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战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7-06-19马改红黄群黄容张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6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马改红+黄群+黄容+张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统战文化思想内涵入手,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形式,将统战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旨在建立以“同心品牌”为目标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有效丰富高校统战文化内涵,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统战文化;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39-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相结合,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对高校统战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校大学生群体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民主党派、无党派、社会新阶层及海外华侨、港澳台侨等人士队伍的后备力量,更是统战工作的潜在对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将统战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有效丰富高校统战文化内涵,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实效性。

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统战文化的思想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具体的发展思路为以“同心思想”引领精神生活作为统战文化核心信念,以民主协商增进思想共识作为统战文化活动方式,以共存共荣打造同心品牌作为统战文化产品载体[2]。

一、以“同心思想”为指导,巩固大学生社区志愿活动的思想路径

“求同、共赢、同心”是统战文化的核心信念,也是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思想。大学生志愿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与国情,锻炼与提升才干,培养奉献精神与助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是居民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集中场地,因此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工作精神,即奉献自身之力,友善所及之人,同伴互助,共同进步。这与“同心思想”的同心共赢有相近的精神。

1.削减“先进服务队”标签,将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化。提起“志愿服务”部分学生会与“积极分子”贴上标签,认为志愿活动是党员、积极分子等群体热衷的活动,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学生群体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为“入党”、“学分”而进行违心的志愿活动,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新媒体世界”而少与社会接触。在统战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削减“党员”、“先进”等标签,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广泛化,只要具有奉献精神、有互助意识的学生,应该鼓励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了解民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群众基础。

2.凸显“志愿”精神,将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规范化。“共赢”也是统战思想的目标。以此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突出“志愿”精神,将学生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工作原理、管理机制相结合,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者,可以选择成为社工,将志愿精神延续。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某学院志愿服务队为例,本队现有队员87人,非党员人数从39%上升到了71%,非学生干部成员组成从46%上升到78.1%,队员自愿度为100%,社区群众对于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

二、以民主调研的活动方式,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路径

服务是由服务者、服务对象构成的双向活动,满意度决定于服务者的付出方式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内容,因此民主调研是科学高效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前提。

本研究团队历时3个月,对长沙市、株洲市、沅陵县等湖南多个社区居民进行了《湖南地区社区居民医务志愿服务需求情况调研》,分析调查对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志愿者品格道德和精神形象需求、服务方式、服务需求情况等。社区居民对志愿者品质要求集中的有诚信、友善、勤劳等,希望以学校统一组织、居委会参与的形式开展,对健康照顾、医务咨询、社会关系支持等需求比较集中。将调研结果应用于校园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招募、培训中。同时研究组也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介入路径的调研》,长沙5所高校的500多名学生参与了调研,分析大学生对社区居民服务的内容、现状、时间、服务形式等,形成针对社区居民的长效服务活动体系,设定弹性因素。有87%的学生愿意参与活动,68%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并且认为有意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应是在自身意识调节下展开的自觉活动,以发展自身的奉献服务、公民参与、互助友爱等需要作为活动动力,以成就理想自我作为活动导向,以自身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来调节控制整个活动的过程。

三、以”同心品牌”為目标,打造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办法》规定各级组织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区域内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导、统筹、协调、考核工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虎头蛇尾”活动形式化、“轻描淡写”内容肤浅化、“理念空白”机制临时化、“资金缺乏”评价滞留化等特点。出现节假日服务扎堆的现象,甚至有媒体报道的福利院老人一天被洗四次头的现象。要想发挥志愿服务送健康、送关怀、送知识、送保健的目的,就必须建立长效志愿服务路径。

1.开展“外展服务”机制,主动识别服务需求。外展服务作为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以“向外拓展”为其突出特点,即大学生志愿者主动走出学校,识别那些需要接收服务的对象,通过与他们主动建立关系,提供适当服务,提高其应对困难的能力[3]。对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到老年人经常聚集的地方,如公园、街头巷尾、马路边等,通过交流与观察,识别其需要,进而与他们保持进一步接触,通过提供辅导及发放资料,提供教育性、娱乐性及训练性服务或活动,使这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提升,发挥潜能的同时预防不良影响。

2.以“个案辅导”为路径,倡导志愿者情怀。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经由专业关系,促使案主运用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福利[4]。大学生志愿者以“个案辅导”为路径介入社区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在相对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技巧以社区的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各类残疾、慢性患者、老年患者为对象,为其情感方面、心理方面提供帮助与支持。

3.以“小组工作”为路径,倡导服务人性化。志愿者以“小组工作”[5]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合作协助,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提供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组织同类问题的服务对象定期聚会,帮助服务对象分享他人的对抗困难的经验,调整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积极康复。

4.建立“同心品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时效性。利用新媒体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所具有的联络、沟通的优势,让大学生更快、更有深度地记录、了解社区居民的状况,一方面可以成为社工同居民及社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宣传志愿者服务文化、人文关怀精神的最佳渠道。该平台包括对外网站和微信平台两个大的方面,涵盖服务部、策划部、人力部、信息部等多个部门。可以为居民提供短期生活帮扶、定期生活照顾、健康教育、社会关系联络、公益讲堂等多项服务,以人性化服务为标准,“同心思想”为引领,利用微信新媒体的凝聚力和高度关注,在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有力的帮助。网络平台有利于社区志愿服务由原来的单一、不便联络的情况转向一种拥有长效性发展和多元化便捷服务项目的有机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机制,有利于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银辉.“同心思想”视角下转型期统战文化的发展思路探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45.

[2]吴猷.论统战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管理,2014,(6)281:211-212.

[3]张时飞.外展服务-中国城市老年工作的理性选择[J].中国社会工作,1997,(4):12.

[4]郭雪娟.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工服务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5]陈穗丽.大学研究院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实践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32):44-4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