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开放性叙事分析

2017-06-05高明珍光唯

电影文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微电影叙事开放性

高明珍 光唯

[摘要]微电影发展至今近十年,各种类作品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类型,也更新了人们对电影叙事艺术的认识。从诞生期的自发性戏仿到井喷期的商业皈依,再到当前的跨媒介发展,微电影在发展流变中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叙事策略,其独特的开放性叙事丰富了电影艺术,也引发了关于电影叙事的新思考。本文从叙事空间的开放性、叙事结构的对话性及跨媒介叙事等方面,分析微电影独特的开放性叙事机制,管窥媒介语境变化下微电影叙事策略及美学走向。

[关键词]微电影;开放性;叙事

近年来微电影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微”叙事特点丰富了电影艺术,引发业界关于电影艺术问题的新思考。微电影作为电影与网络结合的新艺术形态,并非传统电影在片长上的简单缩减。微电影从创作到传播、从叙事规律到审美趣味与传统电影大不相同,其叙事机制更为开放,叙事行为也更复杂。

一、叙事空间的开放性

电影空间是多维度的,既指具象的场景造型空间,也包含故事文本的虚构时空;既指代电影本体的镜语影像,也包含影片文本映射的文化语境。无论从哪一维度考察,微电影的多维空间都呈现了迥异于传统电影的外向性。

首先,微电影场景选择具有浓重的现实复原性。微电影内容贴近时事,诉说当下故事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更有一部分甚至就是时下新闻的故事化演绎,它擅长把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进行改编加工,在其中表现草根阶层认同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题材的现实倾向使得微电影选择自然场景较多、屏蔽大场景和写意空间,空间造型写实性强,散发着底层叙事的粗粝感和生活气息。如筷子兄弟的微电影《老男孩》《男艺伎回忆录》《父亲》等作品场景大都聚集于城市街道、天桥、小酒馆、烧烤摊、理发店等草根阶层活动场所;商业广告微电影则结合产品与受众的生活联系而选择日常场景,如《桔子水晶酒店》表现的平价连锁酒店,《爱疯时代》表现的城市街道和打工场景,《天堂里的午餐》的家居场所,《让爱填满冰箱》中的普通公寓等,写实性和代人感强。微电影场景对现实的开放性纳入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投入有限,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微电影底层叙事的现实主义美学倾向。也有少数大制作微电影,如《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选择商业大片似的宏大场景,但整体看微电影场景极少脱离现实生活以寻求虚拟性从而拉开与生活的距离,打破了传统剧情片强调戏剧性的空间修辞策略,超越传统叙事空间隔离现实的情境自足性和封闭感,对现实生活呈现强烈的开放性,这也鲜明地体现在题材选择上。

微电影题材选择体现了城市化空间偏向。微电影作为网络消费文化的典型,其面向的叙事群体基本是都市青年人群,反映他们在当前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人梦想和奋斗。在主题上,一部分表现都市梦和青春梦想,往往以主角通过选秀节目一鸣惊人的经历作为表现内容,如《田埂上的梦》《老男孩》《被遗忘的梦想》;表现都市消费和情感生活的,如《一触即发》《用爱填满冰箱》《爱疯时代》等,都是聚焦都市空间,故事的落脚点仍然是城市生活百态及都市梦的演进;另一部分则围绕各种都市问题或者都市化带来的社会现象进行延伸和扩展,如孤巢老人、城市消费、留守儿童、网瘾少年、贫困疾病等。微电影作为草根媒介,通过城市化空间倾向集中体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通草根阶层的欲望追寻、道德摇摆、情感偏倚等较为尖锐和值得反思的问题,通过讲述一个个城市空间中的悲欢故事,微电影体现了与城市化时代背景的契合、与当前文化语境的呼应。另外,影像风格方面,微电影的镜语表达释放出后现代文化的随意与破碎特质。微电影的手持拍摄、非专业设备、个人书写带来的影像混乱感、随意性、粗粝感,使得微电影影像空间呈现远离主流和正统的戏谑和快意;微电影的快速剪辑、跳跃镜头也体现了与网络群体成熟观影经验的默契。总之,无论是主题传达、题材选择,还是镜语风格、场景造型,微电影叙事与院线电影的宏大叙事、艺术电影的修辞化空间相映照,体现了网络叙事由符号象征性向现实复原性转变的现实主义审美倾向。

二、微电影叙事结构的对话性

微电影片长普遍较短、传播环境较开放,短时间内实现有效叙事,必须依赖高效的叙事策略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对话性”成为微电影重要的叙事原则,主要表现在文本表述与受众接受之间强烈的互动,观众的审美心理被积极调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微电影常见的对话性叙事策略有设置悬念、断裂式结构及情感卷入式讲述。

悬念是剧情发展中悬而未决的情节,引发观众对剧情发展预测的精神期待,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注的心理状态。在表现形式上,微电影主要依靠画面、镜头、声音的蒙太奇手段来制造悬念。一方面,运用违反常理的画面、声音等打破受众的期待视野,激发受众强烈的期待和探究心理。另一方面,微电影往往隐没相关信息制造悬念,既节省篇幅又能集中展现冲突,同时也满足受众的辨识快感和参与心理。如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开头是一个半裸上身的男人坐在钢琴前,独白响起“我不知道我在哪……”声画蒙太奇激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突然镜头一转中断叙述,切换到之前他参加钢琴比赛的场景,信息的隐没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片尾才重新回到片头画面,进而表现男人背后有个举枪的女人,这个男人到底结局如何,影片以缓缓流动的钢琴声、男人独白和静默背影的定格结尾,形成了悬念十足的开放性结局,让这部14分钟的微电影产生了强大的剧情张力。

另外,冲突前置、省略细节、集中表现矛盾是微电影简练叙事的重要策略。微电影片长较短,难以编织梦幻情境和厚重的情感,在展开故事时,往往选取“横断面”式的讲述方式,直接将故事中冲突的焦点和最尖銳的一刻提前展现甚至直接前置,从而引发关注,然后通过回忆往前追溯和故事往后发展的交叉蒙太奇展开剧情;另外,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直击要害、集中表现矛盾也是微电影吸引观众的常用叙事手法。如《老男孩》从主人公站在选秀舞台上遭到大家嘲笑和质疑开始展开故事;《看球记》则围绕看球赛这一个事件点,快速剪辑呈现了父亲因换衣服忘带球票、与票贩子冲突、被骗、使用佳能相机、父子最终看见进球一瞬间的故事……普遍看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结构形态往往呈现断裂甚至破碎性,而这恰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心理,实现“作者”与“读者”的积极对话。微电影结构形态上的断裂唤醒了观众自身的结构能力,而叙事文本也通过这种对话关系重新获得结构的整一。

再次,微电影运用情感策略强化观众的认同心理,其叙事情境是开放的。正如希区柯克所讲:“关键在于必须迫使观众把自己置于作品人物的位置上,因为说到底,人们只对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真正感兴趣——我从不轻视这一规律。”微电影的情感认同策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是形式上,通过观众和摄影机视点的重合。如《调音师》中摄影机通过视点的安排与偷窥者合二为一,完成了观众与偷窥者的认同,从而感受剧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带来审美满足和愉悦。其二是通过观众和影片角色情感的重合。比如微电影《老男孩》中观众是通过主角的情感卷入完成对自己青春的追忆;《梦骑士》通过节奏与音乐卷入观众的情感,从而展现活着的意义以及主角为梦想畅快拼搏的快感;《一触即发》让人们体会到惊险与成功、人生赢家的成就感。罗伯特,麦基认为:“观众的情感投入是由移情作用来维系的。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时,我们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微电影以表达主人公的各种情感、梦想、欲望等为题材,通过设置悬念、凸显冲突,以断裂式结构、情感卷入式的欲望叙事,完成了对观众的控制,实现有效叙事。

三、微电影的跨媒介叙事

“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不同的媒介特征与叙事偏重……”而微电影成为整合这三种影像形态的重要媒介,成为多种叙事形态共存、互补的重要影像载体。

首先,微电影跨媒介叙事体现在题材对其他媒介的吸收与杂糅。微电影从雏形期就偏爱对各类文化文本进行戏仿和改编,如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对电影《无极》的戏仿,《鸟笼山剿匪记》是对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的戏仿,等等。另一方面,微电影题材和情节源自于电视文化现象。如大量表现梦想的励志微电影,往往以主角通过选秀节目一鸣惊人的经历作为表现内容,如《田埂上的梦》《老男孩》等所表现的选秀成名的故事,实际上是电视文化冲击大众生活的折射,也体现了电视选秀节目催生的一夜成名带给大众的幻想,而微电影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强化其中的励志色彩和梦想光环。其次,微电影发展过程中,创作主体的跨媒介融合带来了创作手法和理念的跨媒介融合。从最早的三位国内著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拍摄的三支“雅虎搜索广告片”(2006)开始,电影导演试水网络微电影,之后如徐峥导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2011),姜文制作的《看球记》(2014),李冰冰等为宣传电影《雪花秘扇》拍摄的微电影《闺蜜》(2011),贾樟柯摄制的《为每一点喜悦》(2014),金泰勇摄制的《你何止美丽》(2014),张元导演的爱情公路微电影《艳遇》(2013),高晓松导演的《地球来信了》(2013)等。诸多知名电视制作人、电影导演、广告人加入微电影创作,促进了微电影与其他影视艺术形态的融合和互动,各种类电影美学风格延续到微电影当中,为微电影的创作发展带来了借鉴与参考。再次,原创优秀微电影也以题材反哺大电影。2015年,以筷子兄弟的首部院线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领衔,众多网络剧包括《十万个冷笑话》《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依次登上院线,实现了网络微电影与传统媒体的题材互动。如筷子兄弟将之前多部微电影的商业化元素进行放大累积,并将其美学趣味进行叠加、夸大,运用在长片院线电影《猛龙过江》当中,尽管艺术性并不高,但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该片可看作是筷子兄弟商业美学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大总结。

在媒介大融合的潮流之下,任何一种媒介形态的叙事都不再是单一和纯粹的,微电影由于其网络叙事特性,成为跨媒介叙事的典范。一方面由于其强大的叙事开放性、融合性,对流行文化无所不包、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也能进行戏仿和改写,依托网络空间的自由狂欢特质微电影成为跨电子影像、荧屏影像、银幕影像叙事的文化样本。另一方面源自于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商业性。微电影的多渠道传播性、其“把关人”相对的宽容性促使其成为有效的广告手段,各大领域都在积极开拓微电影的传播功效,尤其是微电影情感卷入式叙事使其成为商业广告的新样本。总体而言,从雏形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微电影叙事经历了初期的无意识戏仿到具有商业统筹甚至美学思考的成熟风格及至当前的跨媒介融合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微电影自身叙事策略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映射了当下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

总之,微电影独特的“微”叙事策略,既继承了传统电影的优秀之处,又不拘泥于传统,构建了开放性叙事模式,印证了新媒体环境下电影叙事的开放性、互动性转向,不仅补充了电影叙事美學的内涵,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实践,为当前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SC00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SJB060);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5YB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明珍(198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光唯(199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动画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猜你喜欢

微电影叙事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