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下学生使用“标点符号”主观化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7-08-10陈丽诗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

摘 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置问卷考察学生群体在网络语境下对句末使用“~”“!”“。”“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的主观化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学生群体对句末使用“~”的好感度最高,其后依次是“!”“無标点”“。”;第二,在性别这一维度上,两性对“~”“!”的认识有差异,男性对网络交际中句末使用“!”更有好感,女性对“~”更有好感。对“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主观化的调查研究,可以揭示网民标点使用的偏好与心理等因素的关系,具有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境 学生群体 标点符号 主观化

一、引言

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仅仅是语言,还依靠很多非语言符号①。网络语境是一种特殊的语境,网民之间的交流缺少听觉信息、视觉信息等的互动,因而需要依赖其他的符号来填补这一空缺,网民常使用标点符号、颜文字、表情包等等。目前关于“标点符号”的研究非常丰富,首先是对网络语言中“标点符号”变异用法的描写研究,描述了当前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使用的变异形式,如标点符号连用、组合、错位、变体、空格以及表情符号的使用,并对这些变异形式的特点及原因作了论述。其次是关于“标点符号”表意功能的研究,如陈士法(2001),庞瑜徐、李洁(2012),孔繁侠(2011)等。这些研究均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为语料来分析标点符号的表意功能。第三是关于标点符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建立在它与话语表达中时间停顿、感情表达等方面具有象似性这一基础上的(王寅,1999;褚泽祥,2000;冯碧瑛,2007;刘晓萍,2010等)。褚靓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着重调查了当代人对“~”这一标点符号的认知情况,得出结论:“‘~的使用已经走出修辞学的范畴,更多的成为一种标记,标示这非严格意义标点符号向严格意义标点符号的过渡和发展。”(褚靓,2015)

目前关于网络语言中“标点符号”的变异使用情况的静态描写比较丰富,缺少调查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使用的主观化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题

本调查只选定“。”“!”“~”“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作为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使用主观化的表征方式,并尝试回答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网络语境下“。”“!”“~”“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使用的主观化表现出怎样的特点?第二,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的主观化倾向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定量分析。问卷共发放114份,回收11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答卷为112份,有效率为98.2%。在这112位问卷填写者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年龄分布在14~38岁,大部分集中在22~25岁。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四份问卷,调查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在这四份问卷中完全相同,第三部分在这四份问卷中只有标点符号上的区别。第一部分是对填写者个人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调查学生群体在网络语境下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1.网民在网络语境下是否经常用到标点符号?2.网民们在网络语境下是否注意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3.网民认为在网络语境下使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如何?第三部分是对网络交际中隐藏在标点符号背后的主观性的调查,这部分调查主要是把微信中的聊天记录以截图形式呈现,共八组问答,一组四样,且四样问答中的唯一区别在于回答部分句末的标点符号不同,分别是“。”“!”“~”“无标点”。在这四份问卷中都有八组问答,每份问卷中以“。”“!”“~”“无标点”结尾的问答各两组,在同一份问卷中,以“。”“!”“~”“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结尾的问答自然错开。请填写者判断每组问答中回答者的态度。第四部分是关于填写者做出以上判断的理由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社区成员的一致性趋势

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12位问卷填写者中,有64%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标点符号;32%的调查对象偶尔会使用标点符号;仅有4%的人从来不使用标点符号。其中35%的调查对象在网络聊天中使用标点符号时非常注意;22%的调查对象不太注意;18%的调查对象偶尔注意;只有4%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不注意;还有21%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标点符号的注意视情况而定。关于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有47%的调查对象认为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具有修饰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29%的调查对象认为标点符号能使句子更有节奏感;19%的调查对象认为标点符号在视觉上能使文字更好看;3%的调查对象认为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有其他作用,如娱乐、消除歧义等,娱乐作用大概与“颜文字”有关系;仅有2%的调查对象认为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没有作用。

总的看来,虽然网络聊天中表情符号以及各种表情包盛行,但“标点符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仍然不容小觑,有六、七成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标点符号;在网络聊天中不太注意或从不注意“标点符号”使用的学生群体仅有两、三成;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由此看来,以学生为代表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交际中使用“标点符号”多多少少具有自我表现的特性。

(二)言语社区的内部表征

1.总体结构

在言语社区的内部,内部成员的语言使用情况大致遵循共同的语用准则,且语言态度趋同,同时我们不能够忽视言语社区内部存在的差异。按照“李克特量表”评分加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在112位问卷填写者的答案中,评分加总之后此次调查选定的四个标点符号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无标点”“。”。数据显示,“~”在学生这个言语社区中的得分最高,调查者普遍认为在网络交际中,句末使用“~”会让人觉得更真诚,态度更好;句末使用“。”给人的印象最差。“。”“!”“~”“无标点”的评分如下表:

例如在某一份问卷中,对“——我在办公室冷疯了。——带外套。”这一问答,48%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不认真或非常不认真,30%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一般,只有22%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认真或非常认真。在“——我在办公室冷疯了。——带外套~”这一问答中,49%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认真或非常认真,35%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一般,只有16%的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不认真或非常不认真。在严格意义上的标点符号里,“。”只表示陈述语气和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无任何感情色彩,只表连接作用。但在网络交际这种虚拟的语境下,“~”“。”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主观性,且呈现出强势模因的特点被主动复制、扩散。

2.性别差异

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很早就为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注目,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男女用词的不同上,在音位、语法方面也都存在差异(祝畹瑾,1992)。学生群体在网络交际中对“~”“!”“无标点”“。”这四个符号使用时的主观性呈现一致的趋势。但在性别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在男性的评分里,此次调查选定的四个标点符号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无标点”“。”;而在女性的评分里,此次调查选定的四个标点符号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无标点”“。”。可见,男女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和“!”的主观态度上。

例如:在“——下午记得来帮我。——知道了~”这一问答中,有18%的男性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真诚或非常真诚,36%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一般,46%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不真诚或非常不真诚;在女性调查者中,有65%认为回答者的态度真诚或非常真诚,25%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一般,只有10%的女性调查者认为回答者的态度不真诚或非常不真诚。

四、主观化原因分析

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使用主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来看,第一是由于网络语境的特殊性造成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语码输出低效。”(韩志刚,2009)在网络语境这种虚拟的环境中,网民之间的交流缺少听觉信息(语气、语调、重音等)、视觉信息(表情、眼神、肢体等)上的互动,因而需要依赖其他的符号来填补这一缺点。第二,标点符号自身的发展。标点符号与书面语言的关系密切,本身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修辞等意义。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语言,标点符号与之同属网络交际系统,在弥补网络交际“语言输出低效”这一缺点上,网络交际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系统的调节必然影响到部分,这是标点符号主观化的动力,也是由标点符号自身的优势所决定的。第三,针对网络语境下“标点符号”使用主观化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可以从陈松岑指出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考察:“一方面是男、女说话人在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变体时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同‘男子汉说话应什么样‘妇女说话应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有关;另一方面是在某一特定的语言变体中,使用相应的语言项目去指称男子或妇女时,除了表示生理上的性别不同之外,还附加了某些特别的含义。”(陈松岑,1985)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性往往被认为应该刚正、果断;女性往往被认为应该温柔、可爱。男女在网络交际中对“~”“!”主观性的差异大概与这一社会心理有关。

五、结语

在网络语境中,网络交际中的“标点符号”与严格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不同,网民对它们的使用呈现主观化特点。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置问卷考察学生群体在网络交际中对句末使用“~”“!”“。”“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的主观化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学生群体对句末使用“~”的好感度最高,其后依次是“!”“无标点”“。”;第二,在性别这一维度上,两性对“~”“!”的认识有差异,男性对网络交际中句末使用“!”更有好感,女性对“~”更有好感。对“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主观化的调查研究,可以揭示网民标点使用的偏好与心理等因素的关系,具有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附录:

网络聊天中标点符号使用主观化情况的调查问卷(一)

您好,我们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填写问卷。我们正在对网络聊天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主观化情况进行调研,您的答案只要反映真实的情况就达到了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非常感谢您的配合,我们会对您的信息完全保密,您所填写的资料仅用于研究,不会用于其他用途。谢谢!

1.性别:————;年龄:————岁;学历:————[填空题] [必答题]

2.您在网络聊天中经常使用标点符号吗?[单选题][必答题]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3.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您是否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单选题] [必答题]

A.非常注意 B.不太注意 C.偶尔注意 D.看情况

E.从来不注意

4.您觉得标点符号有以下哪些作用?[单选题][必答题]

A.视觉作用,使文字更好看 B.修饰语气,表达情感

C.语音方面,使句子更有節奏感 D.没有作用

E.其他

5.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态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乐意 B.乐意 C.一般 D.不乐意 E.非常不乐意

6.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态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不好 E.非常不好

7.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认真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认真 B.认真 C.一般 D.不认真 E.非常不认真

8.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真诚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真诚 B.真诚 C.一般 D.不真诚 E.非常不真诚

9.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态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A.非常关心 B.关心 C.一般 D.不关心 E.非常不关心

10.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真诚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真诚 B.真诚 C.一般 D.不真诚 E.非常不真诚

11.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真诚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真诚 B.真诚 C.一般 D.不真诚 E.非常不真诚

12.您觉得下面的聊天中,回答者的真诚度如何?[单选题][必答题]

A.非常真诚 B.真诚 C.一般 D.不真诚 E.非常不真诚

13.您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是什么?(跟标点符号相关联)[填空题]

注:本调查还有三份问卷,除了对话中答句句尾的标点符号不同外,其余均相同。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9]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语言·社会·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1]陈士法.标点符号变异使用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2):47-49.

[12]储泽祥.标点符号的象似性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85-88.

[13]褚靓.基于认知心理调查的当代标点符号用法[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5,(6):79-84.

[14]方艳.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6.

[15]冯碧瑛.汉语标点符号的象似性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2):99-101.

[16]郭攀.标点符号的名与实[J].语言研究,2004,(4):26-30.

[17]韩志刚.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3.

[18]孔繁侠.标点符号表意功能初探[J].长治学院学报,2011,(1):70-72.

[19]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1-135.

[20]刘晓萍.汉语标点符号的象似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12-114.

[21]庞瑜,徐李洁.标点符号的变异及其语义信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8-60+96.

[2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320.

[23]田华,宋秀莲.副语言交际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2007,(1):111-114.

[24]王寅.论标点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5).

[25]韦茂繁,李胜兰.微博语言中变异标点符号刍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66-171.

[26]吳颖.论标点符号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J].新闻知识,2013,(2):64-65+98.

[27]张颖炜.网络语言标点符号的变异用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54-160.

[28]GB/T1583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陈丽诗 广东广州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率的策略探究
标点符号的争吵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标点符号使用研究综述
老师是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
标点符号家族大争论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