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2017-07-01耀,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重庆现代化

刘 耀,蒋 凯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15;2.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刘 耀1,2,蒋 凯1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0015;2.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高等教育现代化对国家和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方向和目标引领。构建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助于实现这一职能。衡量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生均教育经费、高等学校生师比、高水平学科发展程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等6个方面。

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前言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集中体现了教育现代化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在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力度,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具有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特性,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均在特定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向前推进。21世纪初,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模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通过短期、快速扩招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大步幅地逼近发达国家。但因准备不够充分,高等教育也遭受巨大冲击,高校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质量工程”建设计划,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内涵式发展”道路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范式”的转换,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予以合理的引导至关重要。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承载着“十三五”期间国内重要的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使命,更承担着建成“西部教育高地、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在西部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的艰巨任务[1]。特殊的使命和目标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更加渴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所指称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在教育发展目标导向下,通过归纳、分析和整合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采用定性或定量方式呈现的用于显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评估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状态,引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参照标准或指数。研究从教育投入—过程—产出的角度,厘清教育现代化的质量标准,构建一个系统的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二、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就与问题

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发展进程极不稳定。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呈现规模较小、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等特征。截至1997年,重庆地区高等学校共22所,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83 764人,每10万人口大学生在校生数27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1.9%[2]。并且,按归属关系,重庆仅管辖渝州大学1所普通高校,其他高校则分别由国家教委、相关部委和四川省管理。1997年直辖以后,重庆才开始通过高校划转等途径建章立制,发展境内的高等教育[3]。

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规模方面,到2014年,重庆已有70所高校(含4所成人高等学校和3所在渝军队院校),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达1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在校研究生数48 979人,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4.6%。在管理体制方面,通过接管四川省管高校和接收部委划拨高校等方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理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中央与重庆市共管、以重庆市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格局。在布局方面,经过“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到2014年,作为“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的都市核心功能区和“担负全市科教中心使命”的都市功能拓展区境内共有高校41所,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和“集聚新增产业、人口的重要区域”的都市发展新区共有高校20所,而“承担生态文明重任”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有9所高校,分别占比58%、28%和13%(如图1所示)。在区域对接方面,在高校聚集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以大学城建设为依托,逐步打破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聚集优势;城市发展新区积极通过拓展本科院校、新建高职院校以及促进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辐射范围;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不承担主要的高等教育任务,体现了高等教育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可见,调整后的高校布局已基本实现与各功能区的布局和发展战略相符合。办学质量方面,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重庆高等教育通过升格、合并和新建等方式,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格,很多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本科学院升格为大学;在本科院校构成中,逐渐形成了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院校和立足重庆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院校的整体结构;新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图1 重庆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图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重庆高等教育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投入维度的规模保障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仍然较小。在制度保障方面,中央与地方的治理体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制度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学科保障方面,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学科数量偏少,水平较低;师资保障方面,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的学术人才较少。在产出维度上,高水平大学不多,办学特色不鲜明,国际化水平不高,高等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重庆市社会发展需要,在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随着国家“双一流”大学战略的实施,重庆高等教育面临更严酷的挑战。因此,科学制定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监测我市高等院校整体实力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提升重庆高等教育质量,将成为实现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国际视野与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分析

高等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核心指标为支撑,该类指标是反映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简单实用、纲举目张、直指战略目标的考核指标。作为支撑,该类指标应具备3方面品质:敏感度高,覆盖力强,易观测。核心指标的确立需要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支撑,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以世界权威教育指标体系为参照,如世界银行(the word bank)的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教育指标体系、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指标体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教育指标体系、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指标体系、世界教育指标(the World Education Indicators)等,在制定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时,按国际通用的“投入—过程—产出”的教育指标理论模式来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此,我们确立了6个核心指标,包括2个投入指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3个过程指标,即“高等学校生师比”“高水平学科发展程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水平”;1个产出指标,即“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重庆高等教育属于后发省份,仍处在从规模到质量的初级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指标体系也体现了由量到质的积淀逻辑,并不是全然静态的“质”的评价指标,这也与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发展性”原则相一致。在整体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原则的约束下,整个指标体系又以质量提升为根本指向。因此,在“投入—过程—产出”的逻辑体系中,投入维度主要是衡量质量的前期投入保障的指标,包括政府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支持;过程维度是在教育过程中用以保障质量提升的指标,包括师资、学科、制度等;产出维度是衡量高等教育的“产品”质量的指标,主要以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重庆高等教育对地方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值。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马丁·特罗教授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提出的高等教育三阶段发展理论,已成为目前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该理论首次确定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评价一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决定性指标。高等教育规模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故“毛入学率”成为评价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最普遍的指标。该指标能反映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判定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前提,它反映了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适应状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升,对提升整个社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首要核心指标。

(二)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教育经费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如某省、某市),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由政府制定的财政年度预算划拨给高校每个学生的经费。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是由多方面组成的,但财政拨付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以办学条件的扩充为主的资金充足率,已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主的资金充足率,而生均教育经费的财政拨付成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它既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反映各行政区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力度,又直接地显示着各行政区域在政府财政教育投入上的差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重庆地区来说,这个指标更具重要的意义。此外,国家在建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引入了区域内学校差异化的拨款机制[4],这些举措在提升生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该项指标的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将重庆“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比较指标进行测评,可以反映重庆财政教育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观察测评政府对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水平。

(三)高等学校生师比

生师比,即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它既反映出学生获得教学资源量以及学生受到教师关注的程度,也反引出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情况。它是继经费之后另一个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针,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考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对高等院校办学效益进行分析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较低的生师比,能使师资配置充足,学生受关注程度较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得到较充分的保障。但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猛增,高校师生比迅速上升。数据统计显示,1992年我国高校生师比平均为6.83∶1,而扩招以后,高校平均生师比一度上升到19∶1[5],高等教育质量也开始面临社会各界的质疑。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构建起以生师比为首要因素的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取值区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用以监测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引导高等教育合理有序发展[6]。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

(四)高水平学科发展程度

学科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也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不动摇,促进人的现代化。2016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了国家依法治教、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坚定决心。这个根本任务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共同的中心是培养人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轻视教学,不注重立德树人,就偏离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学科建设。随着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方略的实施,高校学科建设正式从理论探讨落实到实践层面。由于评价学科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本研究仅能以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直辖市)级重点学科之和与高校学科总数之间的比例,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直辖市)级重点实验室之和与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之间的比例来做最简单的静态评价。因为这两项指标是在国家统筹规划下,通过重点建设,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及对行业和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集中建设,以期实现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因此,在《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重点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下,对重庆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进行观测和评价,将有助于促进重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其内涵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关于大学外部的体制设计,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等;微观层面则是关于大学内部的机制安排,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即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组织形式。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体制性要素,是体制结构的调整,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结构决定功能,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标志的体制性结构调整,并将推动现代大学建设的步伐,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应有之义,是大学治理的基本指标。作为制度性治理指标主要考察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运行,对制度建设的评价标准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组织的变革应该回应宏观社会背景的变迁,即适应中国“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体制向分权管理体制、由大学行政化运作向去行政化”3大转型。其二是须有利于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只是人才培养的3种不同方式,不同的大学这3种方式的运行状态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这些不同方式进行制度性规定是现代大学建设的制度基础。对制度的运行考察是动态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考查方式进行相关评价。本研究提出的核心指标主要是静态性考察,即制度建设层面的考察。

(六)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学段,是人的现代性提升的高端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就学人数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高等教育规模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前置条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的现代化水平主要通过人口总量与在校大学生的占比来进行衡量,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成为基本的衡量指标。它通过观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进而反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居民的文化素质,即人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它既可以用来判定某一地域高等教育的培养与承载能力,又能成为教育部指定的人口素质统计指标,同时也是国际上人口结构统计的常用指标。《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十二五”规划均将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6个核心指标提纲挈领地反映了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可与国际水平和同等发展水平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但核心指标更多遵循通用性和引领性,还需要建构系统的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强化指标体系之于重庆直辖市的特殊和实际。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不仅需要对核心指标进行监测和测算,还要对核心指标进行扩展和补充,并确定具体的达成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指标体系的实施和完成,从而实现指标体系的战略功能。

四、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

基于上述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6项核心指标,本研究试图建构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一体系既是重庆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环节。指标建构一方面选取国际组织通用的高等教育检测指标,以体现国际可比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特点,重点关注重庆市高等教育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这是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制定的总原则。在国际可比性方面,大部分核心指标都选取国际通用的指标,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生师比”“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等。在重庆市情和特色方面,根据重庆市突出城乡统筹的市情,本研究在“投入”这一维度下增加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这一评价指标;而针对重庆生均经费偏低的情况,本研究又设计了“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差额评价指标等。

除遵循总的原则外,该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遵循5项具体原则。第一是全面性原则。为体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完整性,在理论框架“投入—过程—产出”的3个维度之下,根据整个指标体系的目标指向“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确定了7项质量保障标准作为一级指标,其下相应选取12项二级指标、14项观测点和测算公式。第二是科学性原则。为确保所选取的指标有科学依据,每项指标都有较明确的目的和确切的定义,并充分考虑横向比较性和国际通用性。其中定量指标给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所用资料数据皆是官方公布的可靠数据;定性指标分类描述,尽可能做到涵盖面广,以便于根据描述确定等级。第三是简明性原则。除明确指出衡量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外,建构指标体系尽可能简洁明确,并扩大每一个指标的观测范围;尤其注重选择直接具有统计来源的指标,减少测算。既增强指标体系的便捷和可操作性,也使指标体系更加简明。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挑选易于计算、容易取得并且能够在要求水平上很好地反映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实际情况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在数据可采集、可量化的前提下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关联度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引领性的指标,则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第五是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多选取较少受人为因素和时事政策影响、且对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可进行持续性评价与监控的指标,坚持可持续标准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区域教育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因为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于重庆高等教育而言,拥有细化目标、引领发展、监控过程、评价结果等多重功能,研制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监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还重在引领教育实践变革和发展;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决定了指标体系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很显然,在指标体系几项功能中,引领发展是最重要的功能。

鉴于此,整个指标体系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推动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指标选取的范围,涵盖重庆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支撑和保障,也涉及重庆辖区内高校软硬件等方面的资源配置情况;其主要数据或指标来源有: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教育经济统计年鉴》《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其学习读本、《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简况(2014/2015学年初)》等官方公开发布的各类信息数据。在指标选取的具体操作上,为形成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集的递阶层次结构,整个指标体系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目标分解,把握了以下3个要点:

第一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树立整体观念、层次观念和有序观念,用系统与要素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来逐级分解目标。高等教育现代化虽然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在确立指标体系时,对于“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这类指标,并不是考虑一味增加投入,而是综合考虑教育的整体发展和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承接性和依托性,将目标值定为占重庆年度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总经费20%-25%的区间值,使有限的教育经费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第二是深入分析评估对象的特征,突出反映评估对象本质的目标,舍去次要的要素,这样可以较好地简化目标系统。如对高等学校制度进行评估是很困难的,因此指标体系主要把握了一类核心指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水平”,作为整个指标体系唯一的定性指标,给出描述的维度和内容,以此确立此类指标的等级,确定评价等级。同样,高等教育的产出是一类极其复杂和不易衡量的指标,其中大学生就业率、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但本指标体系只选取了“留学生数占全市高校学生数的比例”“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和“高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3个指标作为产出的最终结果,前两项体现重庆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及其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后者体现高等学校的社会效益。对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只抓住“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两个关键评价点。

第三是划清系统的内部结构,确定组成系统诸要素在整体中处于何种地位、具有什么作用、占有多大比例、各有什么属性,使形成的目标系统层次合理,同级目标之间既互不重叠,又不存在因果关系。经目标分解形成一套由理论框架、质量标准、评价指标、观测点4个层级的指标组成的指标集,以及由核心指标、拓展指标与观测点等3类指标集。其中,理论框架的3个维度来自指标体系所遵循的“投入—过程—产出”的理论基础;质量标准来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规模、资源、制度、师资、学科和效益等具体维度;评价指标则是核心指标与拓展指标的整合,分别依托“理论基础”和“质量标准”延伸而来;观测点是对评价指标操作化处理,再通过测算方法测算后,赋值加权重,最终使整个指标体系成为一份可直接用以测量和打分的“量表”。见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表。至此,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在使用时,便能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现代化效果卓著的先例以及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各项措施促进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进程,实现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的双重功能。

重庆市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表

(续表 1)

总的来说,本研究从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谈起,结合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其成绩和不足,提出了监测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6项核心指标,建构了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其中通过6项核心指标的学理性分析,做到纲举目张,抓住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核心问题,且使之具备国际国内和省际比较的功能;12项评价指标则比较全面地对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并使其具备了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当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整个指标体系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便在实施中得到反馈与完善,进而推动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持续不断地发展。

[1]到2020年把重庆建成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EB/OL].http.//www.cqpsedu.com.

[2] 周勇.重庆通史(第 3 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296-1331.

[3]王长楷,陈流汀.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6.

[4]教育部.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不再吃“大锅饭”[N].中国青年报,2014-09-24(1).

[5]秦苑顺.教育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

[6]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7.

[责任编辑:庆 来]

G649.20

A

1674-3652(2017)03-0101-08

2017-04-25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地区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2014-00-002);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政策空间视域下重庆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研究”(2014-00-011)。

刘耀,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重庆现代化
重庆客APP
边疆治理现代化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