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17-06-01袁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引发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慣,其标志性事件为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已经成功融入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成为其生活、学习等的必备工具。在此形势下,大学教育模式应该进行适应性改进,顺利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受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探讨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理应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将其作为大学阶段教育的基础内容。近些年,随着国内社会的逐步开放,各类意识形态充斥在社会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冲击,引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引导、促进作用,为大学生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定位错误

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处于极度紧张状况,极易发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正常,亟需学校开展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心理疏导,使得大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技巧,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压力宣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高校将心理教育的重心放在“矫治”上,缺乏预防性、引导性教育,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维护和调节技能缺少严重,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2]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教育工作应该顺应这种变化,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与时俱进。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心理教育中,教育模式极为固定,缺乏对学生学习诉求的了解和回应,按照固有思路进行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3.教育目标偏离教学初衷

就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来看,除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并非概念、理论的掌握,而是具体的情绪调节技巧、心理疏导方法等应用性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开展。但是,当前的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定义为理论学校,甚至上升到课程高度,采取学分制管理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离其开展的初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帮助,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3]

4.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匮乏

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课程教学或心理测验的方式开展的,前者过于理论,失去教育意义,后者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两者都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仔细探究该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缺乏是关键,教学内容零散化,体系不健全,教育缺乏层次和目标,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4]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定位为“矫治”教育,以事后的诊疗为主,对于大学生日常的预防性教育缺少严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缺少问题。但是,网络资源真伪难辨,其知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加强。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开展预防性教育、心理咨询和诊疗服务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组建高素质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应该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给予其强有力的队伍支撑,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学院和学生四个方面进行教育队伍建设,积极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架构。具体来说, 一是高校自身,要成立校长带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事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二是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干预和诊疗服务,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三是学院,应该立足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最后是学生个体,应该遴选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作为教育志愿者,辅助学校和老师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形成学校督导、专业机构咨询、培训,学院组织开展、学生积极辅助的立体心理教育队伍,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的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的形式应该从板报、广播等逐步拓展到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载体,实现心理教育形式的拓展。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形式应该作如下创新:首先,应该综合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载体,实现对大学生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其次,丰富心理教育的渠道,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收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最后,满足学生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实现服务群体和数量的扩大,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立足院校实际,从学生的受教育诉求出发,加强同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架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简便易行的情绪调节方法和心理排解手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诊疗相结合,形成层次分明的教育基础,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咨询和诊疗需要。[5]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1.借助网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是较为广泛的,书本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校需要。而网络资源是无限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通过合理的撷取与整理,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充实到心理教育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

2.依托网络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当下,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俨然成为生活、学习的必备工具。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在大学生日常活动中的地位,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通畅的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途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个性修养,又能使大学生不断的接触到新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积极开展个性化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扼杀学生的个性,而是敦促老师合理运用网络教学技术,科学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学。在教学进展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实时通讯工具或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广泛了解学院、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借助微课等网络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实现教学的网络化和个性化。

结语

总体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应该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从网络环境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渠道,推进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全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大學毕业生,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储璧茜.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4(20):112-114.

[2]彭伟.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管理观,2016(02):58-61.

[3]贾洪亮.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河南科技,2016(04):36-38.

[4]魏长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36-39.

[5]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4(05):21-23.

作者简介:

袁媛(1988-),女,维吾尔族,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