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

2017-07-01倪圣茗

青年时代 2017年15期
关键词:择业观启示

倪圣茗

摘 要:《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章,展现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青年择业的深入思考。体悟经典,关照现实,通过梳理分析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思考对当代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择业就业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启示

马克思一生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深入思考,青年马克思就曾对青年人的职业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认为青年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当理性分析,树立崇高的价值取向。这些观点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又独具青年马克思的蓬勃朝气、锐利思想和人本情怀。研读青年马克思的文章,剖析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于思想多元多样形势下指导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择业与就业,意义深远。

一、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内容解读

(一)青年人职业选择的个人维度——理性而冷静的自我分析

青年人的择业选择对其个人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理性而冷静的分析,这也是人思维发展的体现。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地方。因此,认真的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在《考虑》中,青年马克思认为承担择业这种“首要责任”,首先要有理性而冷静的自我分析。

首先,青年马克思认为目标是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第一步。“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

其次,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人理想偏好是理性自我分析的重要方面。“我们狂热的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为了真正分析自己的志趣与理想偏好,“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所准备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在《考虑》中,青年马克思强调了所选职业要符合个人旨趣及理想偏好,认为不退化的工作热情在职业生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与尚未完全走向成熟、人生经验阅历有所欠缺的当今青年人一样,年轻的马克思重视父母长者的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他认为“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在经过了目标选择、理想志趣考量、经验指导之后,个人的职业选择才能不为渺小的激情、一时的兴趣,以及浅薄的虚荣心左右,青年马克思认为一个理性而冷静的自我分析就基本上完成了。他在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他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他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行事。”

(二)青年人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的实现

《考虑》写作于马克思17岁毕业时期,当时的青年马克思即将成年,但还没有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但是他的关心社会发展,心系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志趣已经很明显。他强调青年择业中应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利他与利己的统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青年马克思阐述了他对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其次,在历史观和幸福观上,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理想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为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们是最幸福的人。”青年马克思认为个人的职业最求不能局限于自我的安乐,自私的享受,应当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和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高远追求、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理想信念。

如同马克思一生所践行的一样,他主张青年人选择最能够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他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将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种心系全人类的价值取向也激励马克思在为解放全人类的实践中忘我工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奋斗终生。

(三)青年人职业选择的社会方面——与社会关系相结合

在文章中马克思阐释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完全依赖自然的生活,只能安分的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不可以不受限制的选择自己的工作,如同人们所进行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要受到社会地位和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我们并不总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工作,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时的青年马克思,已经从择业就业的方面思考社会现实,并思考社会关系的影响,初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色彩。

二、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当代启示

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的重要人才资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尤为重要。但伴随着社会转型,青年群体择业思想良莠不齐,择业观念出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凸显,更需发挥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念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思想多元多样形势下,引领青年人择业的价值取向

社会转型的加剧,催生了各种思潮,良莠不齐的思想對于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念影响很大。在某些青年大学生中,拜金主义盛行,物质利益至上思想甚嚣尘上。部分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盲目最求金钱、待遇,对一些高薪行业和大城市岗位趋之若鹜,对基础性工作和农村建设避而远之。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就业偏好,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紧缺,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缺乏人才资源和技术,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最有尊严的职业,不一定就是最高贵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的引领,匡正不良的就业观念,要引导青年把个人的择业就业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相关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等吸引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树立高远的职业追求,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二)择业就业多元化条件下,指导青年人择业的方式方法

正如马克思在《考虑》所阐述的“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他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社会使命的社会成员”。 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青年群体,应该找准自己的个人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专长与能力,并从个人实际出发精准定位,衡量好自己与所选职业的能力要求匹配程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培养与理想职业相符合的能力水平、技能素质。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对青年人择业的个人定位指导,做好能力提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需要,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杨金洲《对马克思<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解读》,《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教版》 2008(2):65-66.

[3]戴维 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择业观启示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师德教育引领下的地方性高师生择业观?研究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