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

2017-06-20裴学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7期
关键词: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优质护理

裴学梅

【摘要】目的 探讨对比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常见急性病变,主要是指患者长期存在严重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所致的部分心肌坏死,该疾病起病急促且病情变化迅猛,患者常伴有全身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脏猝死,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1-2]。虽然及时诊断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会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2.2±5.1)岁;患病时间1~13 h,平均患病时间(7.3±1.2)h;合并病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4例,高脂血症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2.8±5.5)岁;患病时间2~13 h,平均患病时间(7.8±1.5)h;合并病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神经系统障碍、护理依从性差等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合并病症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定期巡房,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要及时向医生反馈进行解决;遵照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帮助患者熟悉掌握用药的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常规进行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2.1 一体化护理制度

患者均指派专人护理,每天在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各项检查结果、心理情绪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主动协助其办理入院手续,并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以及规章制度,帮助患者尽早适应住院环境;其次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将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养病环境,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心理干预。观察患者的外在行为方式或者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想法,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认真予以解答,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辅助疾病健康知识指导,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例如面对面讲述、发放宣传手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等,内容要涉及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护理配合度。

饮食、排便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进食,结合患者的喜好以及饮食标准(低热量、低钠盐、少食多餐)为其制定饮食方案,病情后好转可适当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可避免用力过度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2.2 创新护理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优秀护士评比,促进优质护理服务落到实处;同时根据科室护理的具体情况安排合理的排班制度,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促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结构,即按照护理人员的职称、工龄进行分层级管理,各司其职,促进護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知识了解程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饮食、并发症预防、疾病发生机制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掌握程度越好。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6.9%(15/32),其中胸痛6例,心律失常5例,心源性休克4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1%(4/33),其中胸痛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33,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医疗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使该疾病死亡率降低,但是预后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患者伴随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肢体障碍,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与工作。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深化以及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对临床疾病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疾病治疗中不仅关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更加关注患者的预后效果、生活质量,因此临床辅助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至关重要[4-5]。

常规护理以“疾病”为中心,护理人员只是机械性执行医嘱或者科室护理工作具体条例,护理目标不明确;且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并未与患者主动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患者在治疗中身心无法保持最佳状态,影响预后恢复。优质护理将人性化理念贯穿护理活动的始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患者的内在感受,以“患者”为中心;同时护理实践中还不断创新护理管理制度,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护理质量[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护理配合度,缓解内心不良情绪以及身体疼痛感;通过环境护理有助于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养病环境,减少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通过饮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予以床上排便训练则可有助于避免诱发严重并发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见该护理模式优势明显,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吴松鸽,韩 露,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16):

195-196.

[2] 董书领,董灵芝,任志艳,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4-5,29.

[3] 刘晶晶.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156-158.

[4] 黄 微,胡敏娟.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5,08(34):4878-4879.

[5] 李玉琼,李雪娟,邓方利,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4-6,13.

[6] 杨亚佳,范雪华,江溶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8-720.

本文编辑:刘帅帅

猜你喜欢

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优质护理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