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2017-07-05李启金林洁玲罗超敏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16期
关键词:偏瘫脑卒中疗效

李启金 林洁玲 罗超敏

【摘要】 目的:觀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词】 上肢功能; 脑卒中; 神经肌肉电刺激; 疗效; 偏瘫; 强制性运动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lsory Exercise Therapy an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Upper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LI Qi-jin,LIN Jie-ling,LUO Chao-m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6):038-041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ndatory exercise therapy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A total of 86 cases stroke with hemiptegic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admission time,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dded compulsory exercis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pper limb abil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postoperative diseas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vements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t the same time.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imb exercise ability,life ability and upper limb movement ability of two group before treatme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functional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 group,the recovery rate of upper limb fun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6.0%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When applying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ndatory exercise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linically,the living ability,upper limb function and mov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Upper limb function; Stroke;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Efficacy; Hemiplegia; Mandatory exercise

First-authors address:Xinyi Peoples Hospital,Xinyi 525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6.011

随着近些年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在脑卒中治疗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脑卒中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偏瘫发生是由于疾病造成脑组织供血障碍,组织病变、坏死,脑神经功能性损伤所致[1]。有研究表明约60%患者会因疾病出现一侧上肢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患者逐渐丧失自理能力,致使其与社会脱节,因此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行早期康复训练[2]。大量研究表明对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身体各项功能恢复,但传统康复训练恢复较慢,近几年临床较为推崇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其通过限制患者健侧上肢,迫使患者使用患肢,从而通过反复密集再塑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3]。同时有学者提出在治疗偏瘫患者时,进行适当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加快患者上肢能力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本院对43例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住院部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肌力检查2级以上,经MRI、CT检查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3];(2)患者无精神病、言语障碍,入院时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无严重意识障碍,同时符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入选标准[4];(3)能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脑疾病者;(2)上肢有嚴重神经疾病、关节疾病;(3)入院时有小脑出血、梗死等情况;(4)临床资料不全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2~74岁,平均(64.1±3.7)岁;病程3~8周,平均(5.6±0.8)周。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3.9±4.1)岁;病程2~8周,平均(5.2±0.7)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行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站位平衡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神经肌肉刺激,将理疗仪(TS6000)电极置于上臂伸肌肌群、腕背伸肌、三角肌、冈上肌等处进行刺激,取坐位,参数为频率20~30 Hz,双向脉冲波,通断比1 s∶5 s,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以耐受且有明显肌肉收缩为宜,治疗时间为30 min/h,1次/d,5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将患者健侧肢用休息位手夹板限制使用并以吊带限制健侧上肢活动,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程度,将手运动分解为多个小部分,以刚刚超过肌肉运动能力为目标,让患者进行重复、集中、强化训练,对开始无法独立完成训练者,可进行适当辅助,后期根据恢复情况可逐渐增加动作难度。同时训练内容减少异常运动、避免代偿运动,将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如取衣物、吃饭、拨打电话、翻牌、摆放餐具、收拾餐桌等,训练1 h/d,1次/d,5次/周,本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其中上肢运动能力、动作能力分别采用Fugl-Meyer(FMA)量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进行评测[5-6],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BIM)进行评分[7]。

1.4 评定标准 BIM对患者洗澡、上厕所、进食、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行走等10项内容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96~100分为正常,71~95分为轻度功能缺损,46~75分为中度功能缺损,45分以下表示严重功能缺陷。上肢动作恢复以ARAT表进行评测,采用ARA量表对抓、捏、粗大动作、握4个方面,19个项目进行评分,总分为57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动作能力恢复越好。采用FMA量表对患者上肢肩、腕、腱反射、手指等协同、分离运动共33项目评分,总分66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恢复越差。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显效:患者ARAT、FMA评分均在正常值。恢复良好: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60%以上。有所改善:ARAT、FMA评分提高40%~59%。无效:患者患肢功能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恢复良好+有所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较好,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字2=5.102,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动作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入院时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作能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虽然脑卒中患者生存率上升但多数会留有运动残疾,患者由于血栓形成,造成机体运动、感觉传导通路异常,进而影响肌力、肌张力,导致肢体运动不协调,大脑无法控制、支配运动神经,从而出现功能障碍[8]。同时患者在疾病早期由于患肢无法使用,会逐渐以健侧肢来代替患肢,久而久之,患者逐渐产生不使用患肢的潜意识,从而出现习得性失用,即患者在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到可以使用阶段,仍不会使用患肢。若长此以往会造成患肢出现失用性肌痉挛以及萎缩、关节挛缩等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阻碍患肢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临床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一些早期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其上肢功能[9-10]。

目前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关节活动训练、肌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这些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避免肌肉萎缩、提高患肢肌群力量,但临床发现常规训练对下肢障碍者治疗效果较好,对上肢功能恢复较差[11]。近几年临床新推出一种康复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其通过一些措施限制患者健肢使用,并根据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动作能力制定相应塑形训练计划[12]。同时强制性运动中训练活动主要为日常生活中常用动作,将其分解成多个小技巧,让患者反复进行练习,并逐渐增加复杂性,使生活技巧动作得到强化,形成运动意念,避免其出现习得性失用[13-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上肢运动、动作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者上肢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但以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观察组上肢能力、生活能力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培养患者养成使用患肢的习惯,有效改善、提高患侧上肢功能,在何增义等[15]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以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观察组FMA、BI评分分别为(51.3±11.2)、(63.7±13.8)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对照组(35.6±10.8)、(45.3±12.2)分,结果表明强制性运动疗法能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上肢功能障碍,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临床认为上肢功能恢复最佳时间在发病11周内,若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患者上肢功能可能会不再恢复,由于脑卒中血栓形成,使脑部局部缺血进而造成组织、神经坏死,引发功能性障礙,而成人神经元不会再生,因此患者功能障碍恢复需要通过其他机制辅助结构和功能的重建[16-17]。有研究表明通过促进轴突发芽、使替代、潜在突触活化,能促进患者功能的重建,但这些机制需反复刺激才能实现,因此临床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会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8]。通过刺激能诱使肌肉运动、减轻病灶周围水肿、改善肌群功能,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通过神经肌肉刺激不仅能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增强关节治疗度、减轻肌肉痉挛,同时利于机体侧肢循环,从而增强大脑支配肢体活动,进而改善患者功能障碍[19-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用于脑卒中所致上肢功能障碍者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凌佳,章晓峰.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J].护理与康复,2015,14(9):862-864.

[2]欧爱萍,李昌柳,李芬,等.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4):450-452,458.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张通.神经康复治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8.

[5]江征,何坚,蔡素芳,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5):12-14.

[6]曹民娟,彭美娟,杨艳红,等.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42-43.

[7]唐雪琴,李华桦,吴亚岑,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43-44.

[8]何雯,王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34-339.

[9]张东旭,王子臣,刘云庄,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3):321-323.

[10]邢亮,刘丽旭,顾越,等.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0):949-952.

[11]丛壮,张伟新,郝春艳,等.强制运动结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2-864.

[12]赖登军,刘弈.针刺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120-122.

[13]饶高峰,付庆林,张文福,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5):13-16,20.

[14]杨晓汝,殷园园,李彤,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6):776-777.

[15]何增义,涂晓华,符晓.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24-25.

[16]郑萍,盛夏.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71-73.

[17]龙耀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260-261.

[18]林子玲,燕铁斌,郑正涛,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随机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0):663-666.

[19]孙萍,祝敏,张婕,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及护理[J].江苏医药,2015,41(23):2923-2924.

[20]于靖,赵沂敏.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10,32(10):804-806.

(收稿日期:2017-03-27) (本文编辑:邓朝阳)

猜你喜欢

偏瘫脑卒中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漫画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