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2017-06-13李亚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李亚飞

摘 要: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是非齐一,要想成为大圣,必须黜聪明,即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宇宙万物,世界人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展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准则,那么,万物的差异该如何去区分,每个人的是非又该如何去判断呢?庄子明确地给出了答案:齐万物、泯别异。事物无差异,是非无标准,即庄子看待人世的态度。最终,庄子要提出的就是“天人合一”这一观念,即天道不可违,人要遵循天道做事,天与人合而为一。

关键词:齐万物 泯别异 天人合一

一、以道观物,万物齐一

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哪里,在庄子看来,“以道观物”就是其根本所在。庄子强调道与宇宙万物并生。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的根本为道。道具有自己的信念与感情,没有具体的形态和规定,道可以代代相传但是不可以亲身讲述,由此可见,可以得道却不可以看见道。道本来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根本,比天地的生成更久远,是本来就有。有了天和地后,更显得道有多深厚,多高尚。而且道是永恒的。以及万物的生与死,各种形态变化,都不知道它们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在万物之中的道是不可改变的。大的事物离不开道的发生变化,小的事物也离不开道的形形态态,万事万物的生死都是依照道运行的,四季的交替也是依照道的规律进行是。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的根本,可以参照天道的运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么看来,道是根,万物就是枝叶。它们组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机体。道与万物互相脱离都只能说是不完整的,只有两者结合才可以说是完整的。那么,道与万物是一个整体,道与万物单独罗列出来,都只能算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如果万物各行其是,不与道有机的联系,就不能展现各自的生命活力了。万物中的道是固有的,而且关系着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庄子在这里谈到道的普遍性,以及抽象的道与具体的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在此意义上,庄子提出万物齐一。万物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道”面前,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对于人来说,人在“道”面前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只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寻找“道”。

二、是非为一,泯别异

在庄子看来,事物是不存在明确的是与非的,如果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只顾自己的立场和站在自己的角度,事物的存在就沒有自身的意义可言了。这便可以看出,庄子所理解的事物是一种现实的、可见的。但是事物是不存在是与非的,争辩事物的是与非是没有意义的。道隐藏在万物之中,没有真伪一说,道就是万物存在的真理。人的语言措辞是不可以用是非标准来判定的,道只有在有所收获之后才可以得到,语言的好坏是不可谈论的。想要清楚地知道一件事的是与非,那就要用道来评判。庄子以“道” 的方法去认识和观察事物,这样出现可以超脱真伪、是非的现象的概率就会很小。在他看来,事物中不存在彼与此以及是与非。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是非是不明智的,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可以看出是非曲直的不确定性。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因为只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生和死只是人们的一念之差,没有明确的区分。做事情不必非得遵从是非的原则,自己认为合理便去作为。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追求自己内心的信念即可。但不可违背天道。是非彼此不用分的那么清楚,也就是所谓的道一。在庄子看来,事物彼与此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彼与此便可以成为认识和判断对方的把握标准。万物的生与死都是相对的,这种存在的状态是难以捉摸的,是与非又是难以辩解的。对于圣人而言,不走是非难辨的路,而用天道去观察事物。因此,实际上不存在彼与此,也不存在是与非,而这种超脱了彼此、是非的存在,庄子称之为”一”的关系。庄子提出了一种超脱彼此、是非的认识方法,即“道枢”。然而“道枢”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庄子认为,两个人争是非是可笑的,双方各自坚持着自己说的是有道理的,可是那么多的人和事,各自又有各自的看法,是和非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庄子强调不要光顾着追求是与非,从而使双方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而是要站在客观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便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按照庄子的说法,无论是谁提出是非之道,或者无论与谁争论是非,都是争论不清的,谁是谁非是没有标准的,而且是无法判定的。是非是无法辩驳的,在庄子看来,不必争论谁是谁非,只有等待造化了。由此看来,庄子深刻认识到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并指出了导致不确定性的原因,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位置上来观察事物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庄子认为事物都是没有特定性质的,即事物没有绝对如此,或者绝对如彼。庄子认为,从道一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是不存在差别的,都是相等的。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事物,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相互之间就会有所嫌隙。站在人生世俗的角度来看,事物自身是不存在贵与贱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差距的,站在有所作为以及自身利益的角度,人生的价值通过有所成就才会有所体现,这样一来,人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也有大小之分。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起事来就会觉得这么做是正确的。在庄子看来,道、物、俗、差、功、趣等都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按照这些标准来看待事物,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事物本身是不存在差异性的,只在于人们观察以及判断事物的角度。站在不同事物的立场,它们呈现的状态也会不同。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庄子认为,想要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认识,就得认识到事物的客观存在,从事物自身的角度,深入到其本质属性的认识。即在概念与事物,抽象与具体之间,庄子似乎更倾向于把具体事物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是庄子真正要说的是事物没有定性:“道行之而成,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概念与事物,抽象与具体,马与白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由此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大的还是小的,此形态还是彼形态的,如果遵循道的运行,都是“一”。庄子指出,天下的事物如果有互相之间的对比,就会显现出各自存在的价值。天与地还有我是道同时造出来的,并且天地万物都是与我合而为一的。在空间上,万物之间没有大与小的分别;在时间上,万物之间没有久与暂的分别。因此万物是“一”。但是,庄子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事物之间的同是从“道一”的角度来看的。而从事物之间差异的角度来看,美是美,丑是丑,小草是小草,柱子是柱子。庄子强调的是万物齐一,更愿意从“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事物。

但是当人们过分注重差异,就会被误导,使自己和现实割裂开来。就可能把“我”和“非我”对立起来,从而造成心灵的混乱,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永远不会去“我”而与道为一,从而难以获得“至乐”,而且还不大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现实认识,也得不到道家那种顺自然、抱朴素之生活所带来的真正的快乐。

庄子在是非问题上提出了“黜智力”。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差异性,以及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对待差异与是非的态度应该从“一”的角度来看待,应该宏观的看待事物,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事物本身和两事物的对比。庄子在人智力方面的态度为:“黜智力”,这样就可以使人深入到宇宙世界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事物的本质,庄子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且认为人不可能认识它,因为认识事物的标准是不确定的,而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人是不可能完全掌握事物的知识的。更加显示了人在道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知。庄子认为人不知道事物的相同点,对世界万物究竟能不能被人知道仍持怀疑的态度;而且,一个人的内心对于知道还是不知道,外人是无从知晓的。这样看来,人的智力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是极其渺小的。在事物无限的知识面前,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更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要想使人的智力起到良好的作用,就必须使人从"道”出发,使自己的内心与道相适应。

三、齐物论的现代价值

庄子在人生处世方面主张无为。他认为,无为是最大的有为,通俗的说也就是与世无争,无争也就是人生的最大作为。人在作为的时候应该顺应自然,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顺其自然”。按照庄子的说法,动物是不应该屈从于人类的,因为人和动物同样是道生出来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且动物和人应该遵从各自的发展规律来生存,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道,人不能改变动物的道。庄子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原则。他认为一切“人为”对于自然都是有害的,而且这都是违背天道自然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帝应王》)“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在庄子看来,只有自然之道是人做事时必须依照的方法,人们遵从的道是有规律可循的,人是不能违背天道的。想要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就要去掉人世的浊气,恢复淳朴的自然素质。人要遵循天道做事,使天与人合而为一。

庄子讲述的“天”也就是道家所讲的“道”。在人生观方面,庄子主张“与道为一”,即在“道”的指导下,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人应当以道为精神追求的目标,得道是最高的精神境界。从宇宙的角度看待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生于宇宙,归于宇宙,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却是渺小的,想要得到精神的自由,必须从宇宙中寻得道的真理。人和万物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没有所谓的人比动物尊贵一说。庄子把人“去尊贵化”,目的是想讓人看清自己的真实存在。

齐万物、泯别异,是庄子看待事物的主要态度,这表现了他深刻的认识能力。庄子主要强调“道同”,在他看来,事物无差异,是非无定性,物与人都应该遵循道的发展规律,不可逆道而行,也就是说“道一”。知识是无限的,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想要获得更高更深的知识,庄子表明要“黜聪明”。知识掌握的越深,表面上看起来就越“愚”,也就是现在讲的大智若愚。想要获得真知,就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从而能把知识学的更透彻。

参考文献

[1] 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刘坤生.《庄子》九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