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09项义军关兵

对外经贸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际商务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项义军+关兵

[摘要]语言学范式、经济学范式、管理学范式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我国高校主要采用前两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规模逐年扩大,但在人才规格、能力结构及师资水平等方面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際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視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 5) :118-126.

[3]陈齐洁,凌斌关于发展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3(1):128.

[4]张晓涛美国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217- 223.

(责任编辑:顾晓滨董博雯)

猜你喜欢

国际商务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