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研究

2017-06-05张香萍

电影文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戏剧性主题彼得

[摘要]彼得·格林纳威是英国影坛应用混合艺术的代表,在西方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在中国,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研究尚不充分,各角度的研究均有留白,这也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本文将在细观彼得·格林纳威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魔法圣婴》等影片为代表,自其电影主题的绘画性和戏剧性入手,对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主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彼得·格林纳威;主题;绘画性;戏剧性

一、引言

作为英国影坛应用混合艺术的代表,彼得,格林纳威在西方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事实上,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之前曾是一位画家,同时对文学、音乐也有所研究,这成为其在电影领域应用混合艺术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的过程中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框架,将多种艺术手法应用到了其光影世界之中。可以说,彼得,格林纳威将混合艺术引入电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电影的创新发展,为传统的英伦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彼得·格林纳威及其电影艺术已经引发了英国甚至西方多国的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在中国,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研究尚不充分。在专著方面,李二仕在《解码英国电影大师》《英国电影十面体》中有关彼得,格林纳威影片的论述篇章,但对于彼得,格林纳威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的研究并不充分;在论文方面,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电影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影像结构、先锋性等叙述风格之上。总的来说,无论是对于彼得·格林纳威的整体研究,还是分类研究,均有留白,这也是本文的选题意义所在。本文将在细观彼得·格林纳威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魔法圣婴》等影片为代表,自其电影主题的绘画性和戏剧性人手,对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主题进行研究。

二、彼得·格林纳威及其光影世界

在彼得·格林纳威将混合艺术引入电影创制领域的实践中,他曾被认为是英国最令人费解的导演,这虽然使彼得·格林纳威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执著于创新制片的彼得·格林纳威并不在意,通观彼得,格林纳威的从影历史,从初涉影坛的先锋实验电影到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功能电影,再到新世纪以来对数字电影的青睐,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攀爬的轨迹。

1942年,彼得·格林纳威出生在威尔士,自幼钟爱绘画的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在瓦森斯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彼得·格林纳威深深地爱上了荷兰画派的绘画风格,这在其日后的电影创制中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影片《一個Z和两个O》《建筑师之腹》《逐个溺死》《夜巡》等,这些影片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自于荷兰画派的画作。彼得·格林纳威曾表示,他希望在电影创作中弱化故事情节,引入绘画艺术中对于结构的应用方式,在电影艺术中构建起一个于静态之中凸显动态、于隐喻之中讲述故事的框架。由于学习绘画,彼得·格林纳威对欧洲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各类艺术均有所涉猎,意大利的伊泰洛、阿根廷的豪尔赫等均是彼得·格林纳威所崇拜的文学大家,这无疑成为彼得·格林纳威在电影创制过程中混合艺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画师的合约》《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八又二分之一女人》等影片的叙事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伊泰洛和豪尔赫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格林纳威开始创作小说和短篇剧本,几乎同一时间,彼得·格林纳威成为市场营销通讯机构电影编辑,在从事电影编辑的过程中,彼得·格林纳威开始创作电影,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十余年间,他的电影创作一直停留在实验短片的程度。《弗尔一族》是彼得·格林纳威的第一部电影,这部标新立异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欧洲研究者的关注,随后,影片《画师的合约》上映并获得了葡萄牙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提名。自《画师的合约》以来,彼得·格林纳威所创制的电影便经常出现在各大电影节之上,如《逐个溺死》和《建筑师之腹》就分别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和金棕榈奖提名;《逐个溺死》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则分别荣获葡萄牙奇幻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提名和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外语片提名。新世纪以来,彼得·格林纳威更加注重开掘影片的戏剧性,同时更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制影片,先后拍摄或筹备了影片《夜巡》《伦勃朗之我控诉》《四次风暴和两个婴儿》等影片,这些影片都进一步见证了彼得·格林纳威在混合艺术应用中的脚步。

三、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的绘画性

正如上文所述,彼得·格林纳威在创制电影之前曾经攻读绘画专业,并且成为一名画家是他最初的梦想,然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彼得·格林纳威却遭遇了否定,这使他一度陷入迷惘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接触电影电视制作后,彼得·格林纳威开始重整旗鼓,将自己在艺术方面天马行空的想法投入到电影的创制之中,在随后数十年的探索实践中,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虽然涉及各类不同的主题,但其影片的主题均具有鲜明的绘画性。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彼得,格林纳威就开始在自己的实验短片中应用自绘画作品中汲取的灵感,尤其是对于现代派和后现代绘画中的结构十分迷恋,将现代派绘画中的肆意着色和奇思布局应用在电影创作中,无疑是对英国电影传统的一种颠覆,甚至是对传统电影以故事凸显主题的一种挑战,彼得·格林纳威本人认为自现代派画作中汲取的灵感正是自己进行电影创作的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画师的合约》中,彼得·格林纳威就将荷兰画派静物画作中的争论作为主题贯穿影片始末,而衬衫、水果、动物、斗篷等寻常事物也被赋予了隐藏于表层之下的寓意,大有荷兰静物画之风采。在《画师的合约》中,画师奈维尔与乡村庄园的主人赫伯特夫人签订了一份奇妙的合约,从表面上看,赫伯特夫人要求画师奈维尔每12天创作一幅展现乡村庄园的画作,并每天与自己发生一次性关系;从深层来看,赫伯特夫人与画师的合约并非单纯地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更不是真正需要画师的创作,而是为了自丈夫赫伯特先生处继承整个庄园。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赫伯特夫人的女儿莎拉也希望继承父亲的财产并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所以,莎拉成为乡村庄园第二个与画师奈维尔签订奇妙合约的女人。然而,看似渔翁得利的画师却最终死于这种奇妙合约之上,在时机成熟后,赫伯特夫人不仅为了继承财产派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还一并谋杀了知道内情的画师奈维尔。就影片《画师的合约》而言,其绘画性不单单体现在画师与画作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画师之死上。事实上,在画师奈维尔创作庄园画作的过程中,他已经通过所画之物的隐藏寓意而成为“知情人”,然而对画作的寓意视而不见的他最终也遭遇了生存的危机,付出了生命。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彼得·格林纳威通过这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极力凸显了绘画作品所深藏的隐含寓意,比如庄园中的石榴象征着生殖器官、繁衍后代,而特写出现的切开的石榴则象征着鲜血与死亡。总的来说,影片《画师的合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7世纪中叶的著名画作《浮华的水果》,在《浮华的水果》创作的年代,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局限,水果还属于较为奢侈的食物,而挥霍水果则代表着浮华而奢靡的生活,是一种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隐喻。在影片《画师的合约》中,赫伯特夫人、女儿莎拉,甚至包括画师奈维尔也都是对个体无原则地祟尚物质主义的一种呈现与批判。

在20世纪80年代末,彼得·格林纳威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品《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上映,如果说上一部影片《画师的合约》的“主人公”是水果,那么《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就是一部关于“食物”的影片,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在于隐喻的应用。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大都是在一个名叫“荷兰”的餐厅中发生的,讲述了盗贼艾尔伯特及其妻子乔治娜和乔治娜的情人迈克尔之间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餐厅中的食物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与荷兰画派的画作中对于食物隐喻意义的开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荷兰画派画作中的食物,还是《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的食物,都具有不同的微观隐喻意义,如牡蛎象征着纵欲,黑加仑等黑色食物象征着死亡,面包和鲱鱼则隐喻了对于纪律的遵守。同时,影片中的食物又均具有相同的宏观隐喻意义,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上流社会的富裕生活以及社会分配的情况,正如彼得,格林纳威所言,食物反映了文明的力量和上流社会的财富。由此可见,《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也对上流社会的奢靡物质追求进行了讽刺。

四、彼得·格林纳威电影主题的戏剧性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彼得·格林纳威继续拓展混合艺术在其电影创制中的应用范围,其影片主题的戏剧性也逐渐得以凸显,在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風雨》的影子,而《暴风雨》不同于莎士比亚以往的戏剧作品,是莎翁后期在戏剧创作转型后的新尝试。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曾表示,将莎翁的《暴风雨》搬上大银幕是因为该剧将“魔法”与“权力”以奇妙的方式相互融合,而这也是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题名的由来。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将载有魔法的24本“伪经”带到了小岛之上,通过施展“伪经”中的魔法在岛上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圣经》中的百位人物形象不断出现在小岛之上,配合先进的造影技术,导演彼得,格林纳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关于魔法的盛宴。同时,影片《普罗斯佩罗的魔典》的主题也得以凸显,即一种混沌了魔法与知识的界限后所带来的呼风唤雨的权力,对于“伪经”所导致的“伪权”的批判也不言而喻。

在另外一部彼得·格林纳威的重要代表作品《魔法圣婴》中,导演不仅延续了以往含蓄的批判性主题书写风格,而且还在戏剧性的主题中展现出了悲剧美学的风采。影片《魔法圣婴》由处女生子的离奇故事讲起,以魔法圣婴被肢解为结束,在其中讲述了处女在鼓吹自己的处子之身后却与主教之子通奸,得知真相的众人将愤怒的情绪发泄在处女身上,使她受奸而死,而劝阻处女的圣婴也被杀死,不仅如此,已死的圣婴还陷入了被肢解的悲剧之中。在影片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和离经叛道的故事主题中,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无疑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幕关于美好被毁坏的悲剧,无论是处女的处子之身,还是魔法圣婴的崇高,都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被毁灭,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风和荒诞品格弥漫在整部影片之中。

纵观彼得·格林纳威的影片,我们不仅被其对混合艺术的应用而折服,更加敬佩其在电影创制中对于自我风格的坚守,他在电影创制的过程中既没有为了荣誉而向主流的好莱坞影片致敬,也没有为了票房而向传统电影的叙事妥协,而是将自己钟爱的绘画和戏剧真正地融入了电影创作的主题之中,以绘画作品中的隐喻来体现影片的主旨,以戏剧创作中悲剧性来深化影片的内涵,成为英国影坛乃至当代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中一颗绽放异彩的明星。可以说,无论是对自我风格的坚守,还是对混合艺术的应用,都证明了彼得,格林纳威是当今影坛不可多得的“鬼才”,对其电影的研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张香萍(1979- ),女,江苏靖江人,硕士,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欧美文化。

猜你喜欢

戏剧性主题彼得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长不大的彼得·潘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