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现代学徒制的“互联网+”实训基地建设

2017-05-30师伟李晓东黄丽莉李建中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互联网+

师伟 李晓东 黄丽莉 李建中

摘 要: 利用“互联网+”理念建设了校内外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使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课程密切结合。结果表明,该实训基地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学徒制及有效课堂建设,较大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互联网+;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 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1-0033-03

1 问题提出

2014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与2015年公布了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在推进现代学徒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有: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大量占用企业资源,已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的瓶颈;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双导师”团队;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成效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业评价办法模糊。而建设“互联网+”的实训体系,无疑是联动校内外实训基地,联系双导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学生评价方案的关键点。

近年来国内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非常大,建设了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大多是利用校内设施,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购买实训设备,师生在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按照不同层次的员工角色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从而实现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共同提高。此模式与企业的配合度较低,与课堂活动设计的结合相对薄弱。校外实训基地又因场地变化、企业生产与课程进度脱节及校外师傅与校内教师沟通不畅等因素利用不够充分[1]。

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课程中的运用,提升课堂效果,进而有效推动现代学徒制建设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目前国内针对“互联网+”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少[2-3]。

2 “互联网+”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实施

2.1 以课程需求为建设基础

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训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4]。究其原因主要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课程需求脱节,实训基地从建设之初的设计至建设过程的实施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参与度过低。现代學徒制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有校内教师更有校外师傅的参与,融合课程在校内外实施的需求,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均应以“双导师”团队的课程设计为及基础进行设计落实,方能保证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专任教师与校外师傅组成“双导师”课程小组共同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依据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初步建设要求,进一步与课程专家及企业专家讨论研究确定最终的课程设计及对实训基地的需求,并参考实训基地实际投入是实现能力进行相应调整(图1)。

2.2 以学生特点为设计依据

目前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工作过程和理论学习过程是断裂式的,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及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如何用信息化手段及时连接校内教师指导的理论课堂和校外师傅指导的生产一线,是现代学徒制下双导师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点[5]。

目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的关注。而目前大部分的信息化资源存在单条信息内容过于复杂,篇幅过长,文字多图片少,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使用的缺点。另一方面信息化资源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内容关联度不高,不便于学生在企业作为学徒工作时的理论渗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应用。服务课程及现代学徒制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应是单纯的硬件建设,其配套信息化资源亦应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及对新鲜信息的关注度,制作简短、有趣、相互衔接且密切联系工作过程的信息化资源。

2.3 基地硬件设施及软资源建设的匹配

近年来,高校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及实训基地方面的的建设投入都非常大,但在使用的过程却出现了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二课堂的监管力度不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度不高,学生使用过程中理解不到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应用。而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基本只在第一课堂中由教师带领使用观摩,在缺少教师的第二课堂中没有相应理论指导致使实训基地在第二课堂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发挥的作用极小。

所以实训基地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软件资源建设与实训基地硬件设施的配套,包括所有涉及实训基地的课程整体及单元设计、课堂活动设计、相关信息化资源(图2)。

实训基地建设之初即应考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需求,方能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进而提升课堂有效度,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训基地的呈现度及课程需求随时调整课程设计。根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信息化资源的介入大幅提高了实训基地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率,提升了第一课堂的效率及有效度。

2.4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联动”

过度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大量占用企业资源,也已成为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瓶颈。利用“互联网+”理念建设实训基地,充分、高效地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使其联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6]。

建筑行业因施工现场在时间、地点和进度上的不确定性,阻碍真实项目成为建筑施工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虽能较好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但因为单个项目对学生的容纳量有限、而不同项目间的进度难以一致,导致了校内教师理论授课的内容及进度难以把握及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实训基地建设概念融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过程中以扫二维码的形式适时引入项目内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使用过程亦使用扫二维码引入所对应的项目要求(图3)。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在“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减少对企业资源的依赖度,是现代学徒制能得以稳定发展的保障。

3 结果与讨论

现代学徒的实施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努力,“互联网+”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校内教师及校外师傅的参与。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情况来看,实训基地的设计及建设必须符合课程需求及社会服务的需求,并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及现代学徒制在推进过程中需求的变化做及时相应调整,方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应用。但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及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 企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度不高,而近年来建筑行业并不存在人员紧缺现象,所以企业的投入看不到直接回报,致使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且学校在企业师傅方面的财政支出有限,仅靠企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不足以支撑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间断的信息化建设。服务现代学徒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更多政府层面政策性支持。

(2) 实训基地建设责任不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教师所用,而大部分校内教师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低,或不知如何参与,基本是实训中心主任、院长等个别“领导”的工作。所以明确建设过程各专业、教师的责任并具体到最后成果是实训基地设计能否符合课程需求的关键。

(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企业提供部分实训场地及外聘教师,校内教师为企业提供且合作过程学校给予企业的回报相对较少。校企应建立股份合作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禹华芳,谢忠军,梁亮理. 高职涉农类专业“互联网+实训基地”科普教育模式研究——以娄底职院农林实训基地为例[J]. 高教学刊,2016(8):232-233.

[2] 李政,徐国庆.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范式[J]. 江苏高教,2016(4):137-142.

[3] 吴建设. 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4] 翟秋喜. 高職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探析——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为例[J]. 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34-36.

[5] 赵志群,陈俊兰. 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 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6] 高鸿,赵昕.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先行突破与实施策略[J]. 职教论坛 2016(3):10-13.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training base of “Internet + ” concep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raining ba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urriculum closel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ternet+; training base

(责任编辑:徐兴华)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互联网+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