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

2017-06-20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黄文毅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9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课初高中

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黄文毅

2011年,柳州市开始将历史学科纳入中考,实行开卷考试。2014年柳州历史中考进行改革,开始闭卷考试,并由高中教师参与考题命题设计。这一变化,是为了让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要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从而特别强调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国内不少同行们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的著述比比皆是,笔者阅读后颇有心得。作为初中一线历史教师,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本市使用的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的《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和人教版高中课本《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比较,浅谈自己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看法。

一、定位的重要性

初高中历史课标“辛亥革命”的要求比较表

初中历史课标 高中历史课标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从课标要求的内容上看(见上图)

初中的学习要求比较简单,学习容量较小,高中则是一个大事件“辛亥革命”的学习。特别在历史意义的学习上,初中教师教授的维度多,包括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意义,但是仅止于“广而浅”的意义。高中教师就专注于政治一维度,力图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切入,“专而深”。总体上,初中较偏向于狭义的“辛亥革命”,高中则是广义的“辛亥革命”。

2.从教科书上看,是师生共同拥有的资源之一,是我们应该利用好的工具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学习内容上有一些具体史实是共同的:孙中山、袁世凯、兴中会、同盟会、《民报》、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叙事上,岳麓版八年级历史,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讲述较详细,而袁世凯仅在文中简单带过他窃取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确立,对于其复辟帝制却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以小字放在第8课。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学段的历史教师,以人物作为历史教学的线索,初中教师以此强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而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与评价可以使高中教师宏大的历史教学更为丰满。

不同之处有:一是编写风格不同。初中教科书图片多,文字较少且叙事活泼。高中教科书多文字史实,叙事工整。二是单元主题不同。高中的单元主题是“反侵略、求民主”的模块式编排,教科书编者试图引导师生探讨晚清民初众多事件的博弈互动。初中的是“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单元的第7课,在教科书的第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都分散有一部分辛亥革命意义和影响的内容。初中教师们在备课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将辛亥革命与课本其他内容内在联系挖掘总结好,帮助学生宏观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从我们的学生上看,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困惑和需求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从课标、教材、学生上做好定位,就能为我们的下一步教学设计打开良好的局面。

二、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

首先,针对某一课时的教学,教师的知识框架的教授一定要清晰。在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当下,教师不能忘记历史课的板书,它有助于将一节课的结构完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最好的知识框架载体。

其次,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找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适当延展,有利于学生对某一史实的丰满。这与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利用好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再次,知识框架的构建,也是学习方法的构建。在新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育界诸多的模式实验探究,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方法,才谈得上自主学习。

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一个点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岳麓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原文是“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从原文上看不出辛亥革命对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远不足以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领域的飞跃性进步形成什么印象。因此,笔者引入一段材料(见下图),并播放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并失败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出袁世凯复辟会失败的一点原因是尊孔复古不得人心。从而引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补充在课本上作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上之一。

同时,笔者又出示一段材料(见下图),让学生与之前一段材料进行比较讨论。

同一个时代的报刊,让他们重新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教师——学生——材料的互动的比较训练,是让学生不再过于迷信课本权威,能通过史料分析,通过自己的思考看待历史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论从史出”的能力,对学生在做题和考试时阅读材料的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丰富他们历史认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能力训练,对于初中学生由“感性”的学习历史到“理性”研究历史非常有益。

总而言之,知识框架的构建是有用的。升入高中的学生,是否能详细记忆初中基本知识似乎很难的,但是当高中老师说到具体史实时,学生脑中有一种“我学过”的似曾相识感,高中老师以此作为抓手,唤醒这些知识,丰富这些知识,让初高中的旧新知识的关系衔接上,更明确更清晰的完成知识框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利于学生全面和长期的发展,考验的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态度。笔者作为初中的一线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倾注自己的努力,也有自己不太成熟的观点,只是期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差异下,能相互尊重的整合起来,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需求。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历史课初高中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