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爱情教育

2017-08-04朱伟健

东方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性爱情语文

朱伟健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使学生受到人类美好感情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把品味鉴赏爱情题材文章当成激励引发学生体验阅读趣味,培育学生优良的文化内涵的品位和崇高的审美情趣载体,是语文培育学生人文性教学中重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爱情;教育;人文性

一、爱情题材与背景

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兴起,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向青少年爆炸而来,又逢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现阶段青少年意志力不强,随大流,但又不加选择地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容易学坏的特点尽显无疑。这就异常强调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而语文教师则因自身学科的特点肩负起引导学生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当然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

这些年语文课本爱情题材的相关的作品大幅增加,以2003年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有《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孔雀东南飞》、《氓》、《致橡树》等,在2010 年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又加入了柳永的词《雨霖铃》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等。爱情题材文章的比重较大,因此教学的意义和方法不容忽视。同时,这也给教师提供了素材,愈发显示出了工具性之外的人文性。而教师对待类似爱情题材的文章也不能像过往那样避难就易,对于爱情讳莫如深。因为时代环境的关系,文化更加开放,现在的学生成熟较早,吸收知识的能力快,对于爱情的态度更加直接,不像以前的学生“呆头呆脑”。因此,如果不加以疏导,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该抓住爱情题材的文章因势利导,不仅不能束之高阁,反而要像朋友一样坦诚客观的表述,并向高尚的爱情观引导。

在如今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面对爱情题材的教学,教师更应该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注意到教学的对象,有取有舍,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纯洁美好的感情。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

文学作品里面有关爱情的题材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爱情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从人文性的角度,这也是不应缺失的教育。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似乎已经是“谈爱色变”“闻爱丧胆了”,在教学方面发现了不少类似的现象。一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有关爱情的经典篇目或者相关的内容时,总是躲躲藏藏,对于一些知人论世的文章背景也是完全照搬教参说教,或者避重就轻,甚至有些老师直接上成了一堂干瘪瘪的翻译课、政治课,什么都往政治上靠,最明显的就是诗词,明明可以借此更好地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诗词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爱情观。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宋代袁文在《瓮牖闲评》记载:苏轼贬为团练谪居黄州时,邻家有位美丽贤惠的女子,每当夜晚苏轼读书的时候她便会偷偷到苏轼窗户下,十分仰慕苏轼,而苏轼每每读完书察觉的时候,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很快消失。女子的双亲打算给她相亲,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得和苏轼的一样才行,这要求得多高,现在看来,找一个像苏轼一样的几乎不可能,可谓是非苏轼不嫁。后来,那位痴情的女子因此郁郁而终。苏轼后来是知道的,但他不能。终于再次被贬谪到惠州,念此,深深共鸣女孩的不易,这不就像现在的自己,爱妻王弗走了数十年了,自己不断被流放,连一个安稳的容身之处都没有,那些当时在黄州善良知心的朋友邻家也不在了,于是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一些人非得与政治相挂钩,仅说是以词自喻,表达苏轼自己被贬的政治失落。而对于其人文性的一面全然不顾,更不用提有关爱情的东西了,使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的乐趣,慢慢厌倦这种本身很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教育的文体。而许多高中生也觉得爱情这种东西是禁忌,在禁止早恋的校园,爱情这个词都是讳莫如深。在爱情这类人文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常常一场凄美感人的情感净化却遇到一个个石头,没有多少反应。哪怕听得津津有味,下来遇到类似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要么手足无措,伤人伤己,要么走向另一种偏激。原因有许多方面,主要源于社会网络的引导以及教师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意识,在爱情观逐渐形成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爱情观作为标准。就算讲了也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方面来看,此时的学生正是第二性特征发育的时候,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而此时高考的严峻形势,迫使家长老师像对待猛虎丑闻一样的去遮掩有关性相关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将对于异性的交往呈现两种不受控制的,对人格健全不好的分化。一是追求异性,利用大量时间偷偷摸摸,既影响学习,又不好管控;二是把异性当做猛兽,对于性有一种罪恶感,严防死守,自我封闭,不利于交朋友以及乐观开朗的心态的养成。这尤其使得中国的绅士教育和女性的自我防护意识都有很大问题,这点尤其是到大学后最为明显,一个人不能很好的与异性社交,要么抵触,要么受了太久的压制,一点甜言蜜语便把自己的性交了出去。面对现在多元的文化,现实世界的一些爱情观点以及行为使传统的爱情婚姻伦理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甚至已无立锥之地在这样不疏导的情况下,学生更多的就是靠自己原始的欲望和媒体舆论的自有导向,当学生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可想而知。因此,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利用爱情文学来有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要通过爱情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说教式,免得适得其反,从而使学生在迷茫困惑的青春期能更科学的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在体现人情美人性美的婚恋作品中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二、爱情教学与爱情教育

爱情这个主题内容在学生心目中因为好奇和目前的教育现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向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教学内容处理不好,变得低俗无聊或者教法引导不正确,反而有可能成为早恋的导火索,也是肯定不行的。关于课本里以恋情为主题的文章,上课时可以预设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溺于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里,让他们的情感油然而生。例如在 《雨霖铃》中,可以让学生配乐结合动作朗读,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品味凄美动人的离情美。如诗经《静女》中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时,“爱而不见,搔首踌躇。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询美且异”。那一份矜持、痴迷、含蓄情态描述,实在让人醉迷。从而提出从古至今女孩子就应该懂得矜持,有原则,不应该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又如《红楼梦》中贾、林初次见面,便彼此获得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异常感觉,其实际上是平时生活中得到的一种美的观念,钟意的就是对方那个样。正是这深刻感受的相互认同,构成了爱情审美的认识底线的意义,但爱情的本质还应该是彼此性格、理想、观点的契合。另如《给女儿的信》中所揭示的爱情观——相互爱慕、彼此忠诚、生死不渝,无论何时都应该是值得追求的爱情最高境界。而当下我国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令人忧虑: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家庭不和,离婚率上升;一些人视婚姻如儿戏,闪恋、闪婚、闪离,还美其名曰“好合好散”,有的还标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因此教学爱情题材作品时就特别需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强调正确的爱情观的重要性。再如通过对《边城》翠翠爱情憧憬心理世界的品味。那一份娇羞、细腻,构成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给人所带来的一种灵魂由此及彼的飞渡感觉。讲解爱情题材的文章一定要强调欣赏爱情的“审美意识”,因为爱情是人類永恒的感情,这样学生在隽永人性的光芒的怀抱中,为他们的“白日梦”提供翱翔驰骋的天空,使之在虚幻中体验一种表达生命和宣泄情感的形式,进而获得某类青春童话般或某种爱情体验替代性满足。

同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德育,强调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思想成熟,经济独立,平等尊重,有责任感的基础上,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才是有意义的爱情,不然对于双方家庭,父母孩子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找对象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先让自己成熟,不断使自己优秀才更有资格去拥抱爱情的幸福。因此,在学习有关的文章我们还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相互探讨:影响爱情的因素有哪些,社会上各种不良的爱情倾向和行为的看法。学校或社交广泛的班主任也可以请有关专家进行爱情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让学生建立美好的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爱情观。最后让大家一起总结,爱情是纯洁、真挚、理智而美好的情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披情入文”,而不是“因文造情”是因爱而谈爱,而从爱延伸出去,进人生命教育的领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使之感到人生的美好,充满幸福感,真正在课堂上奏响爱的交响乐。

我们再进一步看《边城》这篇课文,翠翠喜欢上傩送之后,她的语言、神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选文中寻找相关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优雅自然地表现爱情之美的,如何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情的,品析这些文字的魅力。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翠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的爱慕,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少女展现出来的美感,它有一丝忧伤又带有几许甜蜜,这种感觉穿越了湘西、跨过了时光,直达我们的心灵世界,带给读者阅读的美感,这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正是我们可以学习,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对比今天的爱情快餐,粗俗的字眼、盲目的追求,少了美感而多了疯狂,少了温暖而多了炫耀。我们学习《边城》或者其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学习情感的表达。当这些学生长大想谈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不是“死了都要爱”、“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三、爱情教育的完整案例探究

以《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为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具体阐述,供人分享探讨。在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高二的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对苏轼的豪放词有一定了解,但对苏轼婉约词接触较少,而且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故在教授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苏轼对于亡妻无限怀念的真挚之情。所以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体会,让学生既要体会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同时,也要看懂词人委婉地抒发了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而后者也是凸显王弗对于苏轼的重要性,学生能更好的“披情入文”,深刻的体会到苏轼对于王弗深沉的爱,这种爱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这种高尚的情感的表达也不是像现在一样“浓妆艳抹”的世俗,学生应该学会怎么去真实动人的表达爱。

对于本文背景的介绍至关重要,但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放在最开始,而是穿插在文章里,不断创造情境。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这种伉俪情深的具体事例建议翻转课堂,让学生下去自主合作寻找,并适时适度引入与之相关较短的微课视频。

接下来围绕着教学目标之一的爱情的美育和德育展开主问题的设置,并反复诵读。比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尘满面,鬓如霜”,作者当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明确:作者十载来宦海沉浮地悲痛际遇,对故去妻子长久怀念的心灵折磨,十载的光阴与体态的朽迈苍老。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其中,“纵使”用得很妙,这是一个退步假设,在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这不但照应了诗题中的“记梦”,也暗示了自己对亡妻深厚的思念之情——希望见到亡妻。作者为何“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明确:“顾”即看。相互看着,说不出话来。这一句是情感的停顿,是情感的凝固,也是情感升华到极点。“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以对恰是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述清楚的。词人在此留下了审美空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最深沉的感受,而且使词作的想象空间拉出来,有效地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意境。无言以对,却“唯有泪千行”。无声有形。以泪洗面,伤心之至,千言万语,唯在这无言的“泪水”之中。作者写“小轩窗,正梳妆”有何用意?明确:在内容上,词人选择梳妆的细节,侧面表现出了王弗是一个端庄的好女子,同时也是以乐景写哀情,表现出了作者对失去亡妻的怀念与哀痛。从艺术特点来看,上片是实写现在。下片写词人进入梦境。写在梦中见到了亡妻王弗,看到王弗和生前一样在镜子前面梳妆。白描的质朴语言想象虚中见实的生活细节。

四、结语

教师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语文教育中爱情选文的涉入,可以帮助教师在学生全面人格的塑造方面,产生有效的帮衬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璟.苏词接受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1-68

[2]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221.

[3]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17.

[4]何文祯.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J].南开学报,1995,(6):57-63.

[5]唐冬娥.透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2):65.

[6]刘艾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論版),2011,(5):77-78.

[7]陈曦.从《边城》看中学语文爱情题材的教学[J].文学教育,2016,(1):78-79.

猜你喜欢

人文性爱情语文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