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芝加哥大学的案例研究

2017-05-30曹志峰王锋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芝加哥大学案例研究通识教育

曹志峰 王锋

摘要: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享有盛誉,本文通过追溯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萌芽、改革和确立的历史沿革,特别分析了罗伯特·M·哈钦斯校长在芝加哥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舉措和成效;在此基础上,对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管理做出详细的介绍,为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芝加哥大学;哈钦斯校长;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05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10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历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在西方具有漫长的历史,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作为一所新兴的研究型大学,其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短暂,却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赢得盛誉,特别是以阅读经典著作为中心的传统,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开展通识教育模仿借鉴的典范。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萌芽

芝加哥大学成立之初,就将研究性学习的建设放在首位。正如芝加哥大学第一任校长威廉·R·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的观点:“我们达成的共识是:研究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1]一战后,受经济危机和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影响,一些教师甚至提出取消大学本科计划。有鉴于此,芝加哥大学的第三任校长欧内斯特·D·伯顿(Ernest De Witt Burton)对本科教育进行了大胆改革。伯顿认为“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并不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以最高的效率从事自身的工作”。[2]1923年9月,伯顿校长建立了一个未来学院学术委员会,明确“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未来学院学术委员会建议由本学院统一管理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学院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录取标准,同时控制学院规模、明确聘任专任教师的条件。然而该计划尚未推行,伯顿校长就骤然离世,但这次改革仍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领域最为根本革新”的开端。[3]伯顿的继任者马克斯·梅森(Max·Mason)上台伊始,就对伯顿校长提出的学院课程计划进行系统的调整,但这一计划尚未付诸实践便辞职了。芝加哥大学两次通识教育的尝试虽未成功,但为此后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赫钦斯校长的改革

1929年,罗伯特·M·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担任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他提出:“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人心非器,知识亦非教育”和“教育是学校传授的知识遗留的精华,诸如思想、观念和惯习。”[4]赫钦斯校长在学校开展一整套的教育改革,包括影响卓著的“芝加哥计划”(Chicago Plan)。

1.改革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向实用化,例如:迎合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教育评价上日渐形式化;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强调工程技术的研究,人文学科普遍不受重视。[5]赫钦斯校长上任不久,就对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状展开了彻底的批判,他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偏离了发展方向,沦为社会的附庸,大学生难以从学校中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不利于培养理性和道德高尚的现代公民。有鉴于此,赫钦斯校长提出“共同教育”(Common Education)理念,他认为大学之道在于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根植于共同的精神文化,所有的学生在大学都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赫钦斯校长的“通识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有又进一步主张“大学首要任务就是通过通识教育,让一代代学生汲取人类积累的智慧精华,而不是为专业研究和职业教育培养后备人才。”[6]赫钦斯校长上任后立即对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展开全面改革。

2.改革的举措

1931年3月,芝加哥大学正式推行“本科生新计划”(Undergraduate New Plan)。[7]学校取消各个学院,重设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物理科学学部、生物科学学部和基础部等五个学部,前四个学部均需拟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在本科生院开设一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五个学部与本科生学院共同组成芝加哥大学的基本组织框架。学生需要完成本科生院规定的全部课程以及达到学业评价要求后,才可获取学士学位。由此,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初具雏形。

然而,赫钦斯校长对本科生低年级推行的通识教育概论课程并不满意,他要求各专业的学生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探寻“共同人性”(Common Human Nature),而学生必须经过研读经典名著才能形成这种基础。[8]赫钦斯校长的通识教育改革中,最大的亮点是“名著教育计划”(Classics Education Plan)。[9]他认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确保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系统地研读“伟大著作”(Great Books),汲取人类文明的知识精华。为此,赫钦斯校长在学校成立“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编汇出版了《西方名著》丛书。

此外,赫钦斯校长还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应该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经过数年的准备,一个专门开展通识教育的四年制课程计划,即“四年制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在芝加哥大学得以确立。该计划将大学四年进行合并形成四年学制,前三年集中学习人文科学、文明研究及艺术课程,自然和数学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第四年学习“西方文明史”和“科学观察、解释和整合”等两门综合课;数学、英语和外语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各学一年,共有14门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必须通过14门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考核后,方可获取文学学士学位。赫钦斯任校长期间,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表1-1所示:

3.改革的成效

赫钦斯校长在芝加哥大学推行的“本科生新计划”和“四年制通识教育课程计划”是一个全新的改革项目,新组建的本科生院拥有自己师资队伍,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部由专任教師授课,有效地促进了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和学生理性和心智的提高。遗憾的是赫钦斯校长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实施就面临巨大的校内、外抵制压力。同时,通识教育的改革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问题;高中生提前两年进入本科生院一直受到学校的抵制。1951年,赫钦斯校长在一片反对声中辞职。新任校长劳伦斯A康普顿(Lawrence·AKimpton)废除了赫钦斯校长的“四年制通识教育课程计划”。

(三)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确立

1953年5月,芝加哥大学恢复了赫钦斯校长在通识教育改革之前的学习模式。康普顿校长认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一个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总认识,通过对前人智慧的理解,实现自我价值。[10]基于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康普顿校长围绕如何将大学通识教育和中学相互教育联系,如何建立与伙伴院校的关系,如何将本校各学科专业联系起来等三个“如何”开展通识教育改革,改革的具体措施有:改革其他院校不承认本科生院的文学学士学位制度,废除中学生提前两年进入本科生院学习的规定;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开设了专业主修课程;废除14门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通识教育;在四年本科的学习期间,实现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以及两年的主修和选修课程学习;改革学士学位为四年制。至此,芝加哥大学“2+2”通识教育模式得到确立。

1984年,芝加哥大学第十任校长汉娜·H·格雷(Hanna Holborn Gray)提出了“共同核心计划”(Common Core)。[11]该计划将本科生人文、自然科学、和文明研究等21门课程列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998年,芝加哥大学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得到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人文科学、文明研究及艺术课程,自然和数学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三大课程系列,芝加哥大学的学生需要修满三大课程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达到毕业条件。格雷校长任职期间,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模式得到确立并沿用至今。

二、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

(一)芝加哥大学课程体系设置状况

芝加哥大学采取学季制(Quarters),每学年分为4个学季,分别为春、秋、冬等3个学季期,夏季为暑期,每个学季包括4周,大约十个星期左右。总体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15个学季的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9-19个学季的主修课程(Concentration Program)和8-18个学季的选修课程(Electives),如表2-1所示:

芝加哥大学的课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主修和选修课程。获取本科学位需要修满四十二个学分及100单元的课程。学校共开设15门通识教育课程,约占课程的总量三分之一;9门到19门不等的主修课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设置,大学四年期间学生需要集中修读其中一个专业的学季课程(Quarter Course);8至18门不等的选修课程。学生应修满27门主修与选修的学季课程。虽然不同学院对主修的学季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主修的学季课程数量决定了选修的学季课程数量,比分有的专业要求修习14门主修学季课程,学生则还应修习13门选修学季课程,学校要求50%以上的主修学季课程需要在校修读。

此外,芝加哥大学还要求学生把语言表达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Requirement)作为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12]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为学生提供更多开展跨学科学习、共同的学位计划、专业学习和研究机遇及校外学习准备。

(二)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状况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采取的是核心课程模式,该体系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修满由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组成的15门学季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Humanities,Civilization Studies,and Arts)、自然科学(Natur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等三大领域,这是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最基本的部分,如表2-2所示。

1.人文科学、文明研究及艺术课程(Humanities,Civilization Studies,and the Arts)(共6个学季)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如何从理性,历史和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和分析教材。按照这种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生将学习如何深入地解读文学,哲学和历史教材;如何确定这些教材带来的重大智育问题;以及如何以感性和说服力的方式讨论和写作。他们还学习如何学习视觉或表演艺术形式,以及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和时间框架内学习教材和艺术形式。

学生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共有六个学季的课程,分布如下:人文科学至少两个学季,文明研究至少两个学季,艺术至少四分之一个学季。剩余的课程可以采取人文科学、文明研究及艺术课程等这些类别中的任一种。

2.自然和数学科学(Natur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共6个学季)

自然科学的课程体系旨在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重要特征,并检查科学探究过程中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些课程体系考虑到了各种形式的科学观察、科学推理和自然规律的力量和局限。数学科学的课程通过对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或形式逻辑的使用,以发现的精确表达方式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在自然和数学科学共有六个学季的课程,大体分布如下:至少四分之二个学季的物理科学课程,至少四分之二个学季的生物科学课程,至少一个学季的数学科学课程。剩余的课程可以在自然和数学科学这些类别课程中的任何一个中进行选择,除非使用微积分来满足数学科学课程中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参加两个微积分的课程以满足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应根据他们的主修专业的准备情况选择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时在海外进行或通过芝加哥大学附属公司,如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提供。

3.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共3个学季)

社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科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并展示社会科学是如何通过思辨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阐述社会的基本问题和生活本质。这一系列的所有的课程表明一些主要的概念、原理及社会科学的调查。同时表明,他们是如何提高我们对社会上一些主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芝加哥大学在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关注的是古典社会科学原著及方法论,而且强调这类课程必须在社会科学系列里开设。

4.其他课程

除了上述3个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芝加哥大学要求学生拥有不止一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至少要修习一门外语。学校还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之听、说能力;此外,为保证学生身体健康,芝加哥大学还单独开设体育课程,并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修满3学分的体育课程方可毕业。

三、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体系

(一)专业的课程管理机构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专业的管理部门。学校成立了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Council),[13]大学理事会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主要讨论有关大学的学术使命,包括新生入学要求、课程、教学、考试、分级和学位;学校还成立了大学咨询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the College Council)。[14]大学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个学院院长和由学院委员会选出的7名成员组成),在每年的秋季、冬季和春季每两周会见一次,学院委员会准备行动的项目,优先考虑课程和学术课程。大学理事会和大学咨询委员会有责任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和教学实施等事项开展审议、监管工作。

1.完善的指导体系

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功能强大的管理服务机构。[15]教与学中心(CTL,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便是众多的管理服务机构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不同需求,CTL设置了“专业学术指导教师”(Professional Academic Adviser)、“学院指导教师”(College advisers)、“咨询/辅导教师”(Counseling)和“助教/學习导师”(Tutor)等四种教学助理,为本科生提供课程学习、个人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如图3-1所示。

2.明确的学分要求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的重要意义,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按照芝加哥大学的课程方案和选课要求,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必须高质量地完成15门通识教育课程和包括主修/辅修、选修和语言能力与体育教育在内的42门课程方可获取的学位。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准备

1.任课教师的准备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有大班集中授课和小班分组讨论两种,两种课程组织形式都要求任课教师在每个学季开学之前提供教学日历,同时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录。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任课教师都会在开学之前根据每个学季的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在学校的教务网络中心公布。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会根据每节课的课程目标,收集足够的论文资料、案例材料和政府研究报告,以便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此外在每节课结束之后,任课教师都会提供下节课需要阅读的材料,所有需要学生阅读的材料都精确到了页。为了保证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会通过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提供阅读资料和参考书目录。

2.学生的准备

学生要学好每一节课,顺利获得学分,就必须得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以及每节课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图书室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独立的学习研究,以便完成通识教育任课教师安排的课程资料阅读,做好课前准备。芝加哥大学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针对学生的学术不当和舞弊行为,学校纪律委员会会采取严厉的处理措施。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都非常大,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安排学习。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大班授课课程,这类课程也会根据上课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通识教育的小班讨论课程要求教师把经典名著当作阅读教材,通识教育讨论课程通常以小班方式进行,人数在20人左右。讨论课上,通识教育的专任教师会建议学生结合经典名著蕴含的思想哲理,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展开讨论,由此形成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保证小组讨论课程的质量,通识教育专任教师会在课前认真设计讨论主题,在课堂讨论中要合理分配讨论时间。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采用习明纳尔(Seminar)的教学方式,习明纳尔教学法源自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芝加哥大学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践行者之一。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会为每一门课程准备专门的研讨。讨论课之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课堂上做好读书笔记,随时准备发言参与讨论,学生在讨论课上通常需要回答通识教育任课教师预留的问题。在课程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就拟定主题阅读的文献资料准备一个三分钟左右的汇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紧接着,通识教育任课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提出问题,鼓励讨论小组成员参与其中。通过习明纳尔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可以对所学专业有更加系统化的掌握。

(四)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

芝加哥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具体包括学业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三个方面,其中期中和期末学业测试成绩占学生学业评价总成绩的60%;家庭作业占学业总评价的20%;课堂表现占学业总评价的20%。学业评价既有期中和期末测试的定量考核,也有学生参与课堂及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定性考核。[16]芝加哥大学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分为两种:及格型和字母型。

通常,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会采用字母型学业评价方式,而其余学生则会选择及格型学业评价方式。[17]芝加哥大学会限制及格型学业评价方式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选课范围,以保证学生的修课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学生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及格通过上。

四、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启示

(一)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意义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机智、客观地从美学的角度去鉴赏与分析经典原著。通过该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学习,使得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们学会怎样对文学、哲学以及历史原著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诠释,怎样辨别在原著中呈现有重要意义的智力问题,以及怎样去敏锐而令人信服的探讨与写作。

1.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理性的人才为目标,既有总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也有具体学科的课程培养目标。芝加哥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设置上既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不仅为专业选择做准备,更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其课程培养目标涵盖基础专业知识学习,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

2.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对经典名著的研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具有不可复制性。当然,芝加哥大学不随波逐流追赶社会潮流,与社会有机结合上有所不足,但这并不影响芝加哥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卓越地位。“芝加哥学派”不会因此而失色,或许这只是芝加哥大学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所在。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另一大特色是把体育纳入到考核范围,且体育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

3.健全的通识教育服务咨询系统

一流的通识教育发展理念和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服务领域的匠心独具使得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名声卓著。为了提高通识教育质量,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学校成立了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服务机构、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严格实行教学大纲计划和采取小班讨论教学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质量。

(二)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改进和完善,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和建议。

1.转变专业教育思想,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芝加哥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己经有了较长的历程,而我国目前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不足,需要不断思索和加深。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该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精神提供保障。

2.探索通識教育课程模式,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国学经典名著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历代先贤智者的思想精华。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开设国学经典名著阅读课程,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研读国学经典名著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智慧,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素养。

3.设置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加强通识教育服务

在我国,部分学校开设繁多的通识教育课程,然而刚进校的新生大多较为盲目,多数学生对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缺乏有效规划,对职业发展规划方向也比较迷惘。尽管我国高校也设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但他们的工作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如何有效地选择课程与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却无暇顾及。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芝加哥大学的经验,为新生提供相关的引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敏,杨援. 芝加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26.

[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rry Pratt Judson [EB/OL]. http://president.uchicago.edu/directory/harry-pratt-judson,2017-03-10.

[3]郑秀慧,王晨. 赫钦斯的“理解”教育观与学习型社会建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76-81.

[4]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EB/OL]. https://president.uchicago.edu/directory/robert-maynard-hutchins,2017-03-10.

[5]张斌贤,王晨. 赫钦斯与芝加哥大学名著教育[J]. 教师博览,2012(11):41-43.

[6]沈文钦. 赫钦斯与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2006(4):41-45.

[7]张海生. 赫钦斯通识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19-24.

[8]沈文钦. 赫钦斯与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2006(4):41-45.

[9]王丽娟,姜伟宏.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述评[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5):11-13.

[10]〔美〕墨菲·布鲁克纳芝加哥大学的理念[M]彭阳辉,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8.

[1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anna Holborn Gray [EB/OL]. http://president.uchicago.edu/directory/hanna-holborn-gray,2017-03-10.

[1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beral-education-chicago [EB/OL]. http://college.uchicago.edu/newstudents/liberal-education-chicago/, 2017-03-10.

[13]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College Council [EB/OL]. http://college.uchicago.edu/about/college-council, 2017-03-10.

[14]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Committee of the College Council [EB/OL]. http://college.uchicago.edu/about/committee-college-council,2017-03-10.

[15]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esource for student [EB/OL]. http://college.uchicago.edu/newstudents/resources-students,2017-03-10.

[16]苏志勇.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1.

[17]杨洋. 芝加哥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6(3):126-132.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芝加哥大学案例研究通识教育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追求卓越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科竞争力分析