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探析

2017-07-07马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马寄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不得不重新出发,跳跃至“核心素养”。具体就高中政治学科而言,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应是培育合格公民。欲成为合格公民,当具四种基本素质:理性姿态、包容情怀、责任意识、认同精神。因此,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应是这四种基本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 理性姿态 包容情怀 责任意识 认同精神

面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的是该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即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后,应具备哪几方面“综合性品质”。只有在明确该学科所预期的基本“综合性品质”后,才能确立该学科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路向,树立该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那么通过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高中生应具备哪几方面的基本“综合性品质”?

现行高中政治学科包括《思想政治·经济生活》(必修一)《思想政治·政治生活》(必修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必修三)《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四)等四个部分。从表面来看,这四个部分分别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似乎格局太大、涉猎太泛。笔者认为四个部分虽格局博大、涉猎广泛,然而这四个部分皆聚焦于建构公民社会。经济是公民社会建立的基础,政治是公民社会的框架,文化是公民社会的润滑剂。单纯经济、政治、文化尚不足以支撑起公民社会,公民社会之机枢还在于公民。欲成为公民尚待哲学的训练,只有经历哲学的训练,社会成员才具备公民的基本素质,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年龄而言,高中生多数仍属未成年人;就空间而言,高中生仍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中。不过高中生即将十八岁,是准公民。高中政治课程就是针对这些准公民,围绕公民基本常识、基本素质而展开。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对现行课程的深化、升华,以更有效地培育公民的“综合性品质”。笔者认为公民的“综合性品质”包括理性姿态、包容情怀、责任意识、认同精神。

一、理性姿态

欲成为合格公民首先当具理性姿态。众所周知,相对于东方感性文化,西方文化更着意于理性,属于理性文化。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特质之一的理性不仅指涉自然理性,更指涉公共理性。随着西方文明的诞生,自然理性就应然而生,不过自然理性真正的勃兴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在西方,理性除了自然理性外,还有公共理性。古希腊,城邦是其时主要的政治形态,而城邦得以运转离不开以广场民主为代表的公共理性。随着启蒙主义的兴隆,一度沉寂的公共理性重新浮出历史的地平线。“启蒙”时期公共理性能够重新复出历史地平线,固然与其时经验式自然理性的盛行有关,然而与其时哲学家们大力提倡分不开。如康德在界定“启蒙”时就大力宣扬公共理性:“启蒙就是人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不成熟状态即没有别人的指导就无法运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是因为缺乏理智,而是因为未经别人指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在康德这段界定“启蒙”的話语中,显然超越了原本反教会意义的“启蒙”,而就公共理性而言。“理智”(“理性”)无疑是康德界定“启蒙”的关键词,尚须留意的是康德在“理性”前加了个修饰词——“公开”。作为“启蒙”的两个关键词——“理性”、“公开”不是分而言之,而是相互关联。正是在“理智”、“公开”相互关联下,才支撑起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简言之,本文所谓的“理性”就是康德在“启蒙”语境下所言说的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意味首先意味着超越一己之视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我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场域——社会,并以积极心态投入到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其次,意味着在面对公共空间时,在“理智”的指引下,能摆脱盲从,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判断。

通过诸上对“公共理性”的阐述,本文认为“公共理性”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首要素养。作为培育未来合格公民的高中政治课程,理所当然应将“公共理性”视为“综合性品质”之一。只有经过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关思维的训练,“公共理性”才能内契于学生的心灵,成为高中生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当高中生到法定年龄,成为公民时,一方面能以积极姿态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消极地面对他人,以鸵鸟的姿态面对公共空间,以至在社会中成为隐身人;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时,能够克服盲目心态,摆脱冲动情绪,以理性姿态表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

二、包容情怀

走向公共空间,仅仅具备“理性”姿态还不够,“理性”姿态仅是面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态度。公共空间不是一己的场域,众多的他者同时出场。在众多他者同时登场的公共空间,如何避免与他者的摩擦、碰撞,从而和谐共处,这就有待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包容情怀。在包容情怀下,公共这一空间才得以敞开,社会这一舞台才得以顺利运转。

包容,首先要尊敬他人。社会不是简单的复数化个体,而是个复杂的机体。在这一复杂的机体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该机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其位置尽自己一份社会贡献。充分意识到社会每个成员在社会中皆有其独特价值,尊重他人的情结就会油然而生。尊重他人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基本权益。“权益”主要指他人的利益。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每个人只要在不损害、侵害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因此,尊重他人,必须尊重他人的劳动及劳动成果,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罔顾、无视他人的劳动及劳动成果。当然,“权益”不仅指他人的利益,还包括他人的尊严。可能在社会中个体所处的位置有高有低,可这并不妨碍每个个体人格的平等性。

包容,不仅意味着尊敬他人,还意味着学会倾听他人。与他人共处,仅仅尊敬他人还远远不够。尊敬他人,可能导致“敬而远之”。若每个社会成员皆“敬而远之”,那么这个社会仍处于陌生化的状态,个体间仍相互隔膜。欲打破个体间的隔膜,摆脱社会的陌生化,应加强个体间的交流、对话。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倾听。对话,有两个前提:一是多种声音、话语的并存。若只允许一种声音、话语,那便不是对话,而是独白。二是倾听。对话能够进行,还待对话双方相互倾听。若在对话中,每个人都自说自话,没有耐心倾听对方在说什么,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更遑论交流。多种声音、话语的并存,固然与社会的宽容舆论环境有关,然而与个体宽容心态亦不无勾连。倾听,则直接与个体宽容情怀相关联。

尊重他人、学会倾听,是高中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所应获取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技能。不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均应留意到此。然而尊重、倾听只是基本素质、技能,欲真正做到尊重、倾听,尚应瞩目到两者背后所蕴含的包容情怀。

三、责任意识

在现代背景下,社会不是与己无关的他人社会,每个个体皆是社会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公民。在社会主体、公民意识的促动下,每个社会成员在主动接近社会、走进社会的同时,亦应主动承担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责任。

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职。作为社会之人,每个个体皆契入社会某个点,从事某种职业,以安其身。在其职,谋其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对自己职业的最大亵渎,也是对自己基本责任的推卸。二是遵循社会规范。社会得以顺利运转,尚待社会基本规范的行之有效。社会基本规范的行之有效建基于社会每个个体主动遵循社会基本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种社会规范——过马路要等绿灯、坐公交车要排队、公共场合不应大声喧哗等,如何面对这些社会基本规范?是规避?是逃避?还是主动遵循?作为一名公民,理所当然应主动遵循,以起到示范作用。若因某种原因而故意规避、甚至逃避基本社会规范,从表面看来,一人不遵循某种社会规范,无关大局;可若人人这么想,则该种社会规范如失溃的堤坝,该社会规范就会失效,甚至有传导效应,感染其他社会规范。因此,社会规范的有效运行,有待每个个体主动遵循社会规范。

在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当有意识渗透责任意识,以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培育责任不单纯是知识灌输,尚待落实于日用寻常中。因此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时,当着意于日用寻常,于日用寻常中寻找着力点,使学生于日常寻常中感受到责任。这就要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教师带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公益活动。

四、认同精神

高中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接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责任意识,而且可以培育认同精神。就高中政治学科的认同而言,认同分为三个层次:社会认同、执政党认同、国家认同。

在社会实践感受到社会的千姿百态,于是社会便不是外在于己,而是内契于己,并在社会中寻找到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又可言之为认同。认同,如弗洛伊德所云,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任务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一个社会就是一个共同体,只有一名社会成员与这个社会发生共鸣,才会认同这个社会,将自己视为这一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员。就中国当下社会认同而言,就是正确看待中国当下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我国仍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一转型期内,社会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等。面对这些问题,当避免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回避,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二是愤青,面对这些问题不断地抱怨、吐槽。回避问题,但问题并不因为回避而不存在;一味地愤青式抱怨、吐槽,亦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正确的态度是正视:承认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现象、不完善的问题。只有承认并正视这些现象、问题,并进而发觉这些现象、问题的症结,有效地解决这些现象、问题。正视这些现象、问题,还待投身到社会中,亲身目睹、体察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这个社会可能并不完美、并不完善,可由于自身无法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是这个社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格,故痌瘝在抱,会以积极姿态面对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并在面对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深深地认同这一社会。

对当下社会的认同只是认同的起点,由当下社会认同进而臻于对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云: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既是中国近现代风云变换中历史的选择,亦是当下中国社会如何继续前行中现实所作出的抉择。尽管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然其主题不外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繁荣。面临历史赋予的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担荷这一历史任务。在新民主革命时期,通过革命,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使命。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尽管经历一系列挫折,但中国共产党还是找到了国家繁荣之路——改革、开放。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仍会遭遇新的问题。不过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克服这些问题,引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中国梦”。

对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还待升华为对国家的认同。国家,从理论上可界定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是个体置身于世的一个基本方式。在国家认同中,个体自觉将自身归属于该共同体,并意识到身为该国家国民而自豪。具体到就时下中国的国家认同,首先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民族滋润着传统文化才不断得以繁衍、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亦面临着如何确立自我身份的十字路口。国人不可妄自菲薄,当有文化的自信,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成分,作为确立自我身份的资源。其次,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虽是多民族国家,但这些民族同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在其辛勤的耕耘下,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自强的民族,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过绚烂,亦历经磨难。在每次面临磨难时,中华民族总能自强不息,在磨难中总能重新崛起。

通过三个层次的认同,使高中生意识到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自豪,从而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中国梦”中。

理性姿态、包容情怀、责任意识、认同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质,而高中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便是培育合格公民,因此这四种公民基本素质理所当然应被视为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Kant:TheAgeofEnlightenment,Vol,I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Simon Eliotand Beverleystern.转引自卢风:《启蒙之后》[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有效提升少儿图书编校质量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