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初探
——以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2017-07-12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通识课程体系

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初探
——以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张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通识教育作为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分析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期探寻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通识教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DOI】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1.14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历史沿革、现实体制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高校目前依然奉行专业教育至上的教学理念。而通识教育理念虽然在我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探索与改革,但是关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国内外学界仍处于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的眼中,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意蕴都有所不同。而高校之间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类型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在探索通识教育改革之路中应该从高校的切身实际出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笔者比较认同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针对通识教育的各个要点所做的一番总结: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指非专业性教育部分,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它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教育;它也指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与自由教育同义。”[1]高等艺术院校因其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更应该探索符合艺术专业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道路。本文以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希望通过分析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期探寻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吉林艺术学院始终坚持着力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以培养“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个性鲜明、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艺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进而做到“融会贯通”。自2000年开始,我校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适合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改革。

1. 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大学适应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的主动变革,尽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手段备受大学重视,但观念的更新却发挥着先导作用。”[2]由此,推进通识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用通识教育理念统领改革,构建符合高等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建立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在解放初期为我国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狭窄、重理轻文等弊端日益凸显,这一弊端对人文艺术专业培养的冲击可谓最为显著,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大量流失,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

而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非专业性教育部分,以人格养成和心智培育为目的,与专业教育构成有机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将通识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创新型人才。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有利于洞见专业教育的褊狭,摒弃片面的功利主义教育观,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架设“意义的桥梁”,以培养学生的“通达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经过积极探索和尝试,初步建设出一套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并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我校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通识教育模块中划分课程类别和课程组,详见表1:

表1 吉林艺术学院通识课程情况统计表

(1)人文科学与文化传承

该课程组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课程包括文学鉴赏、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2)社会科学与伦理思辨

该课程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而加深对现代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理解,主要涵盖政治、经济等学科领域。希望在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认知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较高的道德标准,进而具备伦理思辨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3)自然科学与生命健康

该课程组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使学生在对该领域知识获得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4)艺术修养与审美品鉴

现代艺术教育已经十分专业化,为了避免学生成为视野狭窄的“技术人才”,我校专门开辟这一课程组,发挥综合艺术院校优势,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成为具备“博雅”精神的艺术人才。该课程组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戏曲等艺术门类,希望学生在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知识的同时,体会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与差异,不断探索新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鉴能力。

3. 发挥综合优势,营造通识教育氛围

我校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不断推进艺术走进社会、走进大众、走进生活,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艺术节和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常年举办音乐会、设计作品展、绘画展、话剧小品、舞蹈专场等活动,营造校园通识教育氛围,发挥通识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

二、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亟待突破的困境

在通识教育理念强大吸引力的感召下,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尝试了多种改革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复旦大学低年级本科生教学改革、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改革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体制束缚、利益壁垒难以突破等因素使改革举措受到掣肘,工作推进迟缓,使改革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由此,我们便不难想象高等艺术院校在通识教育改革中踯躅难行的艰难处境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方针不明确,改革之路举步维艰

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艺术教育不断专业化的同时,艺术教育工具化理念也日益泛滥,在教学过程中重教而轻育,导致重视技术培养而忽视人文关怀,使艺术教育逐渐与其他学科疏离甚至割裂。由于这种工具化艺术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在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很多高校缺少正确的指导方针,改革方向不明确,管理责任不明晰,制度保障不到位,培养环节不顺畅,通识精神得不到彰显,很难建设起适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体系。

2. 缺乏制度激励,教师参与积极性不足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在改革之初都会动员全校力量,鼓励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资深教授参与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大多数通识课程都是以全校通选课的形式开设,大班授课,学生来源复杂,授课压力大,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通选课与专业课相比地位不高,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些不属于艺术教育专业范畴的“非专业”课程被日益边缘化。课程边缘化导致任课教师缺乏动力,参与积极性降低,逐渐退出通识课程教师队伍。

3. 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热情减退

由于通选课的选课学生的来源复杂,基础知识学习程度差异较大,加之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早在中学阶段就因“追逐艺术梦想”而忽视文化科目的学习,任课教师被迫降低授课标准,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的知识性,使很多通选课演变成通论课,甚至是通俗课,极大地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选课只是为了得到学分,选什么课无所谓。这种情况已经完全背离了通识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三、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指示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必将引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 明确改革方向,推进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

《纲要》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艺术院校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彰显通识精神,引领教育改革,“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将艺术教育置于广泛深厚的各门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综合学科教育教育基础上的艺术教育体系。”[3]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

2. 彰显通识精神,打造“融会贯通”的教师队伍

通识教育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的教师队伍。这只教师队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具备“通达性”的通识课教师,他们能够克服专业化教育的狭隘,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架设超越一般知识的桥梁;另一方面是培养具有通识精神的专业教师,使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通专相融”。打造这样一直教师队伍有赖于持续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政策倾斜以及相应的制度激励,可谓任重而道远。

3. 营造通识氛围,发挥通识教育隐性功能

构建艺术专业通识教育体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扩大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拓宽艺术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艺术专业人才。依托组建各种大学生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内外社团活动中,形成隐性教育力量,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艺术素质与个性人格,从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

[2][3]别敦荣,夏晋. 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 高等教育研究,2013(02).

[4]陈向明. 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

[5]倪胜利. 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 教育研究,2011(09).

[6]蒋红斌,梁婷.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12(01).

On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ZHANG Ming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Jilin University of Art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art colleges, with the hope of exploring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general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G640

A

CN22-1285(2017)090-094-05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综合艺术院校考试管理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93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明(1980-),男,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胡子希)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通识课程体系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