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的课程改革探究

2017-07-29罗媛周文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构建应用型

罗媛+周文燕

摘 要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是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涉及理论基础深、应用广,同时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为了有效地上好该课程,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模式等进行改革,以期学生能够学会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并在实训实践环节理解、应用理论知识。

关键词 应用型 课程改革 构建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交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国内外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操作技能。而如何培养高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需要实现应用转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模式等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实现过程化课堂教学模式。

1课程改革描述

1.1结合专业岗位需求 重新界定教学内容

针对应用型高校教育的特点,设定课程目标时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学生的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从而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岗位定位无缝结合,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车站值班站长、车站值班员、车站站务员、行车调度员、值班主任等,而这些特定的岗位所需技能都要求对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及系统要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与掌握。因此,我们在围绕课程目标初步划分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中各部分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所充当的角色,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课程与“执行和控制”岗位要求相结合,将书本内容进行二次界定,将其划分为信号基础设备篇(信号机、继电器、转辙机、轨道电路),系统篇(车站联锁、区间闭塞及列车自动控制)两个部分。且针对理论内容进行针对性实训课的开展,如继电器内容偏物理,故此设计了实物认知与操作、电路动态演示、学生小组讲解等实训来促进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

1.2针对授课对象特点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与城市贵运营管理岗位需求联系紧密,个人依据该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实际特点、教学条件环境,在过程化考核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双主”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心态,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其学习积极性,开阔其思维。

1.2.1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与专业性很强,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注重过程性的学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转变为“2+5”的过程化考核,“5”即针对不同章节理论教学专门设计的信号机情景模拟、转辙机模型虚拟拆装、继电器实物认知及信号继电器电路分析图试讲、车站微机联锁上机操作、火车模拟游戏等五次实训,“2”是针对课程的两大理论篇章设计的不同形式的过程化考核——信号基础设备(雨课堂)、車站信号联锁(上机操作)。

1.2.2教学方式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中针对授课内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从课程的趣味性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诸多的原理性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直观的学习需求,因此采用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然,通过文字、图表、动画、视频的交叉教学方式,使原本较为理性的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具体,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重点知识的课件并梳理思维导图,转化“教”与“学”角色,给整个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把握学生学习动态。譬如借助雨课堂和思维导图开展新型教学模式——“双主”模式。“双主”教学模式是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基于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速度和学生无法准确有效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双重因素下,本课程借助清华刚推出的雨课堂平台,将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由单向转变为双向,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只以教师为中心,而更注重师生之间课内外的交互,从而达到让教师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有明确的把握的双向交互效果。再者,要求学生雨课堂课件预习后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提交一份预习报告,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并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逐步展开进行思维导图的修改和完善 ,培养学生“课前先入、课后深入”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教学探索效果

经过2年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改进,过程化教学效果日益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理论知识不再与以往一贯的死记硬背式和依葫芦画瓢式学习了,而是学会了将散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点框架。其次,学生逐渐开始享受自我思考、自我操作的学习过程。最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凸现,让老师更为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

参考文献

[1] 燕庆明.信号与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周小安.MATLA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应用[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20(3).

[3] 高沂.如何提高《信号与系统》教学质量[J].教育研究,2009(1):121-12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构建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