第5期第152页)

这是名家的作品,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文字是那么鲜活、生机,读上去还似乎带有一点流行用语的滋味,这话和现在网络上常见的句子“找块豆腐撞死算了”“找根面条吊死算了”极其相似。这就是语言的创新。这个练习可以告诉学生,语言只要符合语境,用语规范,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就应该大胆地用,这样的文章才会鲜活,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不说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但起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不正是我们作文教学一直在不断追求的吗?

四、結语

新词新语运用在作文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科学合理的。中学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内容枯燥,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东西等心理特点,将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词新语引入语文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热情,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艺术人才。当然,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也绝不能全盘接受,不能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用语不规范的、消极低俗的新词新语,需要教师仔细甄别,摒弃于课堂之外,这也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于学敬.网络新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崔潇.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流行元素的探索与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吴玉霞.艺术学院“重艺轻文”原因及应对策略[J].影视教育,2012(22).

[4]侯文峥.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时效性研究[J].大舞台,2011(2).

猜你喜欢

新语新词用语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新语
新语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学诗偶感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礼貌用语大家学!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