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流程再造在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中的应用效果

2017-06-13甘仙雯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危重症流程护士

甘仙雯, 曾 艳

(海南省人民医院 秀英急诊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急诊流程再造在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中的应用效果

甘仙雯, 曾 艳

(海南省人民医院 秀英急诊科, 海南 海口, 570311)

急诊流程再造; 危重症; 抢救效率; 满意度

危重症患者往往突然发病,病情重,复杂多变。急诊护理人员再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如果思想上、组织上、治疗上缺乏充足的准备[1],可能造成抢救程序混乱,对患者的抢救造成不良影响。以往的抢救流程采用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员较多、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在急诊抢救时不仅会造成现象无序,人员和时间的浪费,还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增加护患纠纷的发生。流程再造是一种改进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存在隐患环节,对流程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的方法,其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流程为改造对象,其目的是提高护理效率,满足患者多方位的需求,更好的为患者服务[2-3]。本院急诊科室自2016年以来对护理流程实施再造,有效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4月急诊收治的245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实施流程再造护理。其中男125例,女120例。年龄21~75岁,平均(48.5±12.5)岁。体质量指数18.2~26.5 kg/m2, 平均(22.5±4.5) kg/m2。APACHEⅡ评分17~22分,平均(20.8±2.4)分。疾病种类:心肌梗死82例,休克60例,脑外伤45例,多发伤20例,其他38例。选取2015年9—12月急诊收治的223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其中男120例,女113例,年龄25~74岁,平均(49.2±13.4)岁。体质量指数18.0~26.9 kg/m2, 平均(22.3±3.7) kg/m2。APACHEⅡ评分17~23分,平均(20.4±2.6)分。疾病种类:心肌梗死74例,休克56例,脑外伤41例,多发伤15例,其他37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 均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能够配合完成护理满意度调查。排除标准:入院后24h内死亡者; 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 听力障碍、读写障碍。2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急诊流程再造的方法

1.2.1 快速分诊:设置1名分诊护士(3年以上工作经验,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患者进入急诊区域后,分诊护士结合患者的主诉、感知、评估、优先分类处理进入分诊,并安排专人负责送去相应的科室安全提前就诊[4]。在此过程中分诊护士一边进行询问,一边进行生命体征测量并记录,为重症患者系好腕带,并上报到挂号处。患者经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实施优先救护,通知相关专业医生准备接诊。

1.2.2 抢救流程再造: ① 成立抢救小组:成立专科抢救护理小组,每组3人。设置小组长1名,由高年资护士担任,且该护士经验丰富、专业扎实、应急能力强、协调能力好。1名护士为主班护士,从事相关护理工作5年以上,观察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专科护理操作熟练。另外1名护士为低年资护士,主要完成相关的配合工作。制定小组抢救定位图和急诊抢救流程图(固定在墙上),要求科室内护士熟练掌握。由护理部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护士进行补考。由此再急诊科室形成一套规范的操作及救治程序,使护士在进行迁就工作时时有章可循、执行起来有据可查[5]。② 抢救过程优化:规定抢救人员的站位及工作内容。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小组长位于患者的头部,全程指导小组护士完成治疗工作,同时负责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具体内容有吸氧、吸痰、连接检查呼吸机、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记录血氧饱和度、面色、意识、周围循环等情况[6]。对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安抚患者的情绪。同时负责与医生进行沟通,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主班护士位于患者的右侧,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包括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床边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检查、采血、配血、输液等,遵医嘱对患者用药,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床边辅助检查或被护送到辅助科室进行检查。结合实际情况配合医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等操作。另外1名低年资护士位于急救车旁,主要负责观察和记录,包括输液情况、病情变化,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的时间、患者的出入量等。同时配备好抢救物资以及抢救物品。③ 急救物品的摆放:由低年资护士负责摆放急救物品。在抢救结束后将急救车放于床尾,按照急救物品摆放图摆放相关物品,将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呼吸仪以及负压吸引等装置归位。将气管插管用物及简易呼吸器集中放在整理箱内,保证所有抢救设备均可触手可及,抢救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1.2.3 转归流程:对于经抢救后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入急诊观察室、病房或手术室。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加强监护[7], 如:血压、心率、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等,准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以及呼吸囊等急救物品,由治疗班护士负责。同时通知相关转入科室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患者到达相关科室后对病情进行介绍,填写好交接记录单。

1.3 观察指标

记录抢救成功率、平均抢救时间、抢救费用、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环境设施、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护理技术、便捷性、护理效果6个方面,每个条目1~5分评分,表示很满意度(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 果

2.1 流程再造前后患者的抢救情况及护患纠纷发生比较

护理流程再造后,患者的抢救平均时间短于再造前,抢救费用少于再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再造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再造前,护患纠纷率低于再造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流程再造前后患者的抢救情况及护患纠纷发生比较

与再造前比较, *P<0.05。

2.2 流程再造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护理流程再造后,患者在环境设施、护理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再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流程再造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s)

与再造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急诊科室负责患者的紧急救治和抢救,护理工作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急诊抢救工作是衡量一个医院应急能力、整体水平、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8]。危重症患者在急诊患者中比较常见,一旦该类患者的救治时间被延误或超过了救治的时间窗,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会明显增加[9-10]。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推动,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越来越多。但就目前而言,危重症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多,且抢救护士低年资护士多,常常造成处理急诊患者最初抢救阶段处于一个忙乱状态,不仅工作效率差,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及时救治[11]。科学化、程序化的抢救流程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至关重要[12]。流程再造起源于企业管理,是将流程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彻底设计新的流程,以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13]。近年来,流程再造逐渐被引入到护理行业中。研究[14]显示,流程再造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督查、完善、改造,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起流程化、整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

为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效率,本研究将急诊护理流程再造,成立专科抢救小组,制定小组抢救定位图和急诊抢救流程图,严格要求护士在实施抢救工作时按照定位图的情况站位,按照流程图的抢救程序实施护理工作,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完成相关救治内容,形成一套规范的操作及救治程序。通过与常规急救流程进行比较发现,实施急诊流程再造后,患者的抢救平均时间缩短,抢救费用减少,抢救成功率提高,护患纠纷减少。护理流程再造的实施,护士再对患者进行抢救时知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规范了救治重症患者的操作程序,使患者的整个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减少了在各个环节的直流时间,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15]。有研究认为[16],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高效、协调及护理人员的娴熟技能与分工配合直接决定了抢救质量。流程再造规范了抢救流程,从时间上预测患者下一步的救治措施,护士不再盲目的执行医嘱,而是主动的参与到护理中来,避免了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时间浪费[17]。在护理流程的指导下,护士按能力分配岗位、各尽其责,避免了以往功能制护理模式流程中因人员职责划分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抢救过程忙乱无序和低效现象[18]。同时,设备固定放置,物品摆放合理,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抢救费用,达到了既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又保障了护理安全的效果。自实施护理流程再造后,护士能够快速准确判定、正确评估、果断处置,从容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迅捷高效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患者到医院后可直接送入抢救室无须停留,加快了抢救的速度,预防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常规护理流程相比,急诊流程再造后患者在环境设施、护理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提高。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让整个急救过程井然有序,条理清楚,程序明确,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护理满意度限制提高。综上所述,流程再造能够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陈应辉, 成沛玉. 流程再造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0): 16-17.

[2] 苏纯音, 朱丽萍, 周焕芳. 护理流程再造对心血管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8): 3524-3526.

[3] 安莹, 陈晓雄, 丁宁, 等. 流程再造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23): 2841-2843.

[4] 王松玲. 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2(2): 101-102.

[5] 王云, 贾亚平. 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8): 38-40.

[6] 陈竹芳, 黄鹤.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9): 87-89.

[7] 张倩倩.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青岛医药卫生, 2013, 45(4): 294-295.

[8] 李灵芝. 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 1826-1827.

[9] 王蕾, 张献文, 李想. 急诊重症监护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 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6): 259-261.

[10] 陈敏, 李小峰.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J]. 护理学杂志, 2013, 28(18): 37-38.

[11] 贡晓兰. 急诊一体化救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18): 43-44.

[12] 杨骏, 陈燕铃. 细节规范与再造工作流程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4(4): 155-156.

[13] 周建仪, 黄少娟, 曾奕云, 等. 运用精益管理学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就诊流程再造的临床观察[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0(4): 346-347.

[14] 雷巧玲, 王景杰, 郎红娟, 等.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及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 2014, 28(12): 4395-4397.

[15] 陈应辉, 成沛玉. 流程再造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28(12): 4395-4397.

[16] 王艳春, 崔明淑, 刘希娟. 护理流程管理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5): 95-96.

[17] 孔凡平. 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8): 8-9.

[18] 袁君娜. 流程再造管理在抢救急诊危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 2014, 22(7): 1066-1067.

2016-12-22

R 472.2

A

1672-2353(2017)10-146-03

10.7619/jcmp.201710046

猜你喜欢

危重症流程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