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临床”思想:一代针灸大师的不懈追求

2017-07-01刘志学刘高峰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4期
关键词:针法经络手法

刘志学+刘高峰

尽管早闻针灸大师张缙教授大名,但一直无缘结识。后来,还是在张缙教授的门生、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吴滨江教授的引见下,记者才和这位已趋鲐背之年的“国宝”级老专家联系上。

张缙教授从医60余年,一直致力于针刺手法研究、经络理論研究、针灸古典文献《针灸大成》的研究。他从实践到理论完善了针灸的基本功训练、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等理论,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是我国针法灸法的学科带头人。他提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工作程序,成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在针刺手法的研究方面,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套有关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方法,至今仍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在经络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循经感传八大规律性,并升华为理论体系,对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发展经络理论具有很高的学科价值。他在《针灸大成》的研究中提出的“传承宜遵古,发展应循宗,创新不变异,用洋是为中”的研究思路,受到学界普遍重视。张缙教授以50年功力达成的研究成果——有关《针灸大成》的著作共3部、约250万字,足以坐实他在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由此被学界誉为“当代杨继洲”。2010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的四位传承人之一……

机缘巧合,由西医转行为中医

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半拉门镇的张缙教授,自幼便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为他日后从事古典中医药文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张缙教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军区的后方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针灸名家朱琏所著的《新针灸学》。满腹国学素养的张缙教授得闲便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无意中走进了中医殿堂……

有一天,他的老同事、药师葛春胜忽然得了重症胃痉挛,用西医的方式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果,有同事建议用针灸试一试,张缙教授立刻找来《新针灸学》,按上面的方法,先针中脘、梁门、足三里,未能凑效,又改刺脾俞、胃俞二穴,奇迹发生了,葛春胜的胃竟然完全不疼了。后来,葛春胜的母亲得了急性结膜炎,张缙为老太太针了三次,她的眼病就完全好了。经过这两次施针治疗,葛春胜一家人成了张缙的“粉丝”。后来,葛春胜的妻子产后因胎盘残留血出不止,医院紧急广播找人献血救命。在此情况下,葛春胜的母亲请来张缙给她儿媳妇针灸。张缙在患者的关元穴上扎了一针,又扎了两针三阴交;腹部切诊时,于“子宫”穴处可触到宫底,张缙立刻在此处又扎了一针。捻针时,弛缓了的子宫立刻收缩,残留的胎盘当即排出,血也马上止住了!这神奇的效果不仅把张缙惊呆了,在场的西医同行也惊奇不已。从那以后,“张缙会针灸”的名声就传开了。

1954年7月,原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张缙被指名派去学习。从北京学习归来后,张缙便举办了为期一年的黑龙江省针灸师资训练班,培养了100多名针灸人才。1956年,他被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就这样,他彻底从一名西医转行成了中医。

下放农村,

实践中创出“二十四针法”

正当张缙教授沉浸在中医学渊薮无法自拔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了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这却给他的针灸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张缙教授回忆说:“当时方圆百十里的人都来找我针灸,每天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病人,老乡们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来找我。在治病的同时,我也积累了大量的全科针灸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基础。”

从1957年到1962年的4年半下放时间里,张缙在为乡亲们看病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在北京接受培训时学到的针刺手法。他当时便认为,针灸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而针刺手法又是针灸的精髓,因此,在针法上特别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1963年,张缙调回了原单位。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基于下放期间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针刺手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针刺手法基本功训练、进针法、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补泻、针刺得气、穴位针感和经络理论等的研究;其中单式手法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归纳成了“24法”:一是讲它的术式,二是重点讲方法,三是把它有序配对分类成24个字的口诀,使之能在对比中了解手法的真谛。对于复式手法,张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基本手法一个是“烧山火”,一个是“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就是烧山火、透天凉的颠倒配对;再一个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这两套手法完全掌握后,所有的手法就都学会了。根据文献的记载以及自身的实践,张缙教授还得出另一个研究结论:针刺手法的关键在于“力”的运用,针是“力”的载体,要“力贯针中,力在针前,针随力入”;按照这套程序进针,针入穴内,可立刻得气。

50余年来,张缙教授按照这这些研究成果施教带徒,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排除干扰,解决千年历史难题

经络理论是指导针灸临床最重要的理论,但究竟怎样用经络理论去具体指导针灸临床、特别是指导针刺手法,在针灸发展史上一直是最大的难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针麻研究时,张缙领导的黑龙江的团队参加了循经感传的研究,并且是主力团队之一。他们从1972年开始,研究总结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性,即循经感传的普遍性和潜在性(即隐性)、可激性和可控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循经性和变异性。在研究基础上,张缙教授又提出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效果,阐明本质”的16字循经感传研究方略,并成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

“七·五”期间,张缙教授出任全国循经感传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他回顾说,“七·五”以前的循经感传研究重点是在临床研究上,而且在“七·五”期间,也取得了巨大进展。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仅经络专题就有5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把中国的经络研究推向了历史新高度。后来,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导向发生重大分歧。作为循经感传研究的主力之一,张缙和他的12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则排除各种干扰,所选课题几乎均围绕循经感传、针刺手法与疑难症的交差验证展开,在海外招收的20多名研究生,也多是同类的题目。经过10多年的交差验证,张缙教授比较完妥地解决了困扰两千年的针刺手法与经络理论的学术交互问题。在针刺手法历史文献研究方面,他们把文献上所涉及的问题都搞得一清二楚,两千年来在针刺手法文献上的得失,也都研究得明明白白。

从1972年开始研究循经感传至今历经40多年,张缙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循经感传研究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按照张仲景研究《伤寒论》的路子将其归纳成一套理论:“循经感传是人体机能的调节系统!”

正本清源,提出“大临床”学术思想

张缙教授对于中医学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提出了针灸“大临床”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临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临床,借鉴农业科学“大农业”的用语,可以叫做“大临床”;而狭义的临床就是指以治疗为直接目的的医事活动。

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张缙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针灸临床研究一直没有离开“狭义临床”这个小圈子。与临床直接有关的诸如经络、腧穴、刺灸等学科,要是没有一定的进展,临床研究就将孤立无援,提高疗效就将毫无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狭义的临床观念,走“大临床”的研究道路。

张缙教授还认为,中医学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从机能着眼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生理病理过程,在针灸领域内,举凡经络、腧穴、刺灸法等等,几乎无一例外;二是以临床为中心,从事一切医事活动。这两个特点一直相辅相成地存在着、应用着和发展着。“大临床”的针灸研究,就是把针灸诸学科中的四根顶梁柱——《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均提到“大临床”的范畴内,结合为一个“大临床体系”,形成以“大临床”为中心,以针灸的其他诸学如实验、医史文献等为辅助的一個完整的针灸临床研究学术网络。只有真正形成一套以“大临床”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攻关体系,临床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改变不景气的针灸临床研究局面;而将这种协同翻转过来,以经络、以腧穴、以刺灸为中心时,则经络、腧穴、刺灸诸学科也必然会有所突破。各学科既要为本学科的发展进行研究,又要为大临床协同攻关服务,为临床疗效提供多方面的有利支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兵种协同作战,才能取得切实成效。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张缙教授开展了经络研究、刺灸研究和腧穴研究。经过和临床结合或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一方面发展了各自理论,更重要的是让经络学在新的高度上,回过头来再作为理论指导临床,刺灸学和腧穴学作为方法,又为临床所应用。

此外,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缙教授就开展了针灸学术分科研究,并于1977年发表了《论针灸学术分科》专著,把针灸学分为“中国针灸医学史”“经络学”“腧穴学”“腧穴配方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各家针灸学说”“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腧穴解剖学”和“古典针灸医籍选讲”,直接促进了针灸教育的发展和针灸学术的全面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他又逐渐认识到,针灸的这种学术分科,必然涉及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义界分明,学科才能独立存在,又要交叉互补,针灸学术才是一个整体。于是,“大临床”概念在这种交叉互补中,自然就产生了。

然而,我国近代的经络研究、腧穴研究、针法灸法研究以及针灸临床研究常步入误区,这也是现代流行的“微观趋势”、“分析趋势”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综合”,既要有微观和分析,又要有宏观的综合,使宏观建筑在微观的基础上、微观处于宏观的调控中。通过这种哲学观点的转变,“大临床”的观念才有活力。

由于张缙教授一直坚守针灸“大临床”的研究思路,他在1957年至1984年编著《针灸大成校释》时,将古典文献研究与针灸临床研究相结合;在1958年至1990年从事经络研究的过程中,将循经感传研究与针刺手法以及针灸文献研究相结合;在1957年至1999年从事针刺手法研究时,又将针刺手法研究与循经感传研究以及针灸古典文献研究相互照应,并将这几个方面得出的规律性收获再在相互照应中升华。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该怎么去具体地应用经络理论指导针灸实践呢?张缙教授认为,这需要根据在体表循行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而定。他提出,经脉在人体体表循行有两个系统,一是“肺肝流注”,即由手太阴肺经起至足厥阴肝经止,如此周而复始,这主要是指营血循行;二是“井合流注”,即按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由井穴开始向心而行,直至脏腑器官的病所,主要用于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这些发现已在现代循经感传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中,张缙教授首次提出的“井合流注”学说,被学界认为是在中医针灸史上的一次具有“正本清源”意义的学术突破,对今后的针灸临床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张缙教授回顾说,从1977年提出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理论以来,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连续多年进行了追试,证明了结果是可以重复的。在这样的交叉研究中,逐渐形成“大临床”思想;而反复的多方位和多层次的交叉、多方面的验证,也客观地说明了“大临床”的研究理念是行之有效的……

另据记者了解,在当代中国大陆针灸界,有“东陆、南文、西郑、北张”四大针刺手法名家之说,具体为东方(上海)陆瘦燕、南方(广州)文介峰、西方(甘肃)郑魁山、北方(哈尔滨)张缙;而前三位老先生均已仙逝,只有张缙教授健在。而且,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认的中医针灸4位代表性传承人中,张缙教授以针法著称,张缙教授的针法也是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方向。如今,张缙教授也已是耄耋之年,因此,抢救、保护张老针法,已经刻不容缓。所以,近年来,为在国际上培养一批优秀的针灸临床领军人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面向全球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针刺技术的传承工作。2014年6月15日,首届国际传承班在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开班,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4名学员成为张缙教授的首批亲传弟子,并于2016年6月顺利毕业;第二届国际传承班也于2017年4月2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顺利毕业。

虽年近九旬,但为使针法绝技后继有人,张缙教授至今仍然奔波在传承祖国医学的漫漫路途中。迄今,张教授己培养出国内硕士42名、博士和博士后15名,海外硕士29名、博士10名,此外还有海内外亲传弟子逾百名……

专家简介

张缙,原名张国梁,1930年9月4日生。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全国针法灸法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部、省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3项;主持编写了《针灸大成校释》、《中国针灸荟萃·针灸学分卷》等专著。多次应邀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讲学。2009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2014年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12月被中国针灸学会授予“中医针灸传承贡献奖”。

猜你喜欢

针法经络手法
层递手法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七步洗手法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经络考证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