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7-08-13张英杰齐红阳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制课程体系院校

张英杰 齐红阳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摘 要] 近年来,课程衔接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与突破口,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尝试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现状,思考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9-0031-01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历程回顾

纵观各类文献历史分布情况,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起步阶段(2002年至2011年)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頒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以及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保障——在制度与模式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纵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研究成果较少,文献数量寥寥无几;二是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析看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学制衔接,对课程衔接的内涵研究相对薄弱。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并指出“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作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也逐渐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12年来,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相关研究的数量及成果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学者开始逐步重视案例研究,特别是中高职衔接中某一专业的衔接;第三是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逐步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可以说,自2012年开始,我国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开始逐步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转变。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高职衔接逐步开始实施。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成果丰厚,并且形成了诸多观点和认识。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就是,学者都认为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中高职衔接模式为实现中高职衔接以及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行性的框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探索,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已初具形态,现已形成包含学制衔接与非学制衔接的两种模式。所谓的学制衔接就是综合专业以及课程设置、考试招生制度等多方因素在内的外延式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就是以课程为主体的内涵式衔接模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诸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一)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这种衔接模式实质上并没有涉及中职与高职学制衔接的问题,而是通过对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上实现一体化的设计来实现其课程上的衔接。前2年主要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体,注重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与文化素养;后3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对课程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较好地避免中高职在课程上的重复。

(二)“3+2”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3+2”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质上需要的是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与整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并且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从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形式。要求學生前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相应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在完成五年的学习后,学生同样可以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业证书。这种衔接模式需要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分阶段来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

(三)“4+2”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4+2”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学习4年,在此基础上再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在高职院校接受两年学习的学生通常是来自对口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其招生方式以推荐入学为主,学生入学之后继续学习相应专业的高职课程。

(四)灵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灵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属于非学制衔接模式。这种非学制衔接的模式通常针对的是有意愿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设置的,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教育。这种灵活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并不是满足一定的学习年限就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是以课程和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能力作为评价基础,以申请者所学课程和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估和考试作为衔接的手段。

三、反思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构建层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实现中高职的衔接,同时也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框架以及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

[2]邓桂萍,宋烨.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猜你喜欢

学制课程体系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五行真经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