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产业动态演化阶段划分与规律识别
——以蒲江县茶叶产业为例

2017-07-18伍骏骞孙学梁

中国茶叶加工 2017年1期
关键词:蒲江县茶业农业产业

伍骏骞,孙学梁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茶叶产业动态演化阶段划分与规律识别
——以蒲江县茶叶产业为例

伍骏骞,孙学梁*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构建了茶业参与主体共同演进分析框架,结合蒲江县茶叶产业演进的特征化案例,梳理出技术、制度与组织诱导下的茶叶产业多元主体互动演进的发展阶段和内在规律。研究发现:一是茶叶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演进关系。二是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的共同演进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共同演进机理不同。三是产业主要参与主体的行为载体:技术、制度和组织是影响茶叶产业共同演进的最重要因素,主导着产业演进过程。本研究的结论对于茶叶产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茶叶产业;产业参与主体;共同演进;蒲江县

茶叶是三大传统饮品之一,被列为世界六大天然保健饮料之首。中国是茶叶商品化生产最早的国家,茶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典型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瓶颈,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改革和组织变迁,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式,催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浪潮。因此,系统梳理茶叶产业的演进的特征化事实,厘清茶叶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内在规律,对于推动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一方面关于茶叶产业的研究视角比较多样,孙凯等[1]以安庆市茶叶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对农业产业集群缓解农业部门劳动力不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农业生产部门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水练等[2]基于福建省主要茶叶产销地区1036个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茶业产业链运行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刘春腊等[3]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应实施大茶业发展战略、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塑造茶产业品牌。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演化经济学角度梳理产业集群的演进阶段和特点。朱纪广等[4]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户、企业、产业网络、制度、技术和空间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共同演化。但是,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业产业集群还在孕育之中,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极为少见[5]。鲜有文章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一般的农业产业,如葛伟等[6]运用企业演化理论、产业演化经济理论对涉茶企业、茶叶产业进行了分析。因此,把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茶业的发展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以往聚焦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不同,本文把共同演化理论引入到一般性农业产业(特色农业)的分析,更具有一般性现实意义;二是把农业经营组织纳入产业主体的框架,并从产业主体的角度进行产业演进分析;三是与以往静态的研究不同,本文是从一个动态演进的视角,分析了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产业主要参与主体及其行为载体如何共同作用于茶叶产业体系。

1 茶叶产业参与主体共同演进理论框架

图1 茶叶产业多层级共同演进的框架体系Fig.1 The framework of multi-level co-evolution of tea industry

共同演化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研究框架,用来探索动态视角下组织演化过程与结果[7-8]。共同演化是指两个或多个演化主体在实现自身演化的同时,通过反馈机制形成的双向因果关系,各主体在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影响中共同发展[9]。一个地方的茶叶产业是一种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系统,该系统的主体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基础层次的主体、核心层次的主体和辅助层次的主体,具体分别对应的是农户、涉茶企业和政府与其他支撑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与培训机构)。另外,政府作为产业发展宏观调控者、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在辅助层次的各类行为主体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随着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的提高,由农户、合作组织和企业组成的经营组织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演化主体。各产业主体与茶叶产业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该图是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和调研经验,构建的茶叶产业演进中主要参与主体共同演进分析框架。茶叶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 (茶叶产业体系主要是指包括茶叶产业结构、产业链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内容的产业系统)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后续案例分析中,将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绘制不同发展阶段的茶叶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图,在产业发展中参与主体是逐渐多元化的,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主体主要是农户、企业、政府与产业经营组织,因此本文后续案例分析部分将主要以此四大主要参与主体为切入点。

2 案例区概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川西地区茶叶产业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状态与趋势,茶叶产值不断增加,为从事茶业的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蒲江县作为川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其茶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基于蒲江县茶业发展的实例,对茶叶产业演进历史和规律进行研究。

2.1 案例区概况

蒲江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茶叶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代入贡,兴于明清,普及于近代,在当代发展迅速[10]。蒲江县是成都市茶产业牵头县,处于川西6.67万公顷(100万亩)茶叶基地的核心区域,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蒲江雀舌”品牌。图2所示为蒲江县1986~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演变图。可以看出,其种植面积变化呈现出的特征:2000年之前缓慢增长,2000~2007年较快速度增长,2007~2012年迅速增长,2012年之后趋于平稳(面积达到1.33万公顷)。就茶叶产量而言,在此期间除了2001年产量略有下降之外,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03年之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增速也不断提升,2015年茶叶产量达到1.35万吨。截止到2015年末,全县无公害、有机、GAP、绿色认证茶园面积达到0.44万公顷,已建成茶叶加工企业80余家,有69家分布在成佳镇,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蒲江县先后获评“中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和“四川省茶产业强县”等称号。

图2 蒲江县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演变图Fig.2 The area and yield of tea planting in Pujiang County

2.2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和事实性信息主要来自在蒲江县对当地茶叶产业主要参与主体以问卷、访谈与实地考察等形式的调研所搜集到的数据与资料,以及历年《蒲江县统计年鉴》《蒲江县年鉴》等官方资料。其中,调研情况如下: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蒲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整体概况;蒲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等;产业主要参与主体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中的特征、行为演变与作用体现等。调研组一行共17人于2016年5月5~7日在蒲江县茶叶产业核心区成佳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以分组展开的形式同时进行。调研期间,参加了一场由政府、茶农、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考察了西部茶都茶叶交易市场,并对茶叶售卖方和收购方进行了访谈;访谈了“西部茶都”内部3家茶叶店铺的店主;实地走访了3家茶叶企业(绿昌茗、杯杯香、三鑫茗苑);实地考察了友助村生态茶园基地;实地走访了4个社区、村庄(友助村社区、同心村社区、麟凤村、沙楼村),并对村委干部进行了访谈;走访了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龙凤茶业合作社、利民茶业合作社);在茶叶交易市场、社区(村庄)和茶园基地访谈农户若干。

3 蒲江县茶叶产业参与主体共同演进分析

3.1 蒲江县茶叶产业演进阶段划分

产业演进具有阶段性,其历程呈现为S形曲线,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若干产业的演化过程符合生命周期理论,遵循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形成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和产业衰退期[11-13]。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和演化机理,茶叶产业同样适用于该理论。其中,蒲江县茶叶产业形成期表现为茶叶产业起步发展,成长期表现为茶叶产业化发展,成熟期表现为“茶旅”一体化发展(如图3所示)。就具体阶段划分而言,从图4中可以看出,蒲江县茶叶种植面积增长率在2009年达到370%的峰值,茶叶产量增长率在1992年达到峰值约198%,结合调研中受访者对当地茶叶产业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划分,可以得出在蒲江县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8年前后是其发展的两个拐点,前者是当地确定建立茶叶基地,后者是“蒲江雀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确立和第一届“采茶节”的举办,据此可以把蒲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进一步分析,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成熟期呈现出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并且已经形成企业之间关联网络,同时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的特征,本文认为蒲江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成熟期的初级阶段。

图3 茶叶产业演进阶段Fig.3 The evolution stages of tea industry

图4 蒲江县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变化情况Fig.4 Growth rate changes of tea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in Pujiang County

表1 蒲江县茶叶产业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Table 1 The evolution stages and features of tea industry in Pujiang County

3.2 蒲江县茶叶产业发展中主要参与主体的共同演进过程

茶业参与主体的演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农户层面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其种植作物选择的演变、培护行为的演变、采摘行为的演变、销售方式的演变,以及农户企业化的演变等。企业层面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数量演变、企业的规模演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的演变,企业类型结构的演变,以及企业间相互关系的演变等。政府层面的演进主要是体现在:土地制度的演变、产业政策的演变、所提供公共品的演变、政府角色的演变等。产业经营组织的演进表现为组织方式的演变、内部互动主体的演变等。表2是农户、企业、政府和产业经营组织,四大产业参与主体的演变过程总结与梳理。可以看出,茶叶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演进关系,而且这种共同演进具有阶段性特征,其中产业主要参与主体的行为载体:技术、制度和组织对于茶业演进具有关键性作用。

(1)起步发展阶段(形成期)

图5所示为该阶段产业主要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该阶段茶业分工还是模糊状态,没有形成清晰的产业链。综合表2所述内容可知,在该阶段的茶业发展中,政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推动者;农户是茶叶的直接种植者,是政府政策的配合者;企业的数量比较少,尚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政府、农户和企业共同作用之下茶叶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并完成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奠基,同时茶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激励着政府、农户和企业的参与,并使其逐渐完善。显然,作为制度因素集中体现的政府主导着该阶段的茶业演进,而技术与组织的作用尚未体现。

表2 茶叶产业主要参与主体共同演进过程Table 2 The co-evolution process of main participant in tea industry

(2)规模扩张与产业化提升阶段(成长期)

图5 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起步发展阶段)Fig.5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participants and tea industry in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图6所示为该阶段产业主要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在该阶段,茶叶产业分工专业化,产业链开始形成并完善,生产、加工与销售构成该时期茶业的产业链。综合表2所述内容可知,一方面农业经营组织开始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来,形成新的产业主体——茶业经营组织,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农户”。另一方面,先进生产线的引进与管理技术的提升极大地推动了茶叶产业的规模扩张。在企业、农户、政府和经营组织的共同作用之下,茶叶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为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显然,技术因素是该阶段茶业演进的主导力量,制度作用式微,组织作用初见端倪。

图6 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规模扩张与产业化提升阶段)Fig.6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participants and tea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expansion and upgrading stage

(3)地理标志品牌驱动与茶旅融合阶段(成熟期)

图7为该阶段产业主要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该阶段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生产、加工、销售与消费构成该时期茶叶产业链,其中的消费环节是新出现的一环,主要是指茶主题旅游消费服务。综合表2所述内容可知,茶业经营组织进一步发展,农户与农户之间开始进行联合,组成茶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企业与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表现为合作社或合作社联社的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共同构成该阶段茶业经营组织,其形式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茶业经营组织、企业、农户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茶叶产业一步步转型升级,茶业与旅游业逐渐融合,并向着“茶旅一体化”“茶城一体”的方向发展。显然,组织因素是该阶段茶业演进的主导力量,技术因素继续发力,制度因素作用变得更小。

图7 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相互作用关系(地理标志品牌驱动与“茶旅融合”阶段)Fig.7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participants and tea industry system at the stage of geographical symbol brand-driven and teatourism integration

4 基本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蒲江县茶叶产业6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进,探讨了茶叶产业主要参与主体农户、企业、茶业经营组织和政府及其行为载体技术、制度与组织如何共同演进并影响着茶叶产业的演进。研究发现:一是茶叶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演进关系。二是产业参与主体与茶叶产业体系的共同演进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共同演进机理不同。三是产业主要参与主体的行为载体:技术、制度和组织,是影响茶叶产业共同演进的最重要因素,主导着产业演进过程。本研究的结论对于茶叶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制定茶叶产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明确共同演进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要充分利用并完善经营组织和茶业体系的协同发展关系;茶叶企业要发挥产业链的核心作用,以合作化、股份制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茶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同时加强研发与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要适时引导诸如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联合社等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进茶农市场话语权的提升;政府必须提供产业发展中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1] 孙凯,曾起艳,阮建青.农业产业集群如何缓解劳动力短缺——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茶叶产业集群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2-78.

[2] 高水练,余文权,林伟明.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基于福建省1036个样本数据 [J].东南学术,2014(2):121-129.

[3] 刘春腊,徐美,刘沛林.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12):2376-2385.

[4] 朱纪广,李二玲,史焱文,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同演化分析——以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4(3):109-114.

[5] 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34-1138.

[6] 葛伟,姜含春,田闻.以演化经济视角看待中国茶产业发展[J].茶世界,2014(8):52-55.

[7] Volberda H W,Lewin A Y.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519-534.

[8] Volberda H W,Lewin A Y.Co-evolutionary 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firms:from evolution to co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8):2111-2136.

[9] 蒋永穆,高杰.农业经营组织与农业产业体系的多层级共同演化机理[J].财经科学,2013(4):93-100.

[10]张雪婵.茶叶专家齐聚蒲江 共商中国茶产业发展[EB/OL]. [2015-03-18].http://cd.scol.com.cn/sdtp/content/2015-03/18/ content_51699983.htm?node=113684.

[11]周敏,杨晓平.我国能源产业系统演化过程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5):85-87.

[12]叶金国,赵慧英,李双成.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与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5(5):59-63.

[13]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 [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016年1~12月我国茶叶出口海关统计数据

据海关统计,2016年1~12月,我国茶叶出口32.9万吨,金额约14.8亿美元,平均单价4518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1.15%、7.48%和6.25%。

其中,绿茶出口27.1万吨,同比下降0.47%,金额10.6亿美元,均价3931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5.91%和6.42%;红茶出口33141吨,金额约2.6亿美元,均价7732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17.87%、24.19%和5.36%;乌龙茶出口15952吨,金额约8979万美元,均价5629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3.82%、6.29%和2.38%;花茶出口5803吨,金额约4773万美元,均价8225美元/吨,同比分别下降3.99%、6.73% 和2.85%;普洱茶出口2937吨,金额2628万美元,均价8949美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0.56%、23.22%和14.15%。

在茶叶出口市场中,位居前五名的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塞内加尔、加纳和美国。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处)

Co-evolutionary Analysis in Tea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Tea Industry in Pujiang County

WU Jun-qian,SUN Xue-liang*

(China Western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1130,China)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s,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o-evolution of tea industry participants and presented various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herent patterns during the evolution triggered by technology,system and organ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A commo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in tea industry and tea industry system.(2)Technology,system and organiz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on evolution of tea industry and lead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evolution.(3)The co-evolution went through various stages with various evolutionary machnism.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se findings can help with the policy making in tea industry.

Tea industry;Industrial subject;Co-evolutionary;Pujiang County

F326.12

A

2095-0306(2017)01-0005-08

中国茶叶加工 2017(1):5-12

2017-02-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321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ZR0030);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基地”项目

伍骏骞(1986-),男,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反贫困。

*通讯作者:315218721@qq.com

猜你喜欢

蒲江县茶业农业产业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GS+和ArcGIS的蒲江县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文创点亮乡村振兴之路——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发展模式解析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新常态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