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师生信息沟通”优化组合

2017-08-03吴跃敏

速读·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试题信息教师

吴跃敏

摘 要: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教与学的双向信息,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反馈;加工

新课标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提升教学质量,做到教与学的完美和谐,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在教学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善于获取和利用教与学的双向信息,调控系统的行为秩序,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就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多途径获取学生的学情信息

地理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之间信息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输出的同时,还要重视接受学生获得知识后的信息反馈。反馈的信息越及时越全面,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的了解就越深入。教学中在接受学生信息反馈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设置问题反馈信息

教师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讲到“低、高压与天气”时,课后可设置问题提问:①高、低压中心水平和垂直气流流动的方向是怎样?各自的天气状况如何?②根据海平面气压图,如何判断某地的气压是高压还是低压,以及判断所在的半球?③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为什么易出现台风天气?受它影响天气将发生怎样变化?这些问题难度各异,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①问题,以检测对所学地理事物和現象再现能力,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②和③问题,侧重考查其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及思维能力。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与答,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和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2.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表情

教师授课时往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意识倾向等不同心理特点,通过设疑、解答方式,密切注视学生表情和神态变化,留意学生心理的反馈信息,例如学习情绪的波动及原因;回答问题时的过分紧张情绪及心理焦虑等。对此必须及时给予疏导、排查,清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干扰,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

3.设计问卷调查

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可对学生作问卷调查:如平时的作业量和批改情况、课后辅导情况、教学节奏、试题难易状况及对教学的建议等方面。老师可利用反馈的信息,整合优化教学方案(包括进度、难点、重点、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手段等)。这也是深入了解与沟通学生信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4.作业批改中获取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地理知识,需要通过一系列练习才能巩固和提高,形成地理能力。练习的训练能记述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思路的全过程,教师要能在批阅“静态”练习中以敏锐的眼力洞察学生“动态”的思维过程,捕捉学生解题思路中的重要环节。平时要求学生准时缴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从中获取学生“学”与教师“教”第一手的教学信息,为确定下阶段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可靠依据。

二、对学情信息分析加工,控制信息的再输出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还应重视对原信息材料的分析、整理。因为原信息材料能检验教师输给学生首次信息的效果,也是教师实现二次信息输出的材料依据。所以教师要及时做好信息的再输出,切实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1.及时采纳建议,优化教学结构

在一次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到平时作业量太多、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抽象难懂等问题时,我做了这样处理:学生练习册中存在题量过多、有偏题和怪题时,我帮助学生筛选了若干不同类别的题目作为必做题,其余类型题由学生灵活处理,剔除个别过偏、过繁的题目;安排时间复习地球运动等难点知识,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工具重新演示和讲解地球运动的特点、总结运动规律及地理意义,还配备些精典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及时解答纠错。这样做克服了学生做习题时漫无边际、无的放矢的弊病,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也容易突破。

2.查找错因,制定堵漏方案

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理清问题所在,在错误尚未定型之前帮助排除障碍,及时输入有效信息纠错,不使问题积累。

(1)及时查漏补缺:平时阶段性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出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造成知识点漏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漏缺内容纳入知识体系和技能系统中,对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不理解等。因此,教师在试题评析时,应指导学生回归到教材中,弥补答题中漏缺的知识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通过练习—课本—练习等进行强化训练。

(2)规范信息获取和解读方法:试题中的信息材料多以图、文、表等形式呈现,具有直观、形象的同时,又有隐含性、分散性。学生除必须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外,还要会审题、审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题干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往往是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要学会用着重号加以标记,并能够读懂其中的隐性信息。此外还要学会图、文信息的相互转换,帮助解题。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试题中综合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得分率普遍较低。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地→理”能力,即学会将众多感性的地理事实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上升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演变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述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时,通过分析各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后,推导出各地的主导区位因素:西北地区缺乏水分,青藏地区热量不足,东部季风区水分充足、人多地少等主导因素,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灌溉和绿洲农业及畜牧业,青藏地区的河谷种植业、高寒畜牧业,东部地区的平原种植业。

3.以点带面,注重知识扩展延伸

平时的诊断性练习、试题等因受篇幅、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所以评析时还须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点”出发,把“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概括能力。

猜你喜欢

试题信息教师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最美教师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