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7-05-30韩晓楠

科技风 2017年22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教育对策

韩晓楠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2176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本文主要分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基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中学生所处的情境出发,阐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必要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教育对策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攻击性行为是中学生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对他们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同时,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就为教育他们提供了良机。

1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原因分析

1.1 中学生独特的年龄特征导致攻击性行为多发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内,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上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以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2]。这些生理上的剧烈变化给心理活動带来巨大影响。由于身体外形的变化,产生了成人感,然而由于心理发展水平有限,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当克制不住时,很可能通过暴力行为抒发出来。

(2)情绪波动大,易意气用事。

中学生尚且不善于自我控制,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当处于消极情绪时,更易怒,更暴躁,很可能会一时冲动,做出一些令人后悔莫及的暴力行为。同时,中学阶段是易受挫的时期,挫折太大会使他们感到失败和沮丧, 导致消极情绪或情绪失控,可能会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 如骂人打人、砸东西等。

(3)自我意识高涨,叛逆性强。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且,中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一旦他们感到自尊被伤害,如受到别人不公正的批评、嘲笑或否定,他们就会产生情绪波动,可能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手段,通常是攻击他人,伤害他人,损人不利己。

1.2 中学生所处的不良情境对其心理的负面影响

(1)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心理创伤。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例如,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冷漠型的父母,会经常性拒绝孩子,使他们情感受挫,更易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通过攻击性行为释放出来。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不同学校攻击行为发生率有很大差异,可见攻击行为与学校的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影响着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情况, 当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会降低。若学校对攻击性行为置之不理或管理力度较小,则学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因素会导致中学生出现暴力心理。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大量信息。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也强,大众传媒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是这些媒体经常出现一些暴力场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有关研究表明,这些暴力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容易使他们曲解幻想和现实,他们会对这些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甚至对发生在周围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3]。

2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2.1 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孩子欺负和被欺负的事情。当孩子做出利他行为时要及时给予奖励,当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时,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但不要给予太重的惩罚,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同时,家长必须要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2.2 实施恰当的学校教育

学校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处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引导他们走入正途。同时,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从心理上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同时学校也可以为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渠道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2.3 创设积极的社会环境

要创设积极的社会因素,必须要有健康的传媒载体。首先,广大影视作品的制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多出产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为了收视率,一味的追求一些暴力因素带来的视觉冲击。另外,国家也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些政策来引导学生。

2.4 提高学生个体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许多攻击性行为是由错误的认知引起的。中学生缺少社会阅历,认知能力较差,所以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总是用简单化的近乎本能的方式来解决。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当遇到事情时要多看勤思,不要被表面蒙蔽,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事情。

(2)引导学生疏通不良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体验是不稳定的,而且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一方面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及时沟通,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人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当遇到挫折心情郁闷时,能够在朋友的开导下缓解不良情绪。

(3)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挫折,而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暴力行为。所以, 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避免学生因挫折而产生攻击行为。比如, 指导学生树立合适的目标,避免因好高骛远而失败,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毅力,使他们更多的采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方式来对待挫折。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Bush J.Human aggress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275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21322.

[3]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4344.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心理分析教育对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