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以文化人”

2017-06-30谢丽娴

高教探索 2017年6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网络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谢丽娴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从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中挖掘有利于教学的文化蕴涵,营造积极正向的网络文化。“以文化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网络文化境遇下的诉求与选择。在教学观念上注重思想文化的教化感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文化之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之脉,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取向,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传播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元网络文化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应对复杂多元网络文化挑战的诉求与选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以文化人”首先体现在教学观念上注重思想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强调从文化中汲取所需的价值要素和文化要素,通过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把思政课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植根文化的载体中,通过一定的文化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化人,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文化的认同和自信。2014 年 9 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文化之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之脉,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把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政课文化传播机制,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现实境遇: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双重影响

网络已成为传播各种文化形态的重要载体,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改变着舆论生态和核心价值观的评判,甚至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产生双重价值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正向价值,网络文化的全球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人说给多数人听的“权威”话语局面,改善了学生对思政课“高势位”灌输的核板印象,从而促进了师生平等对话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也具有消极负向价值,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使腐朽文化如色情、暴力文化等有了蔓延的空间,甚至使得别有用心的西方意识形态有了新的扩散空间和场域,而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挤压;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与法纪意识容易淡化,甚至随心所欲或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偏离道德与法纪的轨道;网络文化具有的虚拟性容易滋生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致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责任意识淡化及日常行为失范。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因势利导,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同时,运用网络平台着力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文化蕴涵,营造积极正向的网络文化,以思政课教材体系为导向,挖掘复杂多元网络资源优势,要善于挖掘和使用那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教学中充分发挥优秀思想文化的涵育功能,把价值观的教育寓文化涵养中,有了文化的涵养和文化载体的传导,价值观才能真正的感染人和转化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3]文化与价值观的统一,就是思想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高职院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学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应当坚持以文育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

二、化人之文:挖掘思政课教学的文化蕴涵,构建积极正向的网络文化

思政课教材含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文化及外来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等,思政课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道德、历史、军事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内涵。可见,思政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范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理念,思政课教学既是在传播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机制,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发掘梳理思政课教学文化蕴涵,让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取向,从而营造积极正向的网络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化人之本

在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肆意散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淡化意识形态”等错误言论,迷惑了学生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化境遇下思政课教学的化人之文必然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为依据,得出“两个必然”的基本结论,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以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根本,给予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以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4]。马克思主义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原则,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不断形成发展的过程,以马克思主義为指导的新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在和平建设年代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它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优越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文化发展实践为依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宗旨,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而创生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题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旋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之根本。

(二)中华优秀文化是化人之脉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推陈出新,形成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义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底气,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之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6],这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7]。 用传统文化涵养人的关键是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造性运用问题,应当坚持去粗取精与去伪存真的原则,创造性地传承弘扬深刻蕴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体现的和平共处国际交往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国宁”体现的民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的生态理念,“言必信,行必果”体现的诚信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人际和谐法则等。这些思想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宝贵的文化资源。

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价值追求,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它主要有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为核心的井冈山革命文化;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核心的长征革命文化;以“坚定方向、实事求是、自力更生、服务人民”为核心的延安革命文化;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为主题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革命文化;以“实事求是”和“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革命文化等。[8]这些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及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创立和发展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指向,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爱国、进取、务实、创新、开放”的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以社会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为支撑,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重内容,是富有生机活力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以文化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三)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化人之鉴

网络文化是开放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带来碰撞,也带来机遇,应当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扬长避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不仅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源,还应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网络发达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引领时代发展、浩瀚如海的人类文化成果。包括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哲学经典名著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等等。这些优秀作品或品格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的再现,是一定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精华、思想的结晶,这其中带有一般规律性的文明成果仍然在传承中相互借鉴,共生共长,成为世界文化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文化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和视角。在网络文化丰富发达的今天,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要警惕西方国家借助发达信息网络传媒等平台控制文化方向和话语流向,通过网络等传媒隐蔽传播和巧妙渗透“西方文明是优等文明”“西方价值是普世价值”的文化霸权思想。因此,要批判地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摒弃其落后的文化成果,抵御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腐朽文化。

三、教学理路:挖掘复杂多元网络资源优势,寓思政课教学于文化涵养中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以文化人”在挖掘思政课教学的文化蕴涵,构建积极正向的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要从复杂多元网络文化中选取积极正向的资源,做到因势利导,寓思政课教学于文化涵养中,寓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于柔性文化涵养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思政课教材体系为导向,通过设置教学专题,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关注与教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课前搜索网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文化经典,如传统文化经典、红色革命文化经典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经典文化等的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或电视剧等经典作品资源,通过微信或QQ等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送相关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堂讲授中插入與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音频、视频、动漫、网页链接、二维码等,以增强课程的生动吸引力和时代感。教学形式上可设置作品欣赏、情景模拟或歌唱诵读等的环节,营造柔性轻快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润雨无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时,设置专题“挥之不去的幽灵——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课堂中播放官方网络热播的视频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通过用年轻大学生他们喜爱的方式宣传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同时,讲授中穿插播放视频纪录片《信念之思想的巨人卡尔·马克思》,课后通过微信或QQ聊天平台发送网页链接地址给学生,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反馈观后体会。正统严肃的科学理想信念宣传讲授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润雨无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讲授“中国精神”时,让学生收集反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歌曲等,讲述人物故事或学唱红色歌曲。在讲授中华传统美德时,设置古诗词欣赏专题,播放音频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讲诵的古诗词,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搜集和学唱古诗词填词的歌曲,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体会了诗词及诗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最终实现道德感化的教学目的。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0]在复杂多元网络文化冲击下,用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在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文化育人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3][7][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骆郁廷,陈娜.论“化人”之“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网络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