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扬的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2017-06-23周春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动机标准

周春艳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者們常用的教育手段。在越来越关注受教育主体权利的今天,相对于批评的“大棒”,教育者们更愿意使用表扬这根“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已经成为当今众多教师的共识。为了能够培养出好孩子,老师们努力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值得夸赞的地方,然后不遗余力地赞赏他们。“表扬”成了教育孩子的“神器”。表扬果真有如此奇效吗?事实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表扬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警惕表扬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同时需要科学地利用表扬,为孩子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一、表扬的负面效应

1.表扬可能会扼杀儿童的兴趣

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是因为表扬能够让儿童更加愿意参与受表扬的活动,也能让儿童更加自信。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表扬可能会削弱儿童的活动兴趣。研究表明,对并不特别困难的任务进行表扬,会被个体理解为自己不够聪明,这种推论会导致个体失去从事该领域活动的愿望和热情。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表扬会导致儿童对活动兴趣的降低。比如伊利诺斯大学的丽恩·利普斯·波奇和她的同事们就通过让孩子们喝果味酸奶饮料的实验证明,喝过饮料得到表扬的孩子和喝了饮料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孩子相比,前者对这个饮料的兴趣大大减退[1]。

为什么表扬反而会削弱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呢?儿童行为既受到兴趣、需要等内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奖金、表扬等外部动机的调节和影响。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有时候过强的外部动机反而会削弱内部动机。当儿童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时,表扬可能会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表扬的追求上,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反而减退。换言之,当儿童受到表扬并期待再次受表扬时,儿童会认为自己从事某项活动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而不是因为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一旦没有表扬时,个体就体会不到活动的乐趣,活动便难以坚持。因此,不要被表扬所带来的受表扬行为的重复出现这一表象所蒙蔽,可能其背后所隐藏的就是孩子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在逐渐消逝。

2.表扬可能会导致儿童过度依赖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只有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他们才如释重负。他们习惯于以教师的意愿作为自己行动的标杆,离开了教师的引领就六神无主。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缺乏独立性的孩子呢?早在上世纪50年代,鲁道夫·德雷克斯就对这类现象做过分析,他认为:“表扬能导致对赞同的依赖,如果过度使用,它会增加不安全感,因为孩子们害怕这样的景象:无法达到期望。”[1]显然,在他看来,表扬是一种使孩子永远依赖成人的方法。

为什么本意是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表扬,结果却导致孩子毫无主见呢?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表扬都很宽泛,是诸如“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画得真漂亮!”之类的话语。此类表扬虽然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具体哪里棒或者哪里画得好,并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或形成对自己所做之事的判断标准,孩子们只好用能带给他们所渴望的表扬的种种事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的心情会随着教师是否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报以足够的热忱而跌宕起伏。

3.表扬可能会阻止儿童冒险

在人们的常识中,表扬是对儿童能力或努力的肯定,能够激发儿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儿童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并进一步激发儿童参与受表扬的活动的愿望。也正因为如此,表扬中常常蕴含着教师对儿童进一步表现该行为的期望和要求。然而有研究显示,重视教师评价的学生比不重视教师评价的学生更倾向于希望完成容易些的任务[2]。可见,表扬可能促使儿童在完成任务时使用低风险策略以避免失败。

一方面,对成功的追求导致儿童选择容易的任务。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自尊心、自信心极度膨胀,容易建立起不现实的永远成功的期望,他们承受不了任何可能的失败,这导致他们为了不冒可能失败的风险而避免困难的任务,会放弃参与一些具有挑战性活动的机会。因为害怕失败,他们变得谨小慎微,从而影响到他们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对表扬的热衷导致儿童回避创新。“越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外部目标,越不可能去探索独创的可能性。”在表扬的驱使下,儿童只做得到表扬所必需的事情,不太可能去注意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也倾向于重复曾经成功的经验,而避免任何新的尝试。

4.表扬可能带来虚假的道德行为

为了促使孩子形成关爱、分享、乐于助人等道德行为,表扬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德育方法。但是表扬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甚至可能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心理学家琼·格鲁塞克研究发现,母亲对4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扬与儿童实际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3]。显然,表扬并不会让孩子觉得需要在完成任务后,在没有表扬的情况下继续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表扬也许能使孩子的行为改变一阵子,但不可能使他全身心投入地彻底改变行为。因为孩子在意的是获得表扬而不是行为本身,更不是行为背后的价值观。

更为严重的是,儿童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可能会弄虚作假,导致伪善。“所有不是出自本能,而只是刻意地为了使自己在别人眼中甚或自己眼中显得善而作出的善举 (包括善行、善言和善意),都属于伪善。”[4]伪善的行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个体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有道德,一旦缺少外在的监督或缺少外在利益时就可能不会真正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在此,儿童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已然异化为一种谋取利益(表扬)的手段。父母运用表扬,其本意在于养成儿童的道德行为,结果效果不仅不长久,而且有可能导致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这显然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综上所述,表扬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使用不当就可能导致种种事与愿违的恶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在遵循科学原则的基础上,注意表扬的方法和技巧,表扬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有效表扬的具体策略

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表扬是一种外在强化物,其功能在于使受到表扬的行为再度出现。因此,从根本上讲,表扬是一种外部动机,其目的在于实现对受表扬者的控制。而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才能提供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目的和结果——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同时,人具有一种天然倾向,即希望自己从事的活动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因此,人们在从事自主选择的活动时比从事出于外在目的的活动时要更积极,能体验到更多乐趣。显然,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之间存在必然矛盾: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之间的矛盾、控制与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避免如前所述的种种陷阱,发挥表扬的积极作用,表扬既要有助于保护受表扬者的内部动机,也要有助于增强受表扬者的自主感。具体做法如下。

1.表扬态度要真诚

表扬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而明显是有意为之,就会令人反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容易被儿童认为是虚假的表扬具有如下特征:使用表扬的次数过于频繁,表达的内容过于夸张或泛化,或与成人无意流露出来的言语信息不符[5]。孩子是敏感的,能够轻易分辨出微笑和夸赞的真诚与否,虚假表扬会让孩子觉得受到成人的愚弄和控制,对表扬置之不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儿童的表扬应该真诚,越真诚越能激发孩子进一步的良好表现。真诚的表扬应该是源自对儿童良好表现的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赞美,而不是出于控制和管理的需要;表扬的内容是真实而具体的,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并能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的优点;表扬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动关系基础上的。

2.表扬对事不对人

表扬既可以是对受表扬者整个人作整体性的全面评价,如“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也可以是对受表扬者所做之事进行表扬,如“你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这样做很好”。两相比较,后者更容易被受表扬者理解和接受。因为受表扬者倾向于把已了解的自己与别人告诉他的相比,如果表扬过于笼統,在寻找与笼统的表扬有关的证据时,受表扬者可能会遇到与表扬中所包含的评价不一致的事例,这将导致他的自我怀疑,他或者试图找借口解释这些事例,或者倾向于拒绝接受表扬甚至有意识地试图破坏表现。“太多的整体性积极评价,把儿童训练成全局性思考型的人,无论做什么,他们的自我都成了问题,因此,他们往往是既自大又自卑。”[1]如果对受表扬者所做之事进行表扬,表扬和他对自己的评价之间出现差距的可能性就较小,儿童也较少出现抵触情绪。

3.表扬内容要具体

研究显示,与泛泛的表扬相比,可以提供积极反馈信息的表扬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在表扬时不仅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行动和结果上,而且还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使我们觉得特别新奇或其他值得注意的具体方面,要明确告诉儿童哪里做得好,为什么好,哪里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样做可以引导被表扬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本身而非我们的赞许上,同时,也可以引导被表扬者逐步掌握判断事物好坏优劣或进行自我判断的标准,儿童对活动的控制感和自主感将得到加强。比如“这幅画画得真漂亮!”和“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很协调,内容也很丰富,我很喜欢!”相比较,后者就更具体,孩子不仅知道自己的画画得好,还明白了好在哪里,并从中获得了绘画的判断标准:画画的时候颜色要搭配协调,内容不能太单调。在以后的绘画中,儿童不仅可以对能否以及如何得到教师的表扬做出一定的预测和控制,而且即使没有老师的评价,儿童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形成独立的判断。

4.避免设置竞争性表扬

表扬离不开一定的评价标准,既可以是社会比较标准,也可以是个人比较标准。前者是把儿童的表现和其他儿童做比较,后者是把儿童的表现和他的过去或既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适当范围内把儿童的表现与同伴做比较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和胜任感,但如果这种同伴比较的标准被过分强调,会导致同伴之间形成竞争关系,甚至可能让被表扬的同学在群体中陷入孤立。同时,同伴比较标准会催生视别人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的想法,并且导致孩子用是否可以打败别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导致他难以面对别人超过他的现实。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在与同伴的比较中失败,他可能会回避挑战性的任务,只选择那些可以确保自己获胜的活动。因此,在表扬中应尽量避免运用社会比较标准,而采用个人比较标准,即把儿童的表现和他的过去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传达出儿童能够胜任的信息,又可以避免与其他儿童做比较,给儿童造成过大的竞争压力。如果竞争性情境下的表扬不可避免,则应突出强调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受到的锻炼的重要性,弱化结果本身的价值。

除此之外,有效的表扬还要注意表扬对象的年龄、性别及个性特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开表扬的陷阱,充分发挥表扬的教育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恩.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范春林.表扬与内在动机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9).

[4] 倪梁康. 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06(7).

[5] 王桂平,陈会昌.表扬在儿童心里发展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动机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永远幸福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党员标准是什么?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凶手的动机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