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7-07-18

运动 2017年4期
关键词:特长生设置人才

姜 笑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姜 笑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体育班的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围绕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制度、人才评价等方面对体育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思考,以期为复合型的体育“通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创新;体教结合

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趋势。不过,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正面临着挑战,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科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人才是我们教育部门、体育主管部门等社会各部门要重视的问题。培育高质量、综合性、多元化的体育相关人才应是高校体育人才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因此需要结合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需求,重新审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和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提高高校体育人才素质,增强体育教育结合和国家人才竞争力提供助力。

1 高校体育班发展现状

1.1 我国高校体育班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优惠录取的政策,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少数民族考生以及一些特殊人群,体育特长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招收的特殊人才,体育特长生是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具有体育项目特长的学生 。体育特长生通常由高校设立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体育班管理和培养,体育班是大学在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促进体育与教育更好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班学生的招录取来源和方式有很多种,通常高校体育班包括与体工队、专业队联合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和以体育特长生方式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前者一般无需参加高考直接入学,在国际比赛中有非常出色的成绩,而后者一般是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需要参加统一的高考,并且分数需要达到本科线或者通过降分录取。本文研究的体育班学生则是具备体育素养并在一定级别和规模的体育比赛中取得成绩、在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在校体育特长生。在体育特长生招生时,除了统一的体育项目测试,还会对符合体育专项成绩标准的考生进行统一的文化课业考试,部分符合条件的体工队队员和一些俱乐部队员可以被免试录取。

1.2 我国高校体育班发展现状

目前,教育部以及体育部门对高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要求较低,体育特长生多年的特殊教育方法使得他们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存在局限性,即使高等教育部门在招生时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也较难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体育和文化双重人才的目标。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后很难跟上普通学生学习进度,再加上需要按时参加比赛训练任务,导致体育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对于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并在一定级别和规模的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特长生,需要探索科学的培养方式。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体育特长生普遍存在心理负担较大、训练倦怠、学训矛盾等问题 ,其中学训矛盾一直是高校体育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学生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部分体育生的训练动机是出于“加分优惠”,因此容易导致训练懈怠,体育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一直难以实现真正均衡 ,“体教结合”是今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共同利益诉求。

在体育班专业设置方面,有些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 如清华大学将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强调文、理、工科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各高校体育特长生就读专业不尽相同,但基本都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文科、社科专业有关,缺乏有特色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很多高校不能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培养体制以体育班等单独培养形式为主,没能实现跨学科、院系的交流与合作,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需要更多创新举措。

高校体育班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需要,提高体育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程度。体育班专业设置的多元化要注意与课程多元化相结合,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课程结构的多层面,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同时要拓宽体育班学生的就业面,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基于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2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

从国外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很多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体育并重的教学思想,在保证学生文化课学习和训练时间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而我国体教结合的思想已经实施多年,但部分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较薄弱的高校其体教结合局面并未真正形成,体教结合程度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体育人才的教育已从“专才”向“通才”教育转变,而举国体制下的“金字塔”模式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文化等综合素质相对欠缺,高水平的“专才”在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方面需要更加“通才”型的教育方式 。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体现着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课程设置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内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正在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结束运动员培养的单一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如北京体育大学针对学生运动员的特点,提出了知识结构偏重实用、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培养计划灵活、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指导思想,针对学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文化课教学和管理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发挥在教学、科研领域的优势,开展有别于学校体育的竞技体育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体育特长生可以结合自己兴趣自由选择专业,训练要求较宽松而对文化学习的要求严格,同时也不存在体育成绩折算分数、减免学分等优惠政策。

2.2 我国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2.1 体教结合的意识观念较为薄弱很多高校体育班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难以跟上普通学生的教学进度,训练任务过重导致不能专心查缺补漏,因此很多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高校体育班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知识水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创新型、复合型和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体育“专才”将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可持续发展挑战。

2.2.2 培养模式需要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很多高校的体育班课程设置直接借鉴和引用了普通学生培养模式,虽然在班级划分和管理方面特殊对待体育生,但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体育班学生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不能形成科学、全面的体育生培养模式。同时,在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评选等评奖评优环节较少考虑体育班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更加科学、联动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及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2.2.3 缺乏有前瞻性的就业和实习指导有些高校对体育班学生的就业指导目标空洞,并没有结合体育班学生特点分析有发展前景的体育产业等相关就业机会,对体育班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指导、教育脱离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情况,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等问题。

3 对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3.1 根据市场对体育相关人才的需求,进行有前瞻性的目标定位

重视培养体育班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推广通识教育和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专业设置的学科涵盖范围。针对体育人才的特点,将运动理论、运动技巧与体育产业、创意产业、管理、经济等多学科、多产业领域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多元兴趣和对社会、市场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3.2 设计灵活、科学的教学管理与体育训练制度

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方案要围绕“复合型、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理念,设置灵活的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实习课等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合理设置体育训练和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比如,借鉴国内某些高校的大一集中培养、大二专业分流的做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选择专业,真正形成教学、训练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中心的体教结合局面。

3.3 提高人才评价和学生奖励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于高校体育班学生来说,积极参与竞技体育赛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重视对体育班学生的人才评价体系设置,不能以普通学生的奖学规定和措施评价体育班学生表现。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习、训练、竞赛的激励与控制机制,综合考虑学生在体育赛事、文化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缓解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学、训矛盾,构建以学生个人素质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及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模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真正与国际体育运动事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4 结 语

高校体育班是培养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重要方式,体教结合的培养局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体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学生一起努力实现。在高校体育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中,首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特点,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通才”教育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软硬条件,集中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力量打造体育复合型人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体育人才资源的支撑,而高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集中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力量建立全面、综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同时又要符合体育训练的科学规律,应该根据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的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基于学生学习成绩、运动成绩、个人品质、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要素考评体育班学生。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可持续地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体育人才。

[ 1 ] 张加艳.让高中体育特长生成为学校体育学习的引导者[ J ].青少年体育,2013(2):95-95.

[ 2 ] 徐康康,杨晓生,李海龙.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项目设置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 (3):120-126.

[ 3 ] 余昉.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管理现状分析[ 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0-62.

G807.4

A

1674-151X(2017)02-07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4.042

投稿日期:2016-12-22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社区学院课外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效果评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6-P-003)。

姜笑(1991—),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特长生设置人才
人才云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谁是体育特长生
栏目设置一览表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