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2017-08-04张培培

东方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主动分层

张培培

摘要:学生是否喜欢学习,不仅仅在于老师讲解多么的细致到位,解题方法是否简单,除此之外,老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此学会学习迁移。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老师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要通读并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要一味的害怕学生不理解知识。教材上的知识是死物,而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迁移才是我们“用教材教”的目的。

关键词:到位;分层;主动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灌进去的,学生的能力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而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普遍存在的最大毛病,恰恰就是强行灌输。这就是部分老师对“教材”没有理解清楚。“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的主要媒介信息,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我认为教材仅仅是我们教学的媒介,而不是目的,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多教,不随便教,延伸有道

“用教材教”不是把知识无限延伸,延伸也要适可,适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老师要想学生理解到位,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越位,即超过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成了“注入式”教學了。

比如在教学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候,有老师在总结了“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的结论后,又延伸了一个问题:“如果反过来说,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这句话正确吗?”“显然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数轴上的点还可以表示无理数。”老师是自问自答,学生是否理解,老师根本不关注。其实这个延伸的问题本节课老师可以不设计,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无理数”的概念,这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

再如,在教完苏科版七上第二章的第三节“绝对值与相反数”的内容后,有老师针对书上给出的结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零。”老师为了更简洁的向学生表明这个结论,于是就利用了字母来表示这个结论为:

a (a>0)

0 (a=0)

-a (a<0)

虽然这个式子看起来简洁,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首先,用字母表示数,是由形象向具象的一次飞跃,虽然学生在小学接触到一些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量,如用字母来表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面积计算公式:如(1)a+b=b+a(2)ab=ba(3)(a+b)c

=ac+bc(4)s= 等,但是这些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阶梯只有一

个,即将具体的数字变为字母,坡度较大,学生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而上面的用字母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本身之间的关系,其间的思维阶梯就不止一个了,而是两到三个,属于思维的三次飞跃,如,用字母a来表示任一个数,这是第一个阶梯,用字母a来表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属于思维的第二个阶梯,用-a来表示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属于思维的第三个阶梯,并且一个阶梯比一个阶梯更具抽象性,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因为,这远远超出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为在第三章教材才安排用字母表示数,在九上学习了二次根式以后,才出现上面的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形式,这样写形式上确实简单,但是学生肯定是一知半解。

所以,老师要想教会学生学会衍生、概括知识,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指导,不得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二、通读,透读并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不越级教,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材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它的编写不但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还紧遵国家的教学大纲,因此熟悉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老版教材的差异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准绳,更是我们在教学中去实现教材的编写目标,把要教会学生的东西领会到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基本不要去用后面的知识来解决前面的问题。

例如,刚学完乘方内容后,在计算42×43或者计算 时候,个别老师会指导学生利用同底数幂的乘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实际应该由计算的表面运算得出结果去归纳猜想此类运算的法则)虽然学生也能够接受,并且这样计算也更简洁,但是对于刚接触乘方的初一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混乱,不符合知识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发展区”认知原理

华罗庚说:“数学不是听懂的,也不是看懂的,而是做懂的。”意思是说,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有些老师非要把知识点掰开揉碎再“喂“给学生,这让许多学生在听课时几乎用不着主动思考,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涣散、感到无聊和厌倦的现象。那么老师在教学中怎样改变现状?

1.抓课前预习,促学生主动学习---想要用教材教,先用教材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更为了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需要加大学生预习的力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在教学中坚决做到教师“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会做的坚决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坚决不讲;超出教学大纲的坚决不讲。“并且硬性规定了老师讲解的时间,并以此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一个标准,即老师整节课讲解指导的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其间必须有学生对预习内容讨论交流的过程,这样就让老师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本节课的指导定好基点。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第一课时,在引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小组检查前一天的预习练习完成的情况,并小组内或者小组间交流,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间也解决不了的就提出从而作为老师重点指导的内容。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3与-53他们的底数,指数、幂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同?”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都是一样的重难点,但是它出现的方式不同,学生自己发现了学习中的难点,那么他在听课的时候就特别的用心,并且整个听课的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思考的过程,而老师的指导也是有效而到位的。

2.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人人都能学有所成

部分老师喜欢进行全班辅导,虽然老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却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展,特别是对学优生和学困生,因此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前提。

分層教学要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比如在问题的设计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都可以从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在练习的编制中,采用分层标志,并且规定学优生必须完成。鼓励学困生争取完成,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例如,我这样处理七上第二章复习练习中的道拓展题:“已知: =3, 且xy<0,求 的值。”这是一道考察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的综合题,学生不但要有相应的基础知识,更要有分类的思想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把这道题的分值定为10分,根据题目的特点规定为10个得分点,并对学生说,“你能得到4分你就是一名合格生,你能达到6分,你就是一名优秀生,如果你得到了10分,你就是一名特优生。”这样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点,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学困生即使不能得到6分、10分,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4分,因此也没有挫败感。这样分层教学就有利于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老师在提问或者批改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优生愈来愈优,学困生也能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

3.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授之以渔而不能越俎代庖

我们课堂教学“三不讲”原则之一就是,“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一定要是学生模糊不理解的地方。不能一讲到底满堂灌,更不能越俎代庖。

在探究一些规律题目的时候,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要给足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寻找到正确的规律的。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如图,图1需4根火柴,图2需____根火柴,

图3需____根火柴,……图 需____根火柴。

学生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后,在回答“图 需____根火柴。”这个问题时候,给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搭一根,然后三根三根的搭,这样就得到了图 需(3n+1)根火柴;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四根四根的搭,然后再减去重复搭的根数,这样就得到了图 需4n-(n-1)根火柴。”……听到这儿,有谁还会怀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肯定比老师抱着讲的效果要好。即使遇到学生思维个别卡住的地方,老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就会立即云开雾散,因为此刻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活跃的,那么教材的知识教到位了,学生的“三维目标”也都达成了。

以上就是我对“用教材教”的问题粗浅的想法和看法。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五严”的进一步深入,老师要教的东西还在不断改变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我们也在探索的路上继续求真务实。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主动分层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分层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巧用“展示台”,让学生爱上识字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