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承德书院的教育发展

2017-06-19贾军琳

林区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贾军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清代承德书院的教育发展

贾军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清代的承德书院始于乾隆时期,止于清末书院改制,共一百多年时间。清代的承德书院随着避暑山庄的兴盛而兴起,为承德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当下承德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清代;承德书院;教育发展

清代以前,相对中原发达地区,承德地区一直缺乏一个稳定的文教发展环境。直到康熙时期,这里仍是地广人稀、无力兴学的文化教育落后地区。承德书院的兴起与避暑山庄的修建密切相关。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最后完工,历时87年,而这一阶段,也是承德书院从无到有的重要阶段。

一、承德书院发展的背景

承德作为塞外荒凉地区,相比中原地区,这里一直是清代的文化教育落后地区。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清廷对承德的关注越来越多,为了解决承德作为清廷第二个政治中心的特殊地位与文化教育落后的尴尬局面,乾隆皇帝采纳了礼部尚书曹秀先在承德兴建学校的建议:“丙申夏,驻跸热河避暑山庄,秀先以礼部尚书扈从。几暇召见,谈及时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职言职,以为此处宜兴学校以造就士。朕曰:俞哉!亦其时矣。”[1]因此,令直隶总督周元理和学政罗源汉在此筹办兴学和建文庙事宜。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热河文庙正式建成。此后,承德书院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总体上,承德较之于直隶其他府县,书院教育仍然落后。有清一代,尤其是清朝中后期,直隶省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有学者统计清代直隶共有书院168所,但地区分布不均衡(见表1)。

表1 清代河北书院区域分布统计表[2]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承德在全省中书院数量最少,仍旧处于落后地位。承德地区出现了几所书院,有了“弦诵之声”,填补了承德书院的历史空白。

二、承德书院兴起的原因

承德书院是随着避暑山庄的逐步兴盛而兴起的,承德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修建以来,逐渐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被称为大清陪都。清廷皇帝在此驻跸消夏,处理政务,接待国内外使臣。到乾隆时期,承德已从一个“自古关塞以外荒略之区”变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城市,并由此带动了承德政治、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其主要表现为:

(一)承德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是书院发展的政治保障

避暑山庄的兴建与完善使得承德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起初承德仅有从属性的行政建制,清初设围场总管大臣和热河总管大臣,隶属内务府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第二年设热河总管。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祯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改热河厅为承德直隶州,这便是“承德”名称的始源。乾隆七年(1742年)恢复热河厅,裁撤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热河厅为承德府。随着承德行政机构的不断提升,兴办教育逐渐提上日程,而承德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朝廷对承德兴办教育的支持。

(二)交通的改善带动商业贸易的繁荣,是书院发展的经济基础

清初,为了习武木兰,从京师至木兰围场沿途建立行宫,以供每岁木兰秋狝途中所用。除此以外,清廷还在古北口外和喜峰口外的鞍匠屯、什巴尔台、王霸垓三个地方,以及红旗营、城赖村、王家营、热河等地添设驿站[3]。交通的改善直接促进了承德商业贸易的发展,清廷采取出口免税政策,以便利商人从关内运货供应承德,促进了承德商业贸易的繁荣。交通的改善以及商业的繁荣,为书院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人口的增长,是书院发展的必要条件

避暑山庄建立以前,承德只有热河上营和热河下营两个小居民点,人口很少。由于避暑山庄兴建,移民增加,承德人口增长很快。其人口主要来源有:满蒙贵族、随行人员及侍从人员;商人、小手工业者;皇庄上的劳动力;内地灾民等。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承德府及周围各县总计户数已达109 805户,人口多达557 406人[4]。人口增多,必然会产生教育的需求。这也符合孔子庶富而教的理论,政治安定强大、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接下来就会发展教育。这是承德书院教育以及各种教育形式兴起发展的原因,归根结底,承德书院发展最直接的原因还是避暑山庄的建立。

三、承德府县各书院简介

1.秀峰书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直隶总督周元理奏准热河等七厅各设义学一处。热河同知伊桑阿已在板棚街建造义学校舍,第二年建成,直隶总督周元理题写“秀峰书院”的匾额。这所义学便成为承德的第一所书院。道光六年(1826年),海忠任承德知府,见生员增多且书院日久倾圮,弦诵无所,又地近闹市,非读书之所,乃报请热河都统英和批准移建。

2.振秀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在当时治所之西(城隍庙址西)建成,大门额曰“振秀书院”,讲堂额为“砥砺廉隅”,皆为都统英和所书。海忠书讲堂前楹额为“紫塞同文”,并聘请霸州崔君以进士司承铎即主讲席。

3.滦江书院:在县治(今承德市滦平县)西南里许,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理事通判景文建(景文有重建滦江书院记)。嘉庆十九年(1814年)院长傅文炳捐修[5]。

4.凤山书院:在县署(今承德市丰宁县)东南数十武,道光八年(1828年)邑人朱予德建[5]。

5.平泉书院:在州治(今承德市平泉县)南里许,乾隆十一年(1746)同知明德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同知明興移建州署之左(明興有平泉书院碑记)[5]。

6.赤峰书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乾隆四十三年建。嘉庆十九年(1814)理藩院员外郎岳祥改建,未竣。道光元年(1821)邑人赵敬立重新修建[5]。

7.秀塔书院:在县治(今辽宁省建昌县)之东北隅,乾隆三十八年(1773)通判清格重新修建(清格有重修书院记)[5]。

8.凤仪书院:在县署(今辽宁省朝阳市)之东,建筑时间及规模未有记载[5]。

四、承德书院的教育管理

(一)管理制度

负责管理书院及教学工作的是书院的院长或称山长。同时,承德府内各书院都设有监院,管理财务、图书、生徒膏火奖赏及日常事务,督导诸生课读,并在内舍生中选择文理最优、老成持重者派充斋长,协助监院工作。

(二)考试制度

书院对诸生严加考课,所谓“日有程,月有课,岁有考”。月考分为官课和斋课,每月初二和十六日进行。岁考在年末进行,是一年学习的综合考试。成绩:生员分超、特、一三等,童生分上、中、次三级,前一、二级有奖,不及格者责令重读原课程。考试阅卷分三日完成,然后集诸生加以讲评,指点课卷得失,并将成绩登记公布,肄业诸生连考三次优等者,附生升外舍生,外舍生升内舍生;连考三次劣等者降;发现作弊者,均不列等,按旷课例查办。

(三)经费来源

承德书院的办学方式大都采取官办与社会捐资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书院的经费来源也是官方和社会捐资两条途径。总督周元理上奏承德府建书院时,对书院的束修银、膳金、生童膏火银等经费做出详细规定,官员捐养廉津贴,热河都统及府、县每年共捐银三百两[6]。书院还有一部分社会捐资,承德知府海忠在移建秀峰书院时,还与热河都统英和“首出俸钱,以为捐输者倡”,后就有当地郡绅捐资为书院移建购地。官办与社会捐资的方式,保障了书院的经费来源,有利于书院的良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

书院的课程以经、史为主,兼习诗赋、书法、《大清律例》、时文(八股文)等科举考试科目。但教学没有统一进度,每日分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节。生徒按山长指定的进度自己攻读,发现疑难,可互相切磋或请教山长、博士。家贫路远者,也可在家自修,按时来院参加考试。

五、清代承德书院的特点

清代承德书院虽然兴起时间较晚、存在时间不长,但却是在有清一代的整体书院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兴起与发展,因此,清代的承德书院有着与清代书院相似的特点,即书院官学化倾向明显,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承德书院多与承德地方官员联系紧密

承德书院在建立之初就与官方办学相联系,可以说,承德书院的建立,实际上是对朝廷兴办承德教育事业的一种呼应,与承德的地方官学几乎同时兴起。清代承德所属的书院大部分都是由书院所在地的地方官员兴办,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如秀峰书院为直隶总督周元理奏请申办、滦江书院由理事通判景文建。书院的山长是由官方聘请,在一定程度上对书院起着监督作用,如振秀书院的山长就是由承德知府海忠延聘。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捐养廉津贴,这也是书院的经费来源之一。承德书院在兴办、山长选聘和经费来源上都与地方官员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书院的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书院与官方联系密切,也减弱了书院的办学阻力,有利于提高书院的社会地位,提升人们对书院的认可度。

(二)承德书院与承德地方官学职能相似,书院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

承德书院与承德地方官学几乎同时兴起,在课程内容、考试制度等方面都与地方官学相似。承德府署各州县的书院,都规定有升入府学为廪增生各三名的学额。书院的生徒实行肄业制,学完一年即可离院参加府学入学考试,也可继续学习数年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书院的课程以经、史为主,兼习诗赋、书法、《大清律例》、时文(八股文)等科举考试科目,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六、承德书院对当下承德教育的发展启示

清末民初,承德府署各书院先后改办为新式中小学堂,书院这种教育形式已成为历史。书院在承德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书院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教学的优良传统则是承德教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承德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书院作为与地方官学不同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风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承德书院除学习规定的《四书》《五经》等科举考试科目外, 经史子集皆可涉猎,注重学术交流和论辩,为承德各地培养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因此,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摒弃将考试成绩作为单一评价学生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特长。

(二)教育应努力谋求相对独立性

古代书院提倡私人讲学,学习内容不受限制,而元明清以后,书院逐步官学化的倾向明显,这样做虽然使书院得到更多的官方支持,但书院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书院的相对独立性降低。当人们提到书院教育的辉煌时,多是追慕宋代大师频现、学术交流频繁、人才辈出的时代。而其后的朝代,虽然书院数量越来越多,但因为书院官学化,书院教育再也不能达到宋朝时的辉煌,承德书院也是如此。

七、结束语

清代的承德书院是在避暑山庄的修建、承德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兴办教育的需求增大背景下发展起来。因此,承德书院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有关,与地方官员的办学热情相关。承德书院虽然在形成之初就有一定的官学化倾向,与地方官学同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但承德书院为承德的地方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1]黄悦.热河文庙——从封建科举到现代教育的发祥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8).

[2]刘园园.清代河北书院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2.

[3]田淑华.清代承德府地方官学的兴起和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4]马汝珩,成崇德.康乾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兼论避暑山庄兴建的社会条件[J].清史研究,1993,(7).

[5](清)海忠.承德府志[M].光绪十三年廷杰重订本.

[6]窦仲林,杜汉民.承德市教育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4.

〔责任编辑:李海波〕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Academies in Chengde in Qing Dynasty

JIA Jun-li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The Academyies of Chengde in Qing Dynasty began in Qianlong period, which lasted more than 100 yea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Academy changed its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cademy of Chengde rose with the prosperity of the Imperial Mountain Summer Resort, which mad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 in Chengde, and also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engde education.

Qing Dynasty;the Academy of Chengde;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49

2017-03-15

贾军琳(1993—),女,河北承德人,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K249

A

1008-6714(2017)06-0107-03

猜你喜欢

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