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角度下看其文学观

2017-08-11李泽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书评沈从文

摘 要: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关键词:沈从文 书评 文学观

一、文学政治化倾向的排拒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无产阶级与自由主义兩种文学思潮相对立,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和互渗。作为京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沈从文是一位推崇超政治文学观,坚持文学独立自由立场的文学家。沈从文特别重视文学的独立性,他在30年代对各种追求文学功利目的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排拒与批评。

一方面,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反对让文学沦为政治斗争的附庸和工具,主张文学与政治保持距离,追求纯粹文学,这就与左翼文学的文学主潮背道相驰。坚持文学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是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他继承了“五四”新文化先驱者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重视文学的自身独立和作家的独立人格思想,为此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始终坚持不参加任何政治党派,他既不赞同国民党提倡的“民族主义文艺”,也同样反对左翼文学把“群众革命”挂在口边的做法,他认为作家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创作思想而不是随波逐流。在1936年11月,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作家间需要做一种新运动》,指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现象,其原因在于“记着‘时代忘了‘艺术”,号召“作家需要有一种觉悟,明白如果希望作品成为经典,就不易将他媚悦流俗。”这就体现了沈从文对左翼文学的不满,抨击了当时很多作家只顾一味模仿复刻而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的“差不多”文学现象。实际上就是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总是将体现时代精神(政治方向)当做写作的目的,而文学成为政治的点缀品。1937年2月21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刊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赞同文艺的自由发展,正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它要从政府的裁判和另一种‘一尊独占的趋势里解放出来,它才能向各方面滋长、繁荣,拘束越少,可试验的路越多。”这就明确的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政治化的厌恶之情,期望文学创作保持其独立性与纯正性。

二、文学商业化观念的抨击

另一方面,沈从文不但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倾向,而且同样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其观点体现在他对上海白相文学的批判之中。早在1933年,沈从文就在《大公报》上著文抨击当时文坛上的不良作风,即所谓的“海派”文学作风,是“一群玩票白相文学作家支撑着所谓文坛的局面”(玩票:旧指业余演戏 白相:方言,游戏、玩耍 白相人:方言,无业游民、流氓)。随后,他又写了《论“海派”》,给“海派”下了定义,认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便成了我们今天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随后许多上海作家左翼作家出来反驳论争,从而演变成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反对和抨击的是盛行在当时文坛上不端庄、不严肃的玩票白相文学作家的写作方式,这些作家把文学当作游戏以及赚钱的工具,为了获得利益,想方设法去迎合一些读者的低级趣味,以这样的目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最终沦为金钱的娼妓,商业社会的消遣品。此时作家已然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失去严肃认真的文学创作态度,腐蚀社会人心的作品也大量流传于市面,消费性和商业化写作这种不良习气、不良作风弥漫于当时文坛。沈从文对上海白相文学的尖锐批评在其30年代书评创作中有所体现。沈从文在1935年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论穆时英》一文中指出,“穆时英大部分作品近于邪僻文字”,其原因在于“一则属都市趣味,无节制的浪费文字”。作品一味描绘都市世界的热闹与华美,虽然铺叙很广、字数很多,但也遮掩不了作品的空洞与浮薄;虽然作者所涉笔的人事极广,但由于其对于人生、都市爱情的了解不够深刻,作品呈现也只是文字的拼凑,理解也只浮于表面。同时,沈从文认为穆时英的作品是“假艺术”,是“适宜于画报上作品,写装饰等杂志作品,写妇女、电影、游戏刊物作品。”“这些作品若登载上述各刊物里,前有明星照片,后有‘恋爱秘密译文”,中有插图”“有主顾定出货的趋势。”“作品以都市男女为主题,可说是海上传奇。”沈从文为什么会对穆时英作品有这样描绘?旨在批判什么?沈从文一直推崇严肃认真的文学创作态度,与此截然相反,作为海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穆时英,其文学作品却充斥着玩票白相文学一贯的不严肃、不端庄的特点。这正是沈从文所反对和抨击的,于是对于穆时英的批判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三、美、理性、健康等文学观念的宣扬

虽然沈从文推崇文学超政治观,倡导独立自由的文学观,对30年代各种追求文学功利目的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排拒与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关注现实人生,其实他自身的文学也带有社会功利性。沈从文追求的是一种纯然的文学价值,反对的是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文艺观(文学的政治化商业化)。他受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从中国社会人心人性的堕落、民族品德丧失的现实出发,强调文学“洗刷人心”的作用,重视文学的“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希望通过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道德世界的潜移默化影响来感化读者,重塑民族灵魂,进而达到改造社会、振兴民族、国家的实际目的。由此可以得知为什么在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中处处可见其对美、理性、健康等文学观念的宣扬。

首先,在他眼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引人向善的力量,人们可以透过大自然感受到人生的爱与美。而作品对人性美与自然美的展示能够净化人心,使人们形成一种优美、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念。于是在他的书评中有着对不同作家作品美的赞誉,而这些美对人性的滋养起着重要作用:如周作人散文的朴素美,冯文炳作品的寂静美,朱湘诗歌的从容美,许地山作品的和谐美,罗黑芷诗歌的缥缈美,施蛰存《上元灯》的柔和美,闻一多《死水》的中和美与刘廷蔚《山花集》的自然美,等等,沈从文在这些作品中发现美、感悟美,传达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其次,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理性的、有所节制的,过度放纵自己情感不仅不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心灵的洗涤,反而会影响作品的水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论冯文炳》中,从他批评王鲁彦“感慨的气分包围作者甚深,生活的动摇影响及于作品的倾向,使鲁彦君的风格接近鲁迅而另有成就,变成无慈悲的讽刺与愤怒,面目全异了”与赞扬冯文炳“文字方面是又最能在节制中见出可以说是悭吝文字的习气的”中便可以看出。《论郭沫若》中指责郭沫若写作不知节制,热情过了头就演变为废话连篇的败笔;《论闻一多的<死水>》中称赞闻一多的诗为一本理智的静观的诗,让读者学生安详地领会人生。

20世纪30年代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多种批评模式与派别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在当时社会形势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界大多数书评创作往往以“把握时代精神”“表现伟大斗争”“写出新时代的英雄”这类题材为主导,而沈从文的书评成为主流书评之外的另一种声音,他30年代的书评创作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那就是对文学健康发展的关怀与呼吁。沈从文曾写道:“文学作品是给人看的,把文学从轻浮猥亵习气里救出,给它一种新的限制,使它向健康方面走去,实为必须的情形。”于是他的书评创作通过对作家作品中低级恶俗趣味的批判抵制,从而实现其对美、理性、健康等文学观的提倡,进一步督促中国现代文学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沈从文不仅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同时是一名出色的书评家,他30年代的书评创作主张文學的纯正性与独立性,倡导美、健康、理性等文学观念,具有沈从文自己独特的评价风格,在当时也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复杂思想背景的限制,这些书评在当时并没能引起轰动。但随着当代文学研究者文学思想的转变,笔者相信沈从文30年代书评不仅对研究30年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会是中国乃至世界批评文学史中一笔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伍杰.沈从文与书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4,(11):13-14.

[2]沈从文.我对于书评的感想[N].大公报,1937-01-17.

[3]李丹.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侯娴.论沈从文和萧乾的书评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4):76-78.

[5]张选军.论30-40年代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文艺观[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谢丽.立足于文学本位的审美批评——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研究[J].求索,2009,(02):168-170.

[7]谢丽.回到文学自身: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以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论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50-53.

[8]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9]沈从文.沫沫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0]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李泽文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猜你喜欢

书评沈从文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书评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沈从文曾言必自称“老子”,后因见到一“宝书”,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书评应有责任内涵和见地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