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子与国民

2017-06-29吴钩

南方周末 2017-06-29
关键词:父权亲属刑罚

吴钩

国家出现之后,每一个人都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父母之子,又是国家之民。父亲有权教训自己的儿子,却无权杀伤国家的臣民。父权之上,还有普遍保护人权的王法。

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在古代,老子杀儿子不犯法吗?求具体解释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想来对中国传统法制不甚了了,又有些好奇。但他的好奇心恐怕要被一个网络答题大神毁掉了,因为此人回答说:“的确,在古代,父杀子是无罪的,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是礼法,也是传统。”这一回答还被某网站推荐为“最佳答案”。

我要是知道答题者是何方神圣,一定会建议他:不要好为人师,有时间的话不妨翻翻《唐律疏议》或者《宋刑统》,因为里面明明白白地记载:“若子孙违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殴杀者,徒一年半;以刃杀者,徒二年;故杀者,各加一等;即嫡、继、慈、养杀者,又加一等。”宋朝的法律还强调了对弃婴、溺婴行为的处罚:“弃之者,徒二年;杀者,徒三年。”显然,按照唐宋时期的立法,老子杀了儿子是犯法的。

不过,传统法律对亲属间犯罪的刑罚,通常又不同于对一般犯罪行为。比如说,同样是盗窃罪,盗了亲属的财产,跟盗了陌生人的财物,受到的刑罚是不一样的——法律对亲属间的财产犯罪行为,处罚往往会更轻一些。再比如说,同样是杀人罪,杀害尊亲属跟杀害其他人,量刑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法律对杀伤尊亲属的犯罪,处罚会更加严厉;反过来,如果是尊长杀伤了卑幼,法律给出的刑罚则要轻于一般杀伤罪。

不独传统中国的立法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便在今日,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刑法仍保留着类似的定罪原则。比如韩国刑法典第251条规定,家长杀害婴儿,将面临10年以下劳役的刑罚,而法律对一般杀人犯罪的处罚是死刑、无期徒刑。

许多人对此感到无法理解。将亲属间犯罪与一般犯罪区别对待,也许还好解释,因为发生在亲人间的人身伤害毕竟更令人难以接受。那法律又为什么要将杀伤尊亲属与杀伤卑亲属区别开来呢?这可能体现了一种尊卑有序的地方性伦理价值,但归根结底,还是基于普遍的人性假设:父母对于子女都有出于本能的爱护,极少有人会故意伤害自己的子女,因此,即使法律对杀伤子女罪行的处罚略轻,也不会产生犯罪激励。

请注意,支持这一假设的关键要素是血缘,而不是伦理关系。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血缘,比如继父、继母与继子、继女,情况可能又不一样。我讲个小故事:北宋初,开封有一名女子残忍地杀掉了丈夫前妻所生的儿子。未久,泾州定县也发生了一起人伦惨案:一名妇女将儿媳割喉杀死。按《宋刑统》,这两名凶手只会受到“徒二年”至“徒三年”的刑罚。但宋政府认为这一法定的处罚畸轻,不合情理。为此,他们修订了刑法:“自今继母杀伤夫前妻之子,及姑杀妇者,并以凡人论。”将继母杀伤丈夫前妻之子女、家婆杀死儿媳的犯罪行为,剔出亲属间犯罪的法律适用范围。

宋政府这么解释修订刑法的理由:“孝慈所生,实由乎天性”,“嫡继之际,固有爱憎之殊”,“法贵原心,理难共贯”。换言之,国家立法的基础,乃是普遍的人性假设,而不是抽象的伦理原则。

那么,国家又为什么有权将“老子杀儿子”之类的行为列为犯罪,并作出刑罚呢?这需要有政治哲学上的解释。可以想象,在父权制原始部落,族长、家长对其族众、家人操有天然的生杀大权,“老子杀儿子”乃是天经地义的父权。但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一野蛮状态。

我还是用一则小故事略为阐释: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一个有点愚孝的人,有一次锄瓜,因不小心弄断瓜根,被暴怒的父亲一棍子打昏,但曾参苏醒后却向父亲赔罪,还回到房间弹琴,表示身体并无不适。你知道,儒家非常尊崇孝道,那孔子是不是对曾参的孝行表示赞赏呢?不是。恰恰相反,孔子很生气,将曾参痛骂了一顿:“汝非天子之民也?(你父若)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人们多从“正确的孝道应当如何如何”的角度解读这个故事,这当然没有错,只不过失之流俗。其实这一故事还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作出更深刻的解释:国家出现之后,每一个人都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父母之子,又是国家之民。父亲有权教训自己的儿子,却无权杀伤国家的臣民。父权之上,还有普遍保护人权的王法。

东汉时,在著名的白虎观会议上,儒家还从政治神学的高度,解释了为什么国家要对“老子杀儿子”作出惩罚:“父煞(杀)其子死,当诛何?以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气而生耳。王者以养长而教之,故父不得专也。”参加白虎观会议的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天地所生,只不过借用了父母的精血。国家受命于天,负有养教子民的责任;父母虽有生身之恩,却无杀伤子女的权力。

许多人以为儒家讲的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又认为西方基督教义视万民为上帝子女,冲击了“老子杀儿子”的父权合法性,而中国传统恰恰缺乏这样的神学理论。但看了本文之后,你会发现,那些说法不过是对中国历史与传统的无知罢了。

(作者系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父权亲属刑罚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刑罚现代化本体初论:目的与路径
断盐也是一种刑罚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血色子午线》中父权形象的分析
狗也怕醉汉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