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养“文心”重建意蕴

2017-06-10冯琛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心古诗词教学

冯琛莉

【摘 要】在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背景,在学习阶段培养塑造孩子的写作意识,注重积累和修炼,从而用以涵养“文心”,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则对帮助儿童形成文化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适当适量的摹写、仿写对形成儿童言语生命底色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以《忆江南》的教学为例,可基于儿童的理解与兴趣点,重建仿写的生命意蕴,提出三点策略:仿出自然—炼出熨帖—创出自由。

【关键词】文心 古诗词教学 仿写策略

“文心”一词,早已有之。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阐释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则是指“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而笔者所说“文心”则是指:在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以儿童为中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来“养心”,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为背景,在学习阶段培养塑造孩子的写作意识,注重积累和修炼,从而用以涵养“文心”,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以“人”为“文”,以“文”化“人”。让儿童写作成为一种教育自觉,一种文化自觉。

毋庸置疑,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帮助儿童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涵养“文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若学生在赏析、学习之余,进行适量、适当的摹写,充分运用古诗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有助于提高他们表现事物的能力。这个储备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的“养心”来蓄积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言语家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笔者尝试通过仿写,充分运用古诗词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获得诗的熏陶,来推动形成儿童言语生命的底色。笔者以《忆江南》(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仿写策略。

一、仿出自然,洗尽铅华呈素姿

这里所指的“自然”,是指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自然天性的一面,即便是仿,也非东施效颦,而是呈现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言语交往与成长。不需要矫揉造作,只是对江南那些美好事物,用自己自在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去看世界,读文学,写文章。这个直觉,是对文本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一个“见”字。那么学生在学《忆江南》时“见”到的是什么?

(一)见词——唯其“不离”,仿个真实

我们与学生一同进行了文本细读。学生通过百度等网站也收集到了不少资料,我们留取与仿写相关的一些资料。

见到一首词。 《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又名“望江南”。二十七字。整首词押“ɑn”韵。中间第三、四句是七言两句,对仗。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

见到一个“忆”。在《忆江南》一词中,通过学习,学生必然会知晓“旧曾谙”三个字所呈现的意境。而词末一句“能不忆江南”则是作者对杭州魂牵梦萦的一往情深。在创作时,这一反问,是难点,需要学生去细细品酌。

见到一段情。这是白居易晚年的词作,他写下这组词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开始步入老年,身体多病,仕途失意,又加上路途遥遥,古代交通不便,恐怕回到江南的可能性不大了。在他心里,江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他想念的是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岁月。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色彩明艳的江南,那个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江南,也许只能永远相会在梦中了,它已经成了诗人心中一个美丽的江南梦,是一个人的一片深情。

细读后不难发现,《忆江南》是一首对学生来说较为浅近的词。学生虽然不是马上能字字读透,但这首词呈现出的画面感还是非常强烈的,这种语言的美,学生是完全能感受到的。据词仿句,有景,有物,有地点,有情,老老实实仿,简简单单仿,大胆地仿便是了。这是一位学生仿写的《忆江南》。

多读诗词,多仿诗词,哪怕只是单纯的仿,学生也会逐渐感觉到语言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发他们求知的愿望。

(二)见景——唯其“不即”,仿个新鲜

在白居易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这首《忆江南》主要呈现的景就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学生仿写的主要景点也就在这两句上了。而如何让学生把在大自然、在街头巷尾甚至校园里“见”到的景选择性地写进诗中,这里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文化积累,甄选景物,进行组合。请看两位学生写的《忆江南》。

两位小作者分别描绘了苏州和杭州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寒山寺、独墅湖和杨公堤。这是两位小作者“见”到的景,词虽很稚嫩,却已然有了对词的那种感觉,诗性始于年少,有这样醇美干净的情怀,应是幸事。

二、炼出熨帖,语不惊人死不休

此熨帖,核心即是“炼”字。

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都带有显著的色彩,组织配合也较为严密,四年级的学生仿写,要求不需要这么高,但是对语言的敏感性,还是要培养的。

(一)炼出“诗眼”来

《忆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润的“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好”为诗眼。仿句时,这一字,需要斟酌。

(二)炼出韵味来

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诗句的语言要精练,也学会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在不断的练笔过程中也懂得用词要準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的韵味需要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品味,才能炼出学生自己想要的那种纯美的韵致。

在不断的摹写、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了古诗的写作手法,久而久之,他们的创作激情将被点燃,当学生“欲罢不能”时,那么涵养“文心”又有何难?

三、创出自由,万紫千红总是春

每一首诗或词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幅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有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这里需要的是儿童飞扬自由的灵魂,用自己的诗意情怀去写心境,创情趣和意境。

(一)境随心转,写出心境

诗人在写诗句时,常常是触景生情,而此情此景却是用最简练的词句包含在整首诗中,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给学生铺垫一个场景,让学生把诗句内、外能看到的或不能看到的都用自己的“心”描述出来。

这是本班两位同学的作品,好一个“没泥中”,好一个“露枝头”;又是怎一个笑遨西湖,吟诗作画品茶,逍遥?逍遥!显然小作者已经明了古人所谓的心情是随着风景而千变万化,而心情千变万化后,风景也随之而变,这就是“即景生情,因情生景”了。

(二)趣由心生,创出情趣

鲁迅在谈到孩子的想象力时曾说:“孩子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不可否认,就想象力来说,成人远远不如儿童那样会想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较之成人,想象力的可挖掘性会更深更强,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引导他们把这些丰富的想象写出来。

这位同学完全颠覆了《忆江南》的画风,这词在他的笔下显得趣味盎然。葱包桧儿、片儿川、油墩儿、猫耳朵这些杭州的美食就这样巧妙地写成了《忆江南》的又一版本,这显然是孩子的诗词,是新鲜的,是丰富的,也是充满灵性的。

潘新和先生说:在语文教育中,“道”比“技”还重要。如果作者没有对“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气血,皆有共感”的领悟,是不可能写出另一种生命的可爱,便不可能有写作的冲动与激情。

本班一位学生,爱极了宋词,于是在大量积累背诵的前提下,一年之中又创作了近五十首词。孩

子的词,你能说是幼稚的吗?孩子的创作空间,你能小觑吗?笔者在这样一次古诗词仿写的“软着陆”中,对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培养以及写作体

验也提供了另一个通道。当然,这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仿创提供温润的土壤和良性的平台,需要用时间去“涵养文心”,用心去成就孩子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吴勇.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學出版社,2010.

(浙江省杭州市彩虹城小学 310053)

猜你喜欢

文心古诗词教学
礼物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文心杯全国书画才艺大赛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