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所致急性期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7-08-06李大刚高大伟陈世忠吴俊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膦酸盐血钙

李大刚 高大伟 陈世忠 吴俊哲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一科,广东 中山 528401

静脉用唑来膦酸是新一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每年静滴一次,与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相比,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但是唑来膦酸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就是以发热、肌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期反应(acute-phase response,APR)[1-2],国外有报道应用唑来膦酸后APR高达42.4%[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应用,特别是一些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身体瘦弱的老年患者对APR比较恐惧。目前国内针对唑来膦酸所致的APR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因此笔者特别设计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APR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科首次使用静脉唑来膦酸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96例,全部患者均根据2005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指南》 诊断标准确诊。经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心脏疾病患者。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9.79±7.92)岁。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大于50岁的女性患者;②骨密度检查符合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③有或无疲劳骨折史;④首次静滴唑来膦酸的患者。病例排除标准:①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骨软化症、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②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等基础检查后,静滴唑来膦酸(诺华制药,5 mg)治疗,并配合口服维生素D咀嚼钙(安士制药,每片含钙300 mg,维生素D 100国际单位),每次2粒,每天1 次。记录患者发生APR的例数。按是否出现APR分为有APR组和无APR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腰椎骨密度T值、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碱性磷酸酶(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6例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后观察到52例出现APR,其中47例存在发热,5例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腰背痛、周身酸痛、头痛等疼痛症状,发热的患者中3例合并呕吐。发热反应发生率为48.96%,总体APR发生率高达54.17%。

有APR组与无APR组比较,腰椎骨密度T值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APR组的腰椎骨密度T值和BMI均高于APR组。而年龄、PTH、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及是否口服激素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因本研究排除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口服激素患者较少,而且口服双膦酸盐和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两组均非常少,对上述口服药物的影响难以评价。见表1。

表1 有APR组与无APR组各项目比较Table 1 Comparisons of each index between APR group and non-APR group

3 讨论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类药物,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明确证实[4-6]。唑来膦酸作为新一代的含有氮原子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与口服双膦酸盐相比,每年1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依从性更好,而且降低了长期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导致的返酸、烧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7]。但是,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也有新的问题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以发热、肌痛为主要表现的APR[1-2],部分患者因对APR的恐惧而拒绝应用本药物。

对于APR发生的机制,Dicuonzo等[8]的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唑来膦酸抑制了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导致其上游香叶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丙烯焦磷酸酯(DMPP)堆积,从而刺激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释放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白介素6(IL-6)。体内TNF-a及IL-6一过性、急性升高,从而出现发热、肌痛等APR。对于APR发生的影响因素,Bertoldo等[9]的研究显示APR与体内25羟维生素D水平有关,国内邓海鸥[10]、杨毅[11]等的研究显示APR与PTH水平相关,本研究却显示APR与PTH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既往的研究[10-11]病例数量较少,本研究虽然病例数量较多,也可能存在其他混杂影响因素,APR是否与PTH有关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张佳楠等[12]的研究显示高BMI可减少APR的发生,高BMI患者发生APR的机会更少,本研究也发现BMI与APR的发生相关,但统计结果显示高BMI患者发生APR的机会更大,这与本研究发现APR组的BMD更高可能相关,老年高BMI患者的BMD一般更高。该研究还显示既往口服双膦酸盐可减少APR的发生,因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既往均未口服双膦酸盐,对口服双膦酸盐的影响难以评价。吴蕊等[13]的研究显示接受激素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该研究纳入的是风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激素治疗患者较多,而本研究纳入时排除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患者中仅有1例因近期新发肾病口服激素,对激素的影响难以评价。罗政等[14]的研究显示ALP、血钙与APR有关,但本研究显示ALP、血钙与AP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与张佳楠等[12]的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也显示BMD与APR的发生相关,但结果与罗政等人的研究相反,他们研究发现APR组的BMD更低,而本研究发现发生APR组的BMD更高;因罗政等人的研究年龄相对较年轻,而且他们研究的APR组的血钙较低,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

通过本研究发现,APR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研究初步提示BMD和BMI与AP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猜你喜欢

双膦酸盐血钙
不同尖晶石型铁酸盐的吸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该不该补钙
绿色水处理剂高铁酸盐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双膦酸盐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吃阿仑膦酸钠片,要先查口腔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生物学应用研究进展
血钙正常 可能也需补钙
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要注意什么
两种静脉使用的双膦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研究
围产期奶牛血钙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